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古诗里的红颜往事  ...
            
                 
                
                    -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断绝。
 
 这首古诗的作者班婕妤,是与赵飞燕同朝的成帝的妃子,也是大学问家班固的祖姑。她在赵飞燕之前最受宠爱,但飞燕姐妹的入宫使她备受冷落,只得隐居信阳宫侍奉太后。这首咏物诗咏的虽是团扇,实为其自身命运的写照。首四句,以扇子裁制得体,质地华美,喻已之高洁与美丽。五六句喻已之得宠。末四句指失宠被弃。钟嵘《诗品》称其“怨深文绮”,列为上品,可视为宫怨诗的开山之作。
 
 城中谣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
 
 这是一首描绘汉朝时尚的长安歌谣,高髻、大眉、广袖都是在汉代流行过的女妆。汉明德皇后为“四起大髻”,见《东观汉记》,赵王好大眉(宽阔的眉毛),见《风俗通》,赵婕妤为石华广袖,见《飞燕外传》。这位明德皇后马氏,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三小姐,“马革裹尸还”正是她老爹发出的豪言壮语,据说马皇后以发黑且长如飞瀑著称,她与西汉武帝皇后卫子夫都以美发闻名,不由使人感叹发之魅,正所谓“青丝啊,青丝”。
 
 南风谣
 
 南风起,吹白沙。遥望鲁国何嵯峨,千岁髑髅生齿牙。
 
 西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准确讲称不上红颜,她是中国历史上集心狠手辣,妒忌淫邪于一身的丑皇后。她能当上太子妃,是当时武帝皇后杨艳受了其父贾充好处的结果,贾南风得势后,杨艳及其家族俱被杀戳殆尽,而西晋王朝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受贿的代价如此巨大,估计杨皇后在九泉之下肠子都悔青了。
 
 这首诗咏的是贾后陷害愍怀太子的事。贾后诬陷太子谋反,废为平民,又遣人将他杀死。头两句“南风起,吹白沙”,都是一语双关,南风是贾后的名字,暗指贾后得势,太子司马憰小字沙门,贾后轻尔易举地拨了这枚眼中钉,因此便是“吹白沙”了,鲁国指贾后的父亲贾充被封鲁国公,以外孙韩谧为嗣改姓贾,承袭爵位,这里的“鲁国”指贾谧,鲁国嵯峨言贾谧专权跋扈。
 
 李商隐诗云,“贾氏窥帘韩掾少”,说的就是这小子父母的风流韵事,贾午是贾南风的妹妹,爱上了贾家的幕僚韩寿,赠之以家中奇香,后被贾充发觉,只得以女嫁寿。(载于《世说新语·感溺》)贾家人名声一直不好,唯有这段故事是作浓词艳曲的绝佳题材。
 
 惠帝虽是个白痴皇帝,但他的两任夫人都极有名。他的第二任夫人羊献容,是尚书郎羊玄之的女儿。永康元年立为皇后,此后五年中,羊皇后被四废四立,九死一生,堪称传奇了,也正是“八王之乱”使西晋生灵涂炭的缩影。
 
 光熙元年,惠帝吃了几块面饼,就离奇地中毒身亡了,司马炽登基,尊羊献容为惠皇后,居弘训宫。永嘉五年,西晋为后汉所灭,羊献容被掳,后来又成了前赵皇帝刘曜的皇后,两国两后,一户双挑,中国几千年历史,独此一人。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此诗□□登最佳广告词之榜首。它的创造性在于,他把本意带破坏性极重的倾国与倾城,首次移来形容美人。用惊人的破坏力形容惊人的女色美,西方有<荷马史诗>,东方有<书剑恩仇录>,但它却是首开先河,亘古以来,未尝有也。唐太宗年间,宫人徐惠有诗<赋得北方有佳人>,脱胎于此: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祙,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轻腰。
 
 李延年用一首诗成功地把他妹妹介绍给了武帝,武帝闻歌而叹息说:“世岂有此人哉。”平阳公主马上说,李延年有个绝色的妹妹(感觉历史上的平阳有点像拉皮条的,弟弟的皇后、妃子全出自她的麾下)延年妹由此得幸,成为李夫人。
 
 李夫人虽青年早逝,却是武帝宠爱过的女人中最幸运的一个。集残暴与天姿,寡恩与多情于一身的汉武帝,在他身边的人除了自然死去的以外,几乎没几个有好下场的。真是相见不如怀念啊。
 
 李夫人死后,武帝思念不已,方士齐少翁自称能为之招魂,于是在夜间,让武帝坐在帷帐之中,遥望着对面的帐幕,荧荧烛火,扑朔迷离,仿佛有李夫人之态的女子,缓缓走过,武帝悲喜交集,作辞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奈何美人姗姗而来迟。”
 
 述亡国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后主孟昶贵妃徐氏,别号花蕊夫人。她才貌双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后蜀政权倒台后,花蕊夫人被押往卞梁,临行前,她望着即将远离的蜀地,情不自禁地吟了半阙《丑奴儿》: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又被行军之声粗暴地打断了。
 
 后来她被迫进了赵匡胤的后宫,当赵匡胤如她吟诗颂德时,她含泪吟诵了这首著名的《述亡国诗》,表面直如白话,却是一派君子坦荡荡的情怀。
 
 由于她天生丽质,引发了赵匡胤与赵光义两兄弟之间的矛盾,据说在一次行苑狩猎的过程中,众人纷纷放箭时,赵光义突然转身回射花蕊夫人,致使她当场死去。最后作为乱箭误伤,送返家乡安葬。
 
 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诗称不上好诗,却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旷日持久的文字狱。始作俑者是辽国道宗耶律洪基的宠臣耶律乙辛,官拜北院枢密使,爵封魏王,他要害的人是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萧观音出身名门,其父是辽兴宗的生母钦哀皇后萧耨斤之弟,曾官任北府宰相的萧惠。
 
 萧观音与耶律洪基性情爱好相差甚远,萧观音喜好文艺,耶律洪基沉湎游猎,更没有《天龙八部》里那种要入主中原的野心了。耶律乙辛的势力日渐抬头后,他担心太子耶律睿妨碍自己专权。便利用帝后关系不睦,阴谋先除掉太子的母亲萧皇后。
 
 萧观音雅好音乐,尤擅琵琶,孤寂之时,常召伶官赵惟一等人演奏。耶律乙辛便伪造了这首《怀古》,巧妙地隐括进“赵惟一”的名字,意指萧观音与赵惟一通奸。并让与萧观音有过节的另外两个伶人单登与朱顶鹤为人证,而单登因为昔日弹琴的水平达不到萧观音的要求被赶出宫,一直衔恨在心,而朱顶鹤乃是她的妹夫。昏聩的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将赵惟一灭族,勒令皇后自尽。
 
 萧观音冤死后,太子成为矛头所向,耶律乙辛进一步诬告太子“结党、密谋废帝”,耶律洪基又将自己的独生儿子囚于上京,终致惨死。作为这场阴谋的落幕,太子宫役之人全部诛死,牵连者不计其数,时逢盛夏,尸体多得来不及掩埋,臭气熏天。一直到寿昌七年,长孙耶律延禧登基,才最终为他的祖母和父亲平反冤狱。
 
 谢赐珍珠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几百年后的香港,有一个叫亦舒的女人,用《珍珠》做了标题,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背叛的故事,女主公的名字就叫珍珠。
 
 梅妃江采萍的事迹甚至不见正史,真实的江采萍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今人只能在唐传奇中寻觅其人其事,也许,她真的曾在那夜,与李隆基于翠华西阁幽会,也许,花萼楼中,李隆基果然密赐珍珠一斛。否则,这首别名《一斛珠》的诗又从何而来呢?
 
 安史之乱,她死于叛军之手,这是唐传奇给她的结局,我们对她的印象如此模糊,找不到更多使之立体的文字。只有这首诗,系着梅妃江采萍的一缕幽魂,哀婉凄伤了许多年,不仅仅是江采萍,她是许多自翊风流的男人背后,无数女子悠长的身影。
 
 杨白花
 
 阳春二三月,
 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
 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
 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
 愿衔杨花入窠里。
 
 北魏后宫有一条颇不近人情的规定:后宫女子生的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生母就要被赐死。但当时的充华夫人胡氏却幸运的躲过此劫,并最终做了太后。
 
 曾有人说过,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点在胡氏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宣武帝驾崩后,颇显柔弱的她便迅速拉拢了侯刚,于忠等一干老臣,拥立其子为帝,是为孝明帝。接着她又成功架空高皇后,令其出家为尼,并铲除了地位显赫的高氏家族。她在私生活上颇像日后的武则天,但治国手段却远远不如后者。
 
 由于她只顾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最终惹怒了领军将军元叉,他与宦官刘腾于正光元年七月发动政变。要求胡太后撤帘归政。胡太后第一次下台并被幽禁。
 
 此后,胡太后与其家族发动了大大小小数十次的行动,意欲卷土重来。在正光二年三月,她想利用与孝明帝相聚的时机,杀掉元叉,但再次失败,被关进北宫。至到正光五年初秋,她与孝明帝联络了元叉的对立派元雍,不露声色的逐步剪除元叉的左膀右臂,最终,以谋反的罪名,将元叉及其同党,或赐死,或罢官,或剖棺戮尸。
 
 后期的胡太后,面首不断,正是面首专政,导致了她与皇室宗亲的矛盾激化。与孝明帝之间裂痕日深,并最终使北魏走向风雨飘摇。
 
 武泰元年,她毒死了自己19岁的儿子,让潘充华的女儿假称太子即皇帝位。这给拥护孝明帝的秀容川契胡酋长尔朱荣提供了可乘之机,另立长乐王元子攸。并进军洛阳。胡太后错行错着,令后宫全部妇女随她出家为尼,但青丝尚未剃去,已被尔朱荣的骑兵擒获。她们被绑至河阴。尔朱荣不顾胡太后的恳求,令部下将胡太后和小皇帝一起沉入黄河。而后,他又让百官聚于淘渚,把他们团团围住,肆意杀戮,王室公卿二千多人全部成了刀下亡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北魏在此后分裂为东西魏。北魏灭亡。
 
 这首杨白花,有些放纵轻脱,有些哀怨缠绵,令人很难想象居然出自权倾朝野的北魏胡太后之手,这是她写给她的情人杨华的情诗,杨华出身名门,其父是北魏著名猛将、仇池公爵杨大眼,可惜他终究与小白脸有所不同,最终倒弋相向,投靠了梁国。胡太后不便明目张胆,百啭愁肠之下,一气谱成《杨白花歌》吟唱,以暮春时节的杨花飘荡难觅踪迹,来抒发内心的怀想和期盼,构思相当巧妙,后辗转传到宫外,洛阳文人、青楼当中流行一时。
 
 这首《杨白花》是北朝贵族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另类”,北朝文学多骠悍之风,而胡太后却循着南朝文学路数写了此诗。可见其文学造诣。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司马相如的一生最出名的两件事,分别于两个女人有关,最香艳处,是文君当炉。最凄婉处,是长门买赋。历史上的陈阿娇,又是否真是一个善妒的皇后,而遭贬弃?这便不得而知了。当一个男人想要摆脱一个女人,总会有太多的借口。但长门,真是千古寥落,想来,虽是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总胜似脉脉此情谁诉。
 
 和垓下歌
 
 西楚·虞姬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其实,我怀疑这首是后人伪作,就跟《尚书》里的一些文章一样,在八面埋伏的情况下,这首诗又是如何流传的。
 
 比起霸王的那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我倒更喜欢这首诗,也许某些时候,女子在面对动荡纷乱时,那种特有的刚烈决绝,是男子所不能比的。既然对男子的感情,可以是从今尔后,勿复相思。那又何妨同生共死。
 
 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借虞姬之口说道:“我喜欢这样的收稍。”的确,这未必是个很坏的结局,正因为这段经典的情话,才有了流传后世的《霸王别姬》。
 
 玉树□□花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
 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姣乍布进,
 出帷含态笑巷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
 玉树流光照后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两句诗,坐实了张丽华红颜祸水的头衔,张丽华,多么平凡的名字,远不如纳兰明若来得娴雅,也不如穆桂英来得响亮。但这是昔日南朝最美女子的名字,意味着沉鱼雁落,倾国倾城。雨露恩浓天上,愧好花颜色。在这点上张丽华象极了法国的蓬巴杜夫人,都是才情兼备的女子。而这首玉树□□花,则是陈叔宝对美人的最高献礼。
 
 后来,陈灭,她在一群慷慨陈词的男子的争执中被处死。东西太好了,谁都想得到,既然不能瓜分,还是成全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男子好色,并没什么错,但过了头,就会惹祸。但这首诗,的确写的不错。
 
 宫词
 
 思贤梦寝过商宗,右武崇儒汉道隆。
 总览权纲术治理,群臣臧否疏屏风。
 
 这首名为宫词的诗,似乎毫无纤秾之意。他的作者叫杨桂枝,是南宋宁宗赵扩的皇后。不仅写的一手好文章,而且书法也是行家。她书写的《道德经》至今还在,书家赞她的字是“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但她也有抱负心,正如雪芹形容薛宝钗那样,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对曾经反对她为后的将军韩侂胄,便趁韩将军北伐中原失利时,她与史弥远设计把其杀之玉津园。
 
 赵询登基后,她由幕后的决策者转为垂帘听政,那年她已六十二岁。但在听政方面,她的作风更象日后的孝庄。是把这理解为对她的一处尊重。七十岁那年,皇帝率百官在慈明殿为她祝寿并加尊号为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也是那一年,她主动提出退出政坛,还诏祷天地百神,大赦天下。次年,71岁的杨桂枝病故。
 
 这首诗的政治意味颇浓,正是杨皇后治理国事的生活写照。第一句中的商宗指商岩,《尚书·说命》载,商高宗武丁梦得贤士傅说,全百工营求诸野,得傅岩,立其为相。后以商岩喻在野名士。右武崇儒指的是崇尚武功,推重儒道。览通揽,意即持。臧否是犹言好坏得失的意思,疏屏风指的是古代帝王为掌握众臣情况,常将其简历书写于屏风之上。表明了杨皇后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政治理想。
 
 她应算得上是个全福全寿的人。这点在那阴豫的宫廷中,显的犹为难得。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玉楼春是南唐后主李煜写给他的妻子周娥皇的诗,其中的“重按霓裳歌遍彻”,指的是周娥皇重修著名大曲〈霓裳舞衣曲〉的事,周娥皇史称大周后,为人风流而有才气,特创高髻纤裳,独领一时风骚。
 
 她精通音律,少年时就曾在李煜父皇李景面前弹奏琵琶,李景十分赞赏,将自己最珍贵的“烧糟琶琶”相赐,她再排霓裳,轰动京师,内史舍人徐铉也懂音律,听后啧啧称是,却对宫廷乐师曹生说,确类天宝之音,却是不祥之征。
 
 这似乎真是一个畿言,不幸被言中,周娥皇在她成为皇后的第十个年头,病死于金陵瑶光殿西室,年仅28岁。
 
 而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她的丈夫似乎扮演了双重的角色,对妻子,是体贴,对妻妹,是多情。
 
 历史也许远不像电视剧那么天真浪漫,南唐的百姓并不欢迎他们的君主和新后,当时的民间就流传着一首这样的童谣:“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娘来”是南音,指的就是小周后。在他们歌台舞榭的同时,是宋军攻破金陵的呜咽号角。
 
 亡国后的小周后,是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人,先后成了宋家兄弟的玩物。赵光义甚至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周家的两生花开,一样的华年夭亡。只是对于李煜,一个生离,一个死别。心中又做何感想?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新约·马太福音》说:“有谁若是淫邪地看一个女人,那他就已经在心里同她犯了□□。”宋代朱熹朱老夫子,就是这样看待问题的。
 
 这也算是他颇为不光彩的一段公案。为了官场倾轧,一个叫严蕊的营妓成了牺牲品。他对严蕊严刑拷打一个月,想让她承认与其政敌唐仲友有私情。熟料严蕊宁死亦不以一语累及唐仲友。当时狱吏便好言诱之,不料严蕊说道:身虽贱妓,纵是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罪。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大夫”  。
 
 天台营妓严蕊,不仅有节气,而且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完一时。唐与正为台洲知府时,命其赋红白桃花,严蕊当即赋词云:“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当然,她的另一首词更加出名。那就是《卜算子》,当她几乎命丧于这场无妄之灾时,朱熹被调任,岳霖就任为浙东提点刑狱公事,他久闻严蕊大名,见其伤痕累累,便让她填词自陈。严蕊便口占一首卜算子。岳霖拍案叫好,当即判令出狱,脱籍从良。
 后来,她回忆这段往事,写了这样两句: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算是自我澄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