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
-
“提及这位至亲的离世,她的眼里闪着光,但嘴角却是含着笑的。她说她痛苦过、迷茫过,试图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中麻痹自己,最后却好像只是把自己摁在水里,喘不过气来,一度处在崩溃的边缘。但还好,半年的乡间生活给了她喘息的机会,让她重新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美妙。‘那些最原始的情感给了我很多力量。’她笑着说,眼神里满是留恋和满足。”
“她说,在这个行业里待久了,很容易把一些规则视为理所当然。这些规则有的摆在明面上,有的潜在桌面下,最终的指向都是利益。她以前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谨守着这些规则,最大限度地保护着自己。但有一天,她忽然想明白一件事:家人的离去只是一个导火索,其实自己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早就不堪重负,积攒了很多东西无法释放。所以这一场让她备受打击的生死离别变成了一个罐子,她把所有的思念、悲伤、愤怒、迷茫、叛逆都装了进去。她每天背着这个罐子在片场饰演别人,却从未被戳穿。一直到她找到了一个契机,决定将罐子摔碎,直面自己的那些心结与情绪,同时默默做出了一些决定。这些决定她不肯透露给记者,但笑着说,她和经纪人是谈到了这些的,因为这些涉及到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
“她说,可以说的是:纠结在过去并不能帮我留住什么,生活还在继续,我不能沉溺于缅怀。 ”
紧接着一个小小的“完”。
南川合上杂志,在书桌前发了很久的呆。
好像还是第一次有媒体触碰到自己的这一部分,而且2万多字的内容没有什么让自己看了都难为情或者明显不适的部分。呈现出来的那个杜南川,好像就是自己每天遥遥看到的那一个自己——她惯于抽离出身体,从另一个视角、像看陌生人一样来看自己。就好像,那是自己的一个角色。
手机震了一下,她拿起来。是沐沐,在群里转发《S》公众号的文章链接。群是他们几个的工作小群,罗斐然调皮,给群起名叫“川女皇的军机处”。南川不喜欢“女皇”这个词,但也懒得改,任由罗斐然胡闹。群成员除了她、沐沐、罗斐然、小丁,还有几个助理和工作人员,平时日常的工作沟通也几乎都在这个群里。
沐沐:《S》公号和微博发了线上链接,他们在催川姐账号转发呢。
罗斐然:@川 你发还是我来帮你发?
川:我自己来,你还是安心收拾行李吧。
罗斐然:OK!真懂得疼人,感动!(其实平时也是小丁发的)
川:[白眼]
沐沐:我发公司大群里了?
川:发吧。
所谓的公司大群,其实南川并不在里面,其他艺人也不在,只有工作人员。她所在的这家公司,鹂雨,在业内算是中上规模的。当然头部的也就那两家,再往下就是鹂雨了。
这些年,南川接到过很多次头部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但都婉拒了。她出道后第三年就签了鹂雨,是在鹂雨慢慢发展起来的。两位老板——朱鹂和李珈雨——都待她不错。包括后来看她慢慢起来,在业内有了声量,奖杯、票房、代言都没耽误,也主动跟她重新签约,给她更多自由度,收益分成上公司也做了让步。南川自觉没被公司亏待过,也就没动过挪身的念头,只是眼看着鹂雨能给的资源也到了天花板,她不得不和两位老板聊聊这件事。结果就是,引入了资源众多的经纪人罗斐然,并重新划分公司股权,南川和罗斐然都成了股东。所以,她虽然名义上没有成立工作室,但实际上,她已经是公司的老板,之一。
罗斐然原本是律师,深耕影视文化行业,主要的战绩之一就是经手了行业内好几家公司的上市,所以她在圈内的人脉非常可观。当然,坊间传言她的家庭背景也非同小可,父辈是学界大佬,祖辈更曾是政府要员。其实南川选择她倒是很简单:熟,知根知底。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她们成长于同一个大学家属院——南川的母亲和罗斐然的父亲是同事,两家的房子也是楼上楼下。十二岁之前,她们除了上课几乎形影不离——罗斐然12月生日,上学被卡了一年,两人没能做同学,但其他时间都在一起玩、写作业。十二岁那年,南川母亲工作调动,他们也搬离了大学校园,住进了父亲在研究所分到的小两居里。开始,她们还给对方写信、打电话,相约周末一起去图书馆、游乐园;慢慢地,学业重了,她们也各自有了新朋友,很自然地疏远了。直到她们都进入了这个行业,在一些工作和私人场合再遇到,才重建了联系。也正是这份从小到大的信任和亲密,让她们选择了对方成为自己事业上的重要拼图。
在公司大群里,罗斐然很客气,说“欢迎大家多多转发”。那些下午喝到了“川姐”奶茶和咖啡、吃到了“川姐”小蛋糕的工作人员都纷纷点赞,稿子看都没看,就转发到了朋友圈里。
南川却还在咬着指甲想转发词。
不能把自己说得太好,也不能不说好话——要不然显得人家杂志两万字白写了似的。
《S》的微博原文里圈出了记者李暮的账号,她点进那个叫“月亮不想说话”的账号,发现上一条已经是一年前发的了。这人的微博和她本人一样,冷冷清清的,一点都不像那些热情营业的行业内人士。她犹豫了一下,点了关注(毫不意外的是,对方之前并没有关注她)。她又点了下《S》那条微博的转发键,右手拇指在键盘上方浮动,迟迟没有落下来,脑子里找着合适的句子。
最后她一咬牙,两个拇指在全键盘上飞快地点着,打了一串字出来:“感谢《S》杂志,谢谢@月亮不想说话 老师,很尽兴的采访,很触动我的文章。李老师仿佛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我,看完觉得又熟悉又陌生,但是很精准,这个就是杜南川。”
《S》的这篇文章反响很好,在没有买水军做数据的情况下,微博的转发到了四五千,评论也很热烈,除了对南川的赞美,还有对编辑记者的表扬。而公众号的阅读量也很快就破了十万,南川的朋友圈里一度被同事、朋友刷屏了。
一直到晚上,南川都隐隐地有点兴奋。她忍不住想点开那篇文章再看一遍,却又有些不敢,好像那些字烫眼睛似的。
这些年,她接受过无数次采访,类似《S》这种封面报道的专访也有十几二十次了,除了刚开始一两次有些兴奋度,后面已经没有什么感觉。就像前面说的,绝大部分报道都只是明星样板文章,抓不到什么个人特质,更像是漂亮的塑料花。但这次不太一样,她觉得“月亮不想说话”抓到了自己想被看到的一些东西,在票房、奖项、代言、粉丝之外的东西,关乎真心和野心——真正的野心,不只是名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