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山高水长,愿和平永存 ...

  •   天空澄澈,不染一丝尘埃,一家银白色的飞机正向远方飞去。
      颜笙看着天空,他想下个月的20号,也许这架飞机上坐的就是陈扬,他最好的朋友。
      北江市的汽车站就在老街这边,陈扬是吃过午饭走的。送走朋友后,颜笙往公交站走,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打开自己的背包,看完后忍不住骂了句脏话:“擦!”
      掏出手机,颜笙给此刻正在汽车上的陈扬发短信:
      「你是猪吗?这么多糖你居然全吃了,一块都没给我留!」
      可能在车上无聊,陈扬秒回:
      「哈哈哈,你居然现在才发现,你是猪吗?」
      颜笙:“......”
      老何头做的花生糖,甜而不腻还带着淡淡的清茶香,是颜笙吃过最好吃的糖。但他压根没有吃几块,就全被陈扬那孙子消灭了。
      四月江南,青鲤戏水,杨柳轻摇,春天染绿了老马巷。
      颜笙背着书包往顾家走,他向老钱询问过住校的事,老钱说帮他问问,但宿舍开学的时候就排好了,现在估计是没有空床位的。颜笙也去问了租房中介,中介们都说未成年人不能独立租房,得监护人来才行。
      看着不远处的顾家大门,颜笙心头升起了一股烦躁,不知道自己还要在这里住多久。
      “真不留下吃晚饭?”老何头笑着送于兰和常骁出来:“我可是好久都没下厨了。”
      “下次吧!”于兰笑着说:“今晚我有组会。”
      “我还要回去看书店。”常骁说。
      “好吧!”老何头有点可惜地道,他看向二人,没忍住感叹道:“当年都说你们是一对璧人,我还盼着喝你们的喜酒,没想到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
      于兰和常骁在大学时候是一对恋人,当年两人情投意合,又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很是般配。所有人都认为他们会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就连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大四毕业那年,常骁选择去中东当战地记者。于兰本想跟去,但无论她怎样劝说,她的父母都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去那战火纷飞的地方,二人敌不过现实的压力,最后还是分道扬镳。
      于兰留在了国内,常骁抱着照相机走向了远方。
      二人深爱过对方,也曾恨过对方。
      他恨她不肯陪他离开。
      她恨他不肯为她留下。
      几年后于兰嫁与他人,而常骁则在战场上中弹,瘸了一条腿,他回到北江,在江大书店找了份安稳的工作。
      世事看遍,铅华褪尽,爱恨消弭,二人反倒成了不错的朋友。
      前些年于兰的丈夫过世了,她又恢复了单身,于是老何头旧事重提,话里话外存了些撮合的意思。这事说来也有趣,那已经落幕的爱情故事,外人倒比当事人更意难平些。
      “您啊!嘴角没点媒婆痣,就别揽这媒公活了。”于兰笑着挽住老何头的手臂:“常骁的书还等着您给写序呢!您有空的话,还是想想怎么写吧!”
      在顾家门口看到于兰和常骁颜笙有些惊讶,同样惊讶的还有一回头就看到他的常骁,他笑着说:“诶,这不是昨天的小朋友吗?你住这儿?”
      “这是我孙子!”老何头看见颜笙,笑着招招手示意他过来,老何头问常骁道:“你认得他?”
      “他昨天在我书店看了一上午书。”常骁更加意外了:“居然是您孙子,这也太巧了。”
      听到老何头说自己是他的孙子,颜笙愣了愣,走了过去,老何头给他介绍:“这是我的学生于兰和常骁,向叔叔阿姨问好。”
      “常叔叔好,于阿姨好。”颜笙很有礼貌地道,颜笙生的俊朗,若是他愿意好好说话,还是很讨人喜欢的。
      “你好。”二人笑着和颜笙打招呼,于兰端详了颜笙半晌,打趣老何头道:“小伙子可真俊,比老师您年轻时可帅多了。”
      “嘿!你这丫头!”老何头假装生气道:“就算是实话,你就不能等出了这巷子再说吗?”
      几人均笑开了,又聊了几句家常后,二人向一老一小挥手作别。
      “望星那孩子八成是玩疯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老何头和颜笙一道进屋:“你小姨和小姨夫晚上也不回来,今儿就咱爷俩吃晚饭了,你想吃啥,爷爷给你做。”
      “不用麻烦您了。”颜笙说,老何头今年都七十岁了,颜笙实在不好意思麻烦他给自己做饭:“我请您出去吃吧!”
      “别!”老何头坐在沙发,半是抱怨地说:“做饭是我的兴趣,赵曦那丫头每天尽剥夺我的兴趣。”
      既然老人都这样说了,自己再反对就没意思了。
      “那您做什么我吃什么。”颜笙道。
      “你倒是好养活。”老何头乐呵呵地说。
      顾望星他们一家都不在,颜笙比平时更放松些,他没有急得上楼,而是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两个很厚的牛皮本,颜笙看了眼问道:“这是常叔叔拿来的手稿吗?”
      “是!诶?”老何头奇道:“你怎么知道?”
      “昨天在书店看书的时候,”颜笙道:“有听到他们说要把常叔叔的手稿给老师看,没想到他们口中的老师竟然是您。”
      这世界可真小。
      “都是十多年前的事啦!”老何头的神色带了些许怀念:“当年他俩可是我们江大传播学院有名的金童玉女,只可惜最后没在一起。没缘分啊!哎——”
      老何头深深地叹了口气,感叹缘分的无常。
      哪怕现在科技进步了,去地球背面不过是一晚上的事,人们不再是一别就动如参商,但是有些人错过了也依旧是错过了,旧日的人事音书已然寂寥,再炽热的感情也不过花落水流红。
      “常叔叔是做过战地记者吗?”颜笙问道。
      “嗯,”老何头指指茶几上的牛皮本:“这写的都是他做战地记者时的经历。”
      世界上大部分男孩子都会对武器与战争感兴趣,颜笙也不能免俗,他犹豫了一下问老何头道:“我可以看看吗?”
      “看呗!”老何头笑着点点头。
      将书包放到一旁,颜笙伸手拿起了桌上的牛皮本。
      「罗伯特·卡帕曾经说:“如果你不能拍到好的作品,那就是你离得不够近。”站在喀布尔的废墟前,我不知道自己离得够不够近。
      “这里曾经有漂亮的红砖车道,种着美丽的蔷薇花。”我的向导卡瓦西对我说:“但是现在,它们都消失了。”」
      颜笙不知不觉看了进去,连老何头出去买菜了都不知道。
      时间缓缓流过,夕阳的余晖泄入房间,为房间中的少年渡上了一层浅淡的金芒。少年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衫,阳光隐隐勾勒出腰部的轮廓,青涩、瘦削。
      他投在地上的影子很薄。
      「在我离开喀布尔的前夜,卡瓦西对我说:“真羡慕你,来自和平的地方。你们那里是不是有吃不完的桑葚干,还有胡桃?”老实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北江的超市有没有桑葚干或者胡桃,因为我并不爱吃这两样东西。我问卡瓦西,为什么是桑葚干和胡桃?他对我说:“因为小时候,我的兜里总有吃不完的桑葚干和胡桃。但是后来战争来了,我的兜里就只剩下子弹了。”
      卡瓦西今年三十岁,他口中的小时候还是1973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是“桑葚”和“胡桃”,因为这两种食物,不仅代表着他消逝的童年,也代表着回不来的和平。」
      「小孩在子弹声中荡着秋千,不到三米的玻璃墙前,有一个不知什么时候留在那里的弹孔。但他没有害怕,也没有恐惧,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快乐的麻木。不仅是小孩,这里的大人也是一样的,似乎只要习惯在战争中生活,战争就不存在了。然而只要有风吹过,那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硝烟味就在提醒着人们,他们正身处于一个没有明天的环境之中。
      不分日夜地,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燃烧着它的作品。阿富汗有一句古话,我们可以没有黄金,但不能没有白雪。可是现在的阿富汗,他既没有白雪也没有黄金。」
      常骁的手稿比想象中的长,月上柳梢头,颜笙终于读到了最后一页。
      「终于,我回到了北江。
      下飞机的那一刻,我在一众空乘人员诧异的目光中,亲吻了脚下的土地。我很惊讶于她们的专业素养,因为她们居然没有笑。一个瘸子,从楼梯上跳下,然后自己趴下,啃了一嘴泥。事后我无论怎么想,都觉得好笑,而她们居然没有笑。
      在离开北江之前,我是一个愤青。
      我的胸膛里装着化解不了的仇恨。我怨恨着金钱、权利、知识、理性乃至宏大叙事,我怨恨着所有我们称之为世俗的东西。可当我真的远离了世俗的世界,我才发现,原来这里从来不是什么思想者的伊甸园。
      这里没有思想,只有荒漠。
      没有快乐,只有麻木。
      没有幸福,只有枪炮。
      没有酒神,只有宗教。
      原来所有我曾经憎恶的东西,竟是一切我所热爱事物的前提,十年中东之旅,我终于和自己的仇恨和解。
      山高水长,愿和平永存。
      后来,我抽空去了趟超市,如果可以我想告诉卡瓦西,这里有桑葚干,也有胡桃。
      全文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