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1、古代王朝时间线 ...
一、先秦时期(约前2070年前221年)
1.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
时间线 :中国首个世袭制王朝,由大禹建立,终结于夏桀(暴君)。
主要君主 :禹→启(确立世袭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桀(亡国)。
治国方略 :早期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以“天命”为统治合法性,设立官职(如羲和掌天文),制定简单刑罚(《禹刑》)。
2.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时间线 :成汤灭夏建立,定都亳(后盘庚迁殷,又称“殷商”),亡于商纣王。
主要君主 :成汤(开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纣(亡国)。
治国方略 :神权与王权结合(频繁祭祀、占卜),确立分封制雏形(分封诸侯),青铜技术发达(用于祭祀与军事),甲骨文为重要文字载体。
3.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时间线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定都镐京(今西安),亡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灭)。
主要君主 :周武王→周成王(周公辅政)→周康王(“成康之治”)→周幽王(亡国)。
治国方略 :
核心制度: 分封制 (封邦建国,诸侯拱卫王室)、 宗法制 (以血缘定等级)、 礼乐制 (规范社会秩序)。
强调“天命无常,惟德是辅”,以“德治”巩固统治。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得名,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特点 :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春秋)→兼并战争(战国),最终由秦统一。
治国方略 :诸侯各自变法(如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抑商、军功爵制),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 220年)
1.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时间线 :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亡于秦二世胡亥(赵高专权,陈胜吴广起义后覆灭)。
主要君主 :秦始皇嬴政(无年号,称“始皇帝”)→秦二世胡亥。
治国方略 :
确立 皇帝制度 ,废分封、行 郡县制 (中央集权核心)。
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修驰道、长城。
以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导致民变。
2. 汉朝(前202年 220年)
西汉(前202年 8年)
刘邦(汉高祖)击败项羽建立,定都长安,公元8年被王莽篡权(建新朝)。
主要君主及年号 :
汉高祖刘邦(无年号)→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汉景帝刘启(前元、后元)→汉武帝刘彻(首个系统使用年号的皇帝,如建元、元光、元狩等)→汉宣帝刘询(本始、地节,“昭宣中兴”)。
治国方略 :
汉初: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轻徭薄赋,“文景之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确立儒学正统),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加强经济控制),开疆拓土(击败匈奴,通西域)。
汉宣帝: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昭宣中兴”。
东汉(25年 220年)
刘秀(汉光武帝)推翻王莽,定都洛阳,亡于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废黜)。
主要君主 :光武帝刘秀(建武,“光武中兴”)→汉明帝刘庄(永平)、汉章帝刘炟(建初,“明章之治”)→后期汉献帝刘协(建安)。
治国方略 :
恢复汉室,削弱外戚与功臣,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儒学,修太学,完善察举制。
后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如梁冀、十常侍),黄巾起义后陷入分裂。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 58-9-年,分裂时期)
1. 三国(220年 280年)
魏(220年 265年) :曹丕(魏文帝,黄初)篡汉建立,定都洛阳,亡于司马炎(晋武帝)。
治国方略:推行 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后期被士族垄断),重视屯田(恢复经济)。
蜀(221年 263年) :刘备(汉昭烈帝,章武)在成都称帝,亡于刘禅(后主,建兴、延熙)。
治国方略:诸葛亮“联吴抗魏”,实行“科教严明”(法治),平定南中(今云南),发展蜀锦贸易。
吴(222年 280年) :孙权(吴大帝,黄武、黄龙)定都建业(今南京),亡于孙皓(暴君)。
治国方略:开发江南(兴修水利、移民),派卫温到达台湾(夷洲),士族势力强大。
2. 晋朝(265年 420年)
西晋(265年 316年) :司马炎(晋武帝,泰始、太康)篡魏建立,统一三国,亡于“永嘉之乱”(匈奴攻破长安)。
治国方略:恢复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士族垄断政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社会奢靡(如石崇斗富)。
东晋(317年 420年) :司马睿(晋元帝,建武)在江南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亡于刘裕(宋武帝)。
治国方略:“王与马,共天下”(士族与皇权共治),北伐(如祖逖、桓温)无果,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 南北朝(420年 58-9-年)
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
宋(420年 479年):刘裕(宋武帝,永初)以“寒人掌机要”削弱士族,文帝刘义隆(元嘉)“元嘉之治”(劝课农桑)。
梁(502年 557年):萧衍(梁武帝,天监)崇佛(建同泰寺),后期“侯景之乱”导致国力衰退。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北魏(386年 534年):拓跋珪建立,孝文帝拓跋宏(太和)推行 汉化改革 (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促进民族融合。
北周(557年 581年):宇文邕(周武帝,建德)灭北齐统一北方,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兵农合一),为隋朝统一奠基。
四、隋唐时期(581年 907年)
1. 隋朝(581年 618年)
时间线 :杨坚(隋文帝,开皇、仁寿)篡北周建立,58-9-年灭陈统一中国,亡于隋炀帝杨广(大业)(暴政+隋末农民起义)。
治国方略 :
创立 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分工明确)、 科举制 (打破士族垄断,以考试选官)。
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开皇之治”),修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
2. 唐朝(618年 907年)
时间线 :李渊(唐高祖,武德)灭隋建立,定都长安,907年被朱温(后梁太祖)篡权。
主要君主及年号 :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贞观之治”)→武则天(唯一女帝,垂拱、万岁通天,改国号为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和中兴”)。
治国方略 :
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录取人数扩大,设殿试)。
经济:均田制+租庸调制(后期改为两税法),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外商云集)。
民族:“华夷一家”(如封突厥首领为可汗),对外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如李辅国),最终分裂为“五代十国”。
五、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907年 1368年)
1. 五代十国(907年 960年,分裂时期)
五代 (中原更替的5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开封或洛阳)。
关键:后周柴荣(周世宗,显德)改革(整顿吏治、均定赋税、北伐契丹),为北宋统一奠基。
十国 (南方为主的割据政权):如南唐(李煜为末代君主,词人)、吴越(重视水利)等,最终被北宋统一。
2. 宋朝(960年 1279年)
北宋(960年 1127年) :赵匡胤(宋太祖,建隆、乾德)“陈桥兵变”建立,定都开封,亡于“靖康之变”(金灭北宋)。
主要君主 :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灭北汉统一)→宋仁宗赵祯(庆历,“仁宗盛治”)→宋神宗赵顼(熙宁,支持王安石变法)。
治国方略 :
军事:“强干弱枝”(中央禁军精锐,地方弱)、“重文轻武”(杯酒释兵权,避免藩镇)。
政治:设“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科举制“糊名誊录”(公平性提升)。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交子、夜市),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等,试图富国强兵)。
南宋(1127年 1279年) :赵构(宋高宗,建炎、绍兴)在临安(今杭州)重建,亡于元军(崖山海战)。
治国方略:偏安江南,与金、蒙古对峙(岳飞抗金),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苏湖熟,天下足),理学兴起(朱熹)。
3. 辽、金、西夏(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辽(916年 1125年)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神册)建立,契丹族,亡于金。
治国方略: 南北面官制 (汉官治汉人,契丹官治契丹),“因俗而治”,创制契丹文字。
金(1115年 1234年)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收国)建立,女真族,亡于蒙古与南宋联军。
治国方略:早期行“猛安谋克”(军政合一制度),后期汉化(迁都中都,今北京),推行科举。
西夏(1038年 1227年) :李元昊(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建立,党项族,亡于蒙古。
治国方略:仿宋制建官制,创制西夏文,与宋、辽、金长期对峙(如“三川口之战”)。
4. 元朝(1271年 1368年)
时间线 :忽必烈(元世祖,至元)改蒙古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亡于朱元璋起义。
主要君主 :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大德,“守成之治”)→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红巾军起义)。
治国方略 :
首创 行省制 (地方行政制度,影响至今),加强对西藏(设宣政院)、台湾(澎湖巡检司)的管辖。
民族分化政策(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重商(丝绸之路复兴),但后期赋役繁重(“苛政猛于虎”)。
六、明清时期(1368年 1912年)
1. 明朝(1368年 1644年)
时间线 :朱元璋(明太祖)推翻元朝建立,定都南京(后朱棣迁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
主要君主及年号 :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洪武之治”)→明成祖朱棣(永乐,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仁宣之治”)→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张居正改革)→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亡国)。
治国方略 :
废丞相,设 内阁 (辅助皇帝决策),设锦衣卫、东厂(特务机构,加强集权)。
经济:“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赋役合一,折银征收),后期海禁(隆庆开关后部分开放)。
文化:八股取士(科举僵化),修《永乐大典》。
2. 清朝(1636年 1912年)
时间线 :前身是女真族“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1912年溥仪退位(辛亥革命后)。
主要君主及年号 :
清圣祖玄烨(康熙,“康乾盛世”开端)→清世宗胤禛(雍正,设军机处)→清高宗弘历(乾隆,盛世巅峰)→清宣宗旻宁(道光,yp战争)→清德宗载湉(光绪,戊戌变法)→宣统帝溥仪(末代皇帝)。
治国方略 :
强化中央集权:设 军机处 (取代内阁,皇权达到顶峰),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巩固多民族国家: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修《四库全书》。
后期:闭关锁国(仅留广州十三行),落后于西方工业革命,yp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这篇文章为了让更多宝子看到,修改成了小说,希望可以帮助到宝子们!! 目前能想到的只有这些,如果有宝子还有其他不懂的,可以评论,我补充。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