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中举 ...

  •   天盟朝的科举与邻国天启朝的制度有所不同。天启朝的考生必须通过乡试、会试,而后方可参加殿试。但天盟朝有科举的同时,又有察举制,即地方官员推荐上报朝廷,考生直接可参加会试。正巧,赵临所在镖局的一位镖师的叔叔是朝廷的二品大员,于是便托了关系前去拜访。不巧,那官员竟是端王的得意门生,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这几日,京城聚集了大量考生,许多是前来拜访大官,只要能沾得上一点的关系都被“很好”地利用了起来,但这些人中也不乏寒窗苦读的学子。
      镖局闲来无事,赵临在房内翻看起典籍,这些她在十岁时便能倒背如流。
      “二师兄,我给你做了点心。”子晴满心期盼着赵临的评价。“如何?”
      赵临挑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嗯,不错,有进步了。上次那个可是让我记忆犹新啊!”
      子晴不依,“又提人家的不好,我那时哪儿知道放了巴豆会那样!师父他不教我学医,你们也何事都不让我做,吃坏了也是你们的事情。”子晴把头扭到一边,有些赌气。
      赵临抚额,“照你说来,那还是我们的不是?”
      子晴抿了抿嘴,小脸沉默了下来,“可是如今,他们都不在了。”说着说着就要哭起来。“二师兄,你一定要当上官,除掉端王,为师兄弟们报仇!”
      赵临扬了扬手中的书籍,“师兄何时骗过你?既是我决定的事情便一定要完成,这个官我做定了!再说,子晴难道不相信师兄的才华吗?”
      子晴揉了揉眼睛,“我自是知道师兄你的才华,那我不打扰了,点心你记得吃,我先出去了。”
      赵临点了点头,待子晴走后,便又看起书来,心想,看惯了武功秘籍,这些文绉的东西读起来的确是枯燥无比。只是想到自己的身份,不免又担心起来,如今看来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转眼就到了科举考试的日子。考官在门口进行例行搜身检查,赵临不觉有些犯难,忽然看到身旁之人有人偷偷塞了银子给检查之人,暗自松了口气。待轮到自己的时候,赵临偷偷塞了一锭银子给面前之人,那人掂量了一下,随便看了一眼便把赵临放了进去。待所有考生坐定,考官开始宣读考场纪律。宣读完毕后,考官开始发放试卷。赵临展开试题,第一场是“论国策”,一炷香为限。时辰一到,便有人来收试卷。由于科考期间,考生一律不得离开考场,因此考生提前都备好了干粮。上午第一场结束,下午接着还有第二场。赵临靠在榻上小睡了一会儿。醒来的时候,看见对面的考生正望向自己,于是和对面的考生相视抱拳,那人也回了一礼。不久,考官来发第二场的试题。赵临展开,题目赫然是“论舞弊”。这题目给的宽泛,并没有明确指出是论何处的舞弊,但仔细一想,出题人必是朝中大员,因此这题目的意思便显而易见了。赵临抬头,见周围不少考生都蹙着眉头。想了大约一盏茶的工夫,赵临组织好了言语,提笔开写,不知不觉竟比第一场多写了一张纸。“铛”的一声,第二场考试结束,赵临赶在锣声敲响之前写完了文章,不禁长舒了口气。休息了大约两盏茶,第三场考试正式开始,这次只有半柱香的时间,大大考验了考生的才思敏捷程度。赵临看着最后一场的考试题目“以‘美人’为题作诗两首”。古时,屈原以美人自喻,但却只获得凄凉的结局。这题目的寓意赵临思索了片刻,写了两首截然不同的诗,无论是在体裁、格式上,还是在抒情方面都大为不同。赵临放下笔,仔细地读了几遍,稍作修改了几个字,而后静坐练起了内功心法,等待考官收卷。
      考试结束后,赵临收拾好文房四宝,正要起身走出考场,这时,先前与他打招呼的考生走了过来。“在下陈邦国,有心与阁下结交,敢问兄台贵姓。”
      赵临忙回了一礼,“在下赵临。”
      “原来是赵兄,方才考试时见赵兄落笔极快,十分佩服赵兄的才思敏捷,不才想邀赵兄同去酒楼一聚,不知赵兄可否赏光?”
      赵临有些犹豫,“这——实在是对不住,赵临已与家人约好。不然,咱们改日可好?”
      “既然这样,在下也不强人所难。不如这样,明日午时,陈邦国在黄鹤楼等候赵兄大驾!赵兄可一定要来!”
      “陈兄客气了,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明日定当准时赴约。”
      “那,赵兄,告辞。”
      “陈兄,告辞。”两人相视抱拳。
      等陈邦国走后,赵临不禁觉得有些好笑,何时自己也变得如此酸腐。

      赵临回了镖局,看到子晴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正睡得香,不禁起了作弄之意。由于呼吸不畅,子晴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见是赵临。“二师兄,你回来啦!考的如何?”子晴紧张地抓住了赵临的袖子,两人贴的极近。
      “咳咳,还可以。”赵临直起身,往屋内走去,子晴扭捏着也跟了进去。
      “有大师兄的消息吗?”赵临问道。
      “没有,也真是奇怪。算算日子,大师兄应该追来了。莫不是真的遭了什么不测?”子晴心里一紧。沉默的气氛在两人之间弥漫着。

      端王府
      王府大厅内站着的赫然是今次科考的主考官。
      “王爷您请过目,这是我和其他几位大人选出的几份比较入眼的试卷。”端王接过考官手中的试卷,仔细看了起来。
      “不错。这个赵临是何许人也?”
      考官接过试卷,“回王爷,据此人说自己是孤儿,只是到了年龄便来参加了科考。”
      “哦?倘若真是孤儿,倒是值得为我所用。”
      “那——这状元人选——”主考官恭敬地等着端王发话。
      端王摸了摸自己的络腮胡,掂量了片刻,“自然非此人莫属。”
      “可皇上那里——”端王“哧”了一声。
      主考官忙行了一礼,“下官明白,王爷若无其他吩咐,下官就先告退了。”
      等主考官走后,端王叫来了暗卫,让他去查赵临的背景。第二日,暗卫便把赵临的信息飞鸽传书给了端王,所说与主考官无异,只是端王隐约觉得赵临并不简单,但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立马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去给了主考官。

      皇宫
      乾元殿内奏折被扔了满地,太监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皇上气的发抖,这端王如今是越来越不把他放在眼里了,殿试未举行,竟直接把三甲名单递了上来让他盖章。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皇上命人把“三甲”试卷呈了上来。忽而,皇上的嘴边露出一丝怪笑,又露出一丝阴狠,随后在三甲名册上盖了章。
      “来人啊!”小太监连忙爬了过来。
      “奴才在。”皇上把名册扔给了太监。
      “去吧。”小太监忙拾起名册退出了乾元殿。

      一个月后,举行了殿试,皇帝并没有亲自来主持,而是由一个老太监来宣读的题目。殿试只有两场,中途没有休息的时间,于是很快就结束了。
      赵临正要随人群离开,一个小太监匆匆跑了过来。赵临觉得惊讶,并未做他想,便随着小太监去了别处。
      这是赵临第一次面圣,微微有些紧张,手心不觉有些汗湿,连忙下跪请安。皇上慢悠悠地踱到赵临身边,“倒是生的一副好皮囊。赵临,你可知朕为何宣你?”
      赵临微微抬头,“草民不知。”
      皇帝让周围的宫女、太监退了下去,走回到榻上坐了下来。
      “朕看了你的试卷,答的不错,天盟朝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官。朕只希望,倘若有一天你谋得一官半职,一定要为百姓造福,不可与人'同流合污'!”最后四个字皇帝说的极重,赵临心里一沉,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请皇上放心,若有朝一日草民幸得为官,定做一个清廉的好官,为民请命!”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
      “下去吧。”皇帝挥了挥手。赵临于是作揖退了下去。

      隔了几日,子晴上街买东西,便看见了贴着的金榜。赵临的名字赫然占据了三甲头榜。于是急忙施展轻功回了镖局。
      “二师兄,中了!中了!”赵临这时正在练功,见师妹回来便收功停了下来。
      “子晴,要稳重,我跟你说了多少次。”赵临对子晴颇为无奈。
      “中了!状元!二师兄你中状元了!”子晴拽着赵临的衣袖快要跳起来。
      正说着,门外就响起了鞭炮声,原来是朝廷派人来报喜。
      赵临跟来人寒暄了一阵,往那人手里塞了十两银子,那人又笑嘻嘻地道了谢,递上了朝服,并告知赵临明日辰时进宫面圣。赵临一一记下,那人走后,周围邻居都来向赵临道贺,赵临一一客气地回了礼。

      下午,端王派人送了请帖,请赵临去府上一聚。赵临拿着请帖斟酌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前去。迟早都是要一见,不如先去摸个底来得好。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中举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