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必要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问题:大抵来说庶民没有姓氏,贵族的姓氏表明了血统及氏族的分支。在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都为女字旁)延续自母系氏族社会,表明血统和传承,例如秦国的赢、齐国的姜、周天子的姬。姓一般不在男子称呼中出现,只在女子名之后出现,表面她的血统,这也是为联姻方便吧。如孟姜、季姜、庄姬、素姬、华嬴。这里面的姜、姬、赢其实是姓。从姓上面可以看出女子的出身。例如姬,来自于周天子王室或分封往各地的直系王族。燕国就是直系王族,燕国的贵族女子就应该是某姬。素姬的名字由此而来。
春秋战国的男子用氏称呼,氏表明的是部落和血统的分支。秦国和赵国都是赢姓赵氏,王室的男子全名应该是赵某而不是赢某。在列国中也有以地域来冠以氏的,例如魏毅、卫鞅、商鞅。魏毅从名字就可知他来自魏国,或者祖上在魏国。卫鞅是卫国的王族,灭国以后流落他国,后来在秦国被封商地为商君,因此有了商鞅的称呼。男子的姓氏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身份地位。诸侯家的儿子自然就是公子,公子职、公子平、公子则,就是这么来的。有些公子当上王,常会冠以国号在前,假设公子职当上燕王,就可以叫他燕王职或者燕职。秦始皇的父亲,就叫秦异人。王族的孙子辈,就叫公孙。商鞅在卫国就有一个名字表明了他的身份——公孙鞅。还有公叔,自然就是王的父辈了。氏还有官职的这里不一一详解。
先秦时期的姓氏与现在的差别很大。秦朝之前漫长的奴隶社会时期社会阶层分明结构稳定,使得血统氏族和社会阶层标识分明的姓氏制度得以生存和发展。秦朝以后社会动荡,各阶层之间的交流增大,姓氏逐渐合一,就发展为我们现在的姓氏了。
这些是我翻阅资料和研究论文得来的结论。然而在现在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常会发现令人无语的人物名称,例如前段时日播放的历史剧将秦王驷叫做赢驷,他的姐姐叫赢姜。先不说赢驷,光是赢姜就够雷人了。赢是秦国王族,而姜是齐国王族,这两个字在一起就算了,而且赢在前姜在后,按照语法,这个女人就不该是秦国人,而是齐国人了。不过,既成事实的东西也有它的道理,例如为何世人称呼秦始皇为嬴政而鲜有称赵政的,这个我还没有参透,只揣测以为是后人的误解延续成自然。
另外,说一下本文里姓名的设计。人物都是按照战国惯例来设计姓名。当然有些人有原型的就沿用原型的名字了。例如公子职、秦王驷、赵王雍。魏毅的原型为乐毅,但此人的性格和命运与乐毅大不相同,我给他全新的名字和新的人生。戴夏的名字特别。作为王族女子,她不应该和他父亲用“戴”氏,但是他父亲没给她入族谱,并将他当做男孩养,因此给她男子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