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量产困境 ...

  •   公开测试的胜利,如同给赵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他推行的“标准化”和“新工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和官方背书。枢密院正式下文,批准将仿制神臂弓(曹玮将其更名为“靖虏弩”,以示区别并避嫌)列入小批量试产,由将作监负责,赵楷具体督办。

      然而,从“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生产”,这其间的鸿沟,远比赵楷想象的要深、要宽。

      第一个跳出来的拦路虎,就是他那“歪打正着”搞出来的“赵氏土法无机胶合剂”。

      测试时,他可以用心挑选最新鲜的猪血、最细腻的石灰、亲自盯着火候搅拌,做出性能不错的胶。但一旦要量产,问题就全来了。

      “赵先生!今日送来的猪血……腥气太重,还掺了水!根本没法用!”

      “石灰粉批次不一样,细度差好多,和上次的混在一起,结块了!”

      “这蛋清……怎么这么稀?是不是掺了鸭蛋?”

      “天气突然返潮,调好的胶半天不干,全废了!”

      工坊里抱怨声此起彼伏。负责调配胶剂的工匠愁眉苦脸,材料的不稳定和工艺的模糊性,导致胶合剂的质量波动极大,直接影响了复合弓臂的层压质量。废品率居高不下,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赵楷焦头烂额。他意识到,手工小批量制备和工业化生产完全是两码事。没有原材料标准,没有工艺参数,没有质量控制,所谓的“量产”就是一句空话。

      他不得不再次化身“土法科研员”,扑在胶合剂的生产线上。

      “定标准!必须定标准!”他对着孙主事吼道,“猪血必须新鲜,无掺杂,取血后半个时辰内必须送到!石灰必须过细筛,统一目数!蛋清……蛋清……”他卡壳了,蛋清这玩意怎么定量?“蛋清……就用固定大小的鸡蛋!十个鸡蛋取清,兑多少水……呃,兑多少猪血和石灰,必须固定!”

      他强行制定了一系列简单粗暴的“原材料验收标准”和“调配比例”,虽然依旧粗糙,但至少有了一个可执行的框架。

      接着是工艺。加热温度怎么控制?没有温度计,他让人在锅底撒一层细沙,观察沙子开始轻微跳动时的火候(约60-70度),定为“文火”。搅拌时间?用沙漏!虽然不准,但比凭感觉强。固化环境?搭建简易的“烘干房”,地面铺石灰吸潮,尽量保持干燥。

      一套组合拳下来,胶合剂的质量稳定性总算有了一点点提升,但依旧远谈不上理想。量产之路,步履维艰。

      与此同时,弩机金属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也遇到了麻烦。

      尽管赵楷提供了详细的图纸和简易量规,但将作监的金工匠人们习惯了“差不多就行”的自由发挥,对严格按照图纸和公差生产极其不适应,效率反而不如从前。

      “赵先生,您这要求太严了!这轴多做一丝一毫,又要返工!耽误工夫啊!”

      “这孔稍微偏一点,装的时候敲两下就进去了,何必非得卡得那么死?”

      “量规?用着麻烦!俺闭眼一摸就知道合不合适!”

      老师傅们的抱怨声不绝于耳。张匠头更是阴阳怪气:“有些人啊,就知道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匠作之道!照这么弄,猴年马月才能交差?”

      赵楷气得肝疼,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改变固有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需要时间,更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他不得不再次求助曹玮。曹玮对此倒是十分支持,直接下令:靖虏弩生产专设工坊,工匠择优遴选,按新法作业,计件核功,优赏劣罚!抵触怠工者,严惩不贷!

      有了上峰的强硬态度和实实在在的利益驱动(干得好能多拿钱),工匠们的抵触情绪才被强行压了下去,开始不情不愿地学习使用量规,严格按照图纸加工。

      生产效率在经历初期的阵痛和下滑后,开始缓慢回升,加工出零件的互换性果然提高了,后期组装调试的工作量大幅减少。

      张匠头等人虽然表面服从,但私下里的怨气更重,看赵楷的眼神愈发不善。

      就在赵楷忙于应付量产的各种琐碎难题时,王貺的弹劾果然如约而至。虽然测试失败了,但他转而攻击赵楷“玩法弄权,苛待工匠,徒耗国帑,量产无期”,奏本里充斥着“怨声载道”、“进度迟缓”、“质量参差”等字眼。

      这些攻击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戳中了赵楷目前的痛处。量产不顺是事实,工匠有怨气也是事实。

      曹玮再次顶住了压力,但私下召见赵楷时,语气也严肃了许多:“王御史所言,虽多夸大,然亦非全然虚妄。量产之困,你当心中有数。若迟迟不见成效,恐难堵悠悠众口。”

      赵楷冷汗直流,只能保证尽快解决。

      压力之下,他做出了一个更加“离经叛道”的决定——建立简易的质量检验流程。

      他在生产线的几个关键节点设置了“检验岗”,由他信任的学徒工手持简易量规(过/不过规、塞规、平尺等),对半成品进行抽查。不合格的,当场退回返工!屡教不改的,记录在案,扣罚工钱!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凭什么?老子干了几十年,还要你个毛头小子来指手画脚?”

      “这东西明明能用!非要卡那一点半点!”

      “欺人太甚!”

      工匠们,尤其是那些老师傅,炸锅了!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和不信任!几个老匠人当场摔了量规,嚷嚷着要去找曹大人评理。

      冲突几乎一触即发。

      孙主事吓得面如土色,赶紧跑来劝赵楷:“赵先生!使不得啊!如此苛察,必引众怒!工匠们撂了挑子,耽误了生产,你我如何交代?”

      赵楷也是骑虎难下,但他知道绝不能退让。一旦退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标准化”将彻底沦为笑话。

      他硬着头皮,亲自走到闹得最凶的工位前,捡起被摔在地上的量规,平静却坚定地说:“此非苛察,乃为尽责。军器关乎将士性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日容一丝不妥,明日战场上便可能弩毁人亡!诸位皆是老师傅,手艺精湛,更应知‘精工’二字之重!非是信不过诸位,实乃军国重器,不得不慎!依规制作,非为束缚,实为保障!保障诸位手艺不失,保障前线将士无忧!”

      他一番话,半是讲理,半是扣大帽子,说得掷地有声。

      闹事的工匠们一时语塞。军国大义的帽子扣下来,谁也不敢轻易接。

      赵楷趁热打铁:“凡依规制作,一次通过检验者,当月工钱加倍!返工者,不罚,但需记录。屡次不过者,方有薄惩。诸位以为如何?”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听说一次过关能拿双倍工钱,不少工匠的心思活络了起来。严格按图做虽然麻烦点,但似乎也不是做不到?而且还能多赚钱?

      冲突的气氛稍稍缓和。

      张匠头冷哼一声,没再说话,但眼神中的阴鸷更浓了。

      赵楷强行推行了质检制度。初期依旧摩擦不断,返工率居高不下,生产效率甚至一度倒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奖惩机制和反复的磨合下,工匠们开始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工作模式。合格率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爬升。

      第一批共十架“靖虏弩”终于磕磕绊绊地生产出来了。虽然外观依旧粗糙,但核心部件都经过了检验,性能基本达标。

      赵楷亲自带队,将这十架弩送往京畿禁军的一个精锐弩手营进行试用。

      营指挥使起初对这些“非制式”的弩箭颇不以为然,但碍于枢密院的命令,勉强接收。

      试用过程同样充满波折。弩手们不熟悉新弩的操作,尤其是绞盘上弦方式,抱怨费力(虽然比蹶张省力,但需要适应)。对弩的精度和威力也持怀疑态度。

      赵楷和铁蛋只能耐着性子,一遍遍讲解、示范。

      几天后,情况开始好转。弩手们逐渐掌握了技巧,绞盘上弦的优势体现出来,体力消耗更均匀,持续作战能力更强。弩的远射程和破甲能力在训练中也得到了验证,赢得了不少赞叹。

      试用期满,营指挥使提交的试用报告虽然依旧谨慎,但评价颇为正面:“……弩力强劲,射远破甲尤胜制式,于固守、狙杀颇有奇效。然操作需熟手,维护稍繁,然瑕不掩瑜。若能量产配发,于精射之士,如虎添翼。”

      这份报告被迅速呈送枢密院。

      曹玮看到报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再次召见赵楷,这一次,语气缓和了许多。

      “试用反馈甚佳。量产虽艰,然方向无误。你之所为,虽有争议,然实效斐然。继续推行,勿惧人言。”

      “谢大人!”赵楷激动不已。有了这份试用报告,王貺的攻讦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更让赵楷惊喜的是,曹玮随后下达了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命令:“鉴于‘标准化’于弩机生产颇具成效,着令将作监逐步于箭矢、刀枪、甲片等军器制作中,试行此法。由赵楷统筹规程制定与推行事宜。”

      这意味着,“标准化”不再局限于靖虏弩,而是要向整个军工体系推广了!虽然只是“试行”,但意义重大!

      赵楷的科技树,在经历了量产困境的严峻考验后,不仅没有枯萎,反而扎下了更深的根系,蔓延出了更广阔的枝桠。

      然而,就在赵楷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将“标准化”推广到更多领域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却悄然逼近。

      这日,他正在工坊内指导工匠制定箭镞的锻打检验标准,孙主事忽然慌慌张张地跑来,脸色惨白,将他拉到僻静处,压低声音道:

      “赵先生!大事不好!库房……库房那边出事了!咱们……咱们用于制作胶合剂的那批石灰……好像……好像被人动了手脚!”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