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远在贵州采访的李暮直到晚上才看到这篇稿子铺天盖地的反馈。她的手机用到了第三年,经常超负荷运转,待机时间从原来的24小时慢慢缩短到12小时、8小时、6小时。但由于不爱频繁更换电子设备,所以只是随身带着充电宝,随时补充电量。不过很不巧,这一天,充电宝坏了,她忙于采访,手机关机了也没顾得上找个地方充电。
晚上在大山深处的小镇旅馆,她一边在空调底下取着暖,一边给手机充电。十分钟后,手机似乎才缓慢地活了过来,自动开了机。她脑子里原本还在回想白天的采访,被连绵的微信消息声打乱了。她拿起手机,有十多个@自己的消息。看着那一列醒目的提醒,她头皮一阵发麻,心里全是抗拒。
今天手机没电的几个小时里,她开始有些焦虑,后来竟然十分坦然、安心,好像拾起了久违的某种自由。而现在,自由结束了。
她叹口气,干脆放下手机,去了趟洗手间。在毛巾上把两只手擦到通红,才鼓起勇气坐到窗边的桌子旁,查看起一天的消息来。
还好,没什么事。
大部分消息是工作群里的,稿子反响不错,从老板到主编到责编都表现得很开心,多次@她提出口头表扬。跟杜南川团队的对接群里,经纪人和助理们也发了不少场面话,她看到责编和对方互相吹捧,光看字就是一阵惊恐,暗自庆幸还好手机没电了。
又打开微博——她平时没有发微博的习惯,上微博只为了看各种信息,算是职业病吧。没想到,今天的微博比微信还恐怖,评论、@、点赞、私信几乎都爆了。她愣了一会儿,猜到还是因为那篇稿子,有点后悔当时把自己的账号提供给了运营杂志官方微博的同事。不过,以前她发了大稿,官博也会把她的账号圈出来,会有读者点过来加关注或者评论一下,但数量有限,她没有在意过。这次,实在是吓到了,算是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明星的“流量”。
唉,要是这些流量、关注度能分一些给其他事情就好了……
她一边默默叹气,一边带着些恐惧点开了微博的消息。还好,评论绝大部分都是杜南川粉丝发来的,有表扬她写得好的,有感谢她的,有询问地址要给她寄吃的的;私信里的消息乱一些,有询问能不能把杜南川联系方式给自己的,有提供新闻线索的,有伸冤希望能够获得报道的。而她原本只有三四百人关注的账号,一下多出了2000多个新粉丝,一眼扫过去,从id能看出绝大部分都是从杜南川那儿过来的。
她又暗自叹口气,在众多@的消息里,随便选了一个,点进了《S》官博发的那一条。评论和转发当然都是赞赏,但好话听太多了,反而索然无味。她随手点开了杜南川的账号,发现“关注”按钮已经变成了“回粉”。
心中一惊,赶紧回到自己的粉丝列表,翻了几十屏,终于看到了那个带着“V”的账号。
她又回到南川的页面,看了她近期的微博。发得还算频繁,一周两三条,除了营业类内容,还会分享自己的生活,包括少量自拍和一些片场记录。犹疑了一会儿,她在“回粉”的按钮上点了一下,微博跳出来她的分组,“特别关注”、“随便看看”、“工作”、“朋友们”,想也没想,选了“工作”。
虽然她们似乎对彼此在采访之外都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但整体来说,两人的交情仍然严格限制在工作的范围之内,并且大概率也仅限于此,那些多出来的好奇与心意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随风而散。
其实,采访南川,对李暮来说纯粹是一个意外。
《S》杂志虽然没有像传统报社那样明确的分工,却也有些“潜规则”,文娱报道、商业报道、社会热点,等等,都有深耕的记者,一有相关选题,编辑基本都会去找相关记者。李暮入职晚,香饽饽们早就被瓜分完了,只剩下社会报道还缺人。加上她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然也就不太适合去采各界名流,更别提在采访之外说场面话、做场面事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暮入行最想做的题还是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报道——这一点显然很难通过采访明星和大师来实现。
所以,一开始,杜南川这个封面的采访理所当然地派给了专跑文娱的主笔卢絮,前期沟通也都是卢絮在参与。好不容易等南川从片场杀青回京,双方约定好采访时间,卢絮却在采访前两天骑车回家的路上被超速的电动车撞倒了,身上两处骨折,干脆休了个长假。编辑宽宽紧急找替代的记者,最后和主编盘下来,只有李暮刚完成了一个大稿,手里稍微闲一些。李暮本想婉言拒绝,但实在推脱不掉,才硬着头皮接下来。
所幸,采访的过程比自己想象中顺利。一是,宽宽和卢絮的前期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完备,跟南川团队的沟通也非常顺畅;二是,南川对表演事业的思考、对行业的观察、对人生的体悟都胜过绝大部分明星,对采访的配合程度也超出预期。两万字的大稿,李暮还采了她的父母、经纪人、合作的演员等,加起来十多个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采访,体验都不错。
印象最深的,是编辑陪李暮去南川父母家,虽然全程有罗斐然的助理跟着,但是关键的采访环节,那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女孩一直在很角落的地方坐着,并没有任何干预。而南川的爸妈更给她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大学校园,跟自己的导师在聊天。南川母亲是D大建筑系的教授,父亲则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说话简洁、精准,待人接物也没有一般明星父母的暴发户气质或者硬要把自家孩子吹上天的急切。他们拿出南川从小到大的相册,讲述她童年的趣事,回忆当年南川如何说服他们放弃学业去当演员,开玩笑说整个家族里南川可能是学历最低的——即使说这句的时候,李暮也没感受到一点点骄傲或者炫耀。
写稿的阶段,也还算顺利,除了一开始她有点摸不到写名人的节奏和感觉。还好编辑宽宽是个中老手,点拨了几下,帮她找到了自己想表达的核心,心中的那个南川才渐渐清晰地展现在笔端。
这篇稿子前后花了她一个多月的时间,待交完稿,她就去忙自己积压的选题了。其间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外地出差。明星团队难搞,各种稀奇古怪的要求多,她早有耳闻,因此在外地期间也一直战战兢兢,生怕宽宽叫她把稿子大改几番。还好,最后对方提出来的都是小问题,宽宽直接上手就改掉了。她这才松口气,心想明星也不是像传言中那么难伺候嘛……
就在前两天,她还收到了南川助理沐沐的微信,说想给她寄一些小零食,是否方便给一个地址。她当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回京,想到自己也不爱吃零食,就婉言谢绝了。没想到过了两天收到宽宽的信息,说南川那边寄了两份礼盒到公司,特意叮嘱其中一份是“给李老师的”。今天稿子发了后,沐沐和罗斐然先后在群里@她表达了赞赏和感谢。她因为手机关机当时并没有看到,倒是宽宽出面帮她解释,说在外地采访,可能看不到消息。
这会儿她怎么也得出来营业两句。
李暮站在桌边,拿着手机,眉头紧锁,打几个字再删一删,怎么都写不好。要是有面镜子,她大概能看到自己对着手机屏幕龇牙咧嘴不满意、难为情的样子。她不爱参与明星、名人的采访,怕的就是这种充斥全程的social行为。最后她勉强编辑了一句:“不好意思,才看到信息,今天在外采访手机没电了。老师们太客气了,这么大的稿子能做出来,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期待下次合作![谢谢]”
按完“发送”键,她感觉自己后脖颈上的汗毛已经竖了起来,对着空气咧咧嘴,洗澡去了。
洗完澡出来,头发还没来得及擦干,先听到了手机接收信息的声音。虽然心里不想但她还是强迫症一样地拿起手机。果然还是刚刚那个群里的,自己的一番回复又引来了各路人马的客套。她叹口气,点开微信,短短十几分钟,竟然已经聊了近百条。她目瞪口呆。
不过,对方跟之前几乎只有助理、经纪人上阵不同,在她发言后,南川竟然亲自回复了——她说:谢谢编辑老师和记者老师,稿子很好,我和家人都非常喜欢。
李暮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进群的,也许一直都在,只是全程都没有说过话。那是一个头像是粉色小云朵的叫“川”的账号,自己好像在群成员列表里见过,哦,也可能是微博,她微博用的同一个头像。
南川发言后,《S》的主编华一也马上出来说了一大段场面话,双方团队一个不落都谢了一遍,又展望了下未来的合作。话术使用之纯熟,李暮只有暗暗惊叹的份。
李暮犹疑着,不确定还要不要在群里再发些什么。退回消息列表,却发现有一个好友添加请求。
是“川”。
什么是“心跳漏一拍”,她在看到那个头像的瞬间算是感受到了。同时一股热气从后背涌上头皮,有点分不清滴到地板上的是头发上的水还是头皮流出来的汗了。
她通过了好友请求,还没来得及纠结要不要打个招呼,对面已经发来了消息:李老师好,我母亲很喜欢你写的这篇稿子,叮嘱我向你转达她的谢意,我觉得发大群里不合适,就私下发给你。
李暮看到表扬,心里颇为开心,手里很自然地打“谢谢”,但还在遣词造句,就看到@川 发了一个聊天截图过来,是她母亲表扬李暮的:
“那天小李记者来家里采访,我就知道她跟别的记者不太一样,很沉静,很有礼貌,说话思路清晰,提的问题一点八卦都不带的。当时我就挺喜欢这孩子,知道这样的态度写出来的文章不会差。果然,我今天前前后后花了四五个小时读完,觉得小李记者真是太用心了。那么多写你的文章,就这篇深得我心。你有她微信吧?麻烦帮我转达,有空可邀她来家里吃饭。”
这下李暮不好意思了,删掉编辑了一半的客套话,赶紧打字:“阿姨太客气了。谢谢。”
@川 :你现在在外地工作是吧?
@小李 :对,我在贵州采访。
@川 :那行,等你回京,我看什么时候方便,邀你来家里吃个便饭。我父亲做饭非常好吃。
李暮虽然对这一家三口印象都很好,但一想到要去他们家吃饭还是本能地想拒绝。
那边南川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
@川 :你不要有压力,实在有压力可以约个我不在家的时间,哈哈。
@小李 :[汗]
@川 :那就说好啦,你回京了告诉我!
@川 :告诉沐沐也行!哈哈。
李暮老老实实地发了个“OK”的手势。一直到摁灭手机,嘴角都还挂着礼貌的尴尬的微笑,仿佛刚刚聊天的人不是在手机里,而是真的在面前。
不过,她心里是真的有些开心的。一方面是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几乎没有看到批评的声音(除了一些跟南川有竞争关系的明星粉丝的部分言论,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南川……在明星光环之外,仅仅是作为一个人,也是很有魅力的吧?再说,她这样咖位的明星对自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发出家宴的邀请,这本身就不同寻常了——她还没听说过卢絮他们经常采访明星的记者有谁去过影帝、影后家里聚餐的。不考虑性格里的对陌生环境和人的恐惧,甚至不考虑南川影后的身份,单就这个邀请本身,她是有些兴奋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兴奋感慢慢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