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四章:神秘笔记本 ...

  •   决心“放弃说教”是一回事,但具体该如何“理解”,如何“走近”,对李悦来说,仍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迷雾。她带着那本写着“教育日记:从看见开始”的新笔记本走进教室,刻意放柔了语气,学生上课说话时,她不再严厉批评,只是轻声提醒;批改作业时,也尽量多写“有进步”“再细心点会更好”之类的鼓励。可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王磊上课偷偷传纸条,被她发现后,她笑着说“上课先认真听讲,下课再聊好不好”,王磊却愣了愣,反而更大胆地把纸条扔给了同桌;赵阔故意在她讲课时接话茬,她耐着性子说“赵阔很有想法,我们先听老师讲完再讨论”,换来的却是全班更放肆的哄笑;就连一向安静的林晓雪,在她提问时也把头埋得更低了,仿佛她的温和是某种新的“陷阱”。
      放学后,李悦坐在空荡的教室里,看着新笔记本上寥寥几笔的记录,挫败感再次像潮水般浮现。她以为换一种态度就能走近学生,却忘了长久以来的严厉早已在她和学生之间筑起了一道墙,突然的“和风细雨”,只会让他们更加警惕和不适。
      第一节:抽屉里的“秘籍”
      周三下午没课,李悦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试卷和旧资料,决定彻底清理一番——或许整理外在的杂乱,能让内心的纷乱也清晰一些。她把过期的会议通知、用旧的教案纸一一分类,扔进垃圾桶,最后伸手去掏抽屉最底层的角落,那里塞满了积灰的旧课本。
      指尖触到一个硬硬的、带着皮质触感的物体,不是课本的纸张质感。李悦心里一动,伸手将它掏了出来——是一个黑色的皮质笔记本,巴掌大小,封面光溜溜的,没有任何标识,边缘有些磨损,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皮质的纹路里还嵌着些许灰尘。
      她皱着眉回忆,自己入职以来从未买过这样的笔记本,办公室的同事也没人用过类似款式。带着满心的疑惑,她轻轻翻开了封面。
      扉页是空白的,只在角落有一点淡淡的墨渍。再往后翻一页,李悦的呼吸瞬间顿住,握着笔记本的手指也不自觉地收紧了。
      里面既不是会议记录,也不是教案提纲,更不是同事间的闲聊涂鸦,而是一页页工整的钢笔字,写的全是关于学生的观察记录。字迹大气沉稳,带着一种岁月沉淀后的从容,用的是不易褪色的黑色签字笔,即便过了些年头,字迹依然清晰。
      第二节:无声的指引
      李悦屏住呼吸,找了把椅子坐下,一页页仔细地翻看着,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笔记本的第一页标题是“初一(3)班学生观察与沟通要点”,下面的日期标注着三年前——正是她现在带的这个班级的前身,原来的初一(3)班。
      翻到“王磊”那一页,上面写着:“外表顽劣,实则敏感重义气。父亲早逝,与奶奶同住,极度渴望认可。与其严厉批评,不如赋予责任,让其产生‘被需要’感。切入点:篮球(据奶奶说,是父亲生前送他的最后一件礼物,视为珍宝)。沟通时需放低音量,避免公开场合对峙,私下谈话更易触动其内心。”
      李悦猛地想起,上个月王磊因为同桌借他篮球不还而打架,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他“冲动”,而是问他“是不是很在意这个篮球”,王磊当时瞬间红了眼,后来还主动向同桌道歉。那个无心之举,竟与笔记上的建议不谋而合!
      她继续往下翻,“林晓雪”的名字映入眼帘:“性格内向,极度缺乏安全感,自我评价低。母亲是超市收银员,工作繁忙,对其关心不足。鼓励需具体,避免‘你很棒’这类空泛之词,需指出具体优点(如‘这次作业字迹比上次工整’)。可创造‘间接展示’机会,如配音、匿名分享,避免直面观众的压力。与家长沟通时,可先聊母亲工作的辛劳,建立共情后再谈孩子情况,保护其自尊心。”
      这简直说到了点子上!李悦想起上次英语配音作业,林晓雪虽然没敢当面展示,但录音里的声音清亮有感情,正是笔记里说的“间接展示”;而她之前跟林晓雪妈妈沟通时,先夸了妈妈“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对方果然态度缓和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
      “赵阔”那一页的记录更是精准:“调皮捣蛋,实则渴望关注。父母经商,物质满足充足,但常年缺席其成长。精力旺盛,可安排其负责班级纪律、体育器材管理等事务,消耗过剩精力。与家长沟通时,需先肯定其组织能力、反应快等优点,再委婉提及课堂纪律问题,切忌直接指责。”
      后面还有刘浩、张昊、李小斌……班里几乎每一个让她头疼的学生,笔记本上都有寥寥数语却直指核心的性格分析,以及具体到“沟通时的语气”“切入点”“避免事项”的可操作建议。这哪里是普通的观察记录,简直是一本针对初一(3)班学生的“教育通关秘籍”!
      第三节:初试锋芒
      李悦把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心脏依旧砰砰直跳。她不知道这本笔记是谁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自己的抽屉里,但那些精准的分析和实用的建议,让她忍不住想立刻试一试。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她决定先从最胆小的李小斌入手。
      李小斌上周因为跑步测试作弊被体育老师批评,之后就一直躲着李悦,上课也总缩在座位最里面,不敢抬头看她。李悦翻到笔记本上关于李小斌的记录:“性格懦弱,缺乏自信,因体型偏胖常被同学嘲笑。需从微小优点切入,重建其自信心,如值日认真、乐于助人等,避免提及外貌、成绩等敏感点。”
      下午放学后,李小斌负责打扫教室卫生,李悦特意留在教室没走。看着李小斌拿着黑板擦,踮着脚一点点仔细地擦着黑板,连黑板边缘的粉笔灰都没放过,李悦走了过去,没有提跑步作弊的事,也没问学习情况,只是轻声说:“李小斌,今天黑板擦得真干净,比平时更仔细,谢谢你啊,帮老师省了不少事。”
      李小斌的动作猛地一顿,手里的黑板擦差点掉在地上。他转过头,受宠若惊地看着李悦,脸瞬间涨得通红,嘴唇动了动,憋了半天,才小声挤出一句:“没……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老师。”说完就飞快地跑回座位收拾书包,但李悦清楚地看到,他的腰杆,比刚才挺直了不少。
      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李悦的信心大增。第二天英语课上,赵阔又像往常一样接话茬,把“how many”说成“好猫腻”,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李悦深吸一口气,压下了往日批评的冲动,按照笔记上的建议,平静地说:“赵阔同学反应很快,还会编口诀记单词,不错。那既然你记住了发音,能不能告诉大家,‘how many’后面接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
      赵阔显然没料到她会这么说,愣了一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居然真的皱着眉想了想,结结巴巴地说:“接……接可数名词,比如how many books。”“非常正确,请坐。”李悦笑着点头,“下次有想法可以先举手,让大家都听听你的好点子。”
      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赵阔坐回座位时,耳朵微微泛红,后半节课居然没再捣乱,还真的举了两次手。
      第四节:神秘的馈赠者
      接连几次尝试都大获成功,李悦越发觉得这本笔记本的珍贵。可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她心头:这本笔记是谁的?谁会如此用心地记录学生的情况,又为什么会把它放在自己的抽屉里?
      她仔细回忆笔记本的字迹,既不是办公室里年轻老师的娟秀字体,也不是王主任的潦草字迹。她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发现角落有一个小小的落款——“韩”。
      韩?李悦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办公室最角落的位置。那里坐着韩老师,一位还有两年就退休的历史老师,平时沉默寡言,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安静地备课、批作业,办公室里的热闹喧嚣似乎永远与她无关。李悦入职大半年,和她的交流不超过十句,大多是“韩老师好”“麻烦递一下粉笔”之类的客套话。
      她突然想起,上周整理办公室资料时,王主任提过一句“韩老师教了三十年书,最开始就是带初一(3)班,带出了好几个优秀学生”;想起韩老师的教案本上,用的就是这种蓝色墨水,字迹和笔记本上的如出一辙;想起前几天她因为学生的事愁眉不展时,韩老师曾递过来一杯热茶,说过一句“别急,孩子的心,要慢慢暖”。
      是了,一定是韩老师。只有像她这样教了三十年书、把学生放在心尖上的老教师,才能有如此毒辣的眼光,能看透每个学生顽劣或沉默背后的真实需求;也只有她,会用这种默默的、不伤年轻人自尊的方式,在她最迷茫的时候,递来这样一份珍贵的“礼物”。
      第五节:薪火相传
      李悦握着笔记本,走到韩老师的办公桌前。韩老师正在批改历史作业,看到她过来,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小李,有事吗?”
      李悦把笔记本放在桌上,声音有些哽咽:“韩老师,这是您的吧?谢谢您。”
      韩老师看了一眼笔记本,笑着点了点头,伸手轻轻摩挲着封面:“这是我带第一届初一(3)班时记的,后来发现这届孩子的性格和往届有些像,就想着或许能帮到你。上次看到你为了学生的事愁得睡不着,就趁你不在,放在你抽屉里了。”
      “您怎么知道……”
      “我教了三十年书,什么样的孩子没见过,什么样的迷茫没经历过啊。”韩老师打断她,拿起笔记本,翻到王磊那一页,“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只是包裹的石头不一样,有的需要敲,有的需要磨,有的需要慢慢等。你有爱心,有冲劲,就是缺了点方法。这本笔记不算什么,是我当年的一点经验,你要是觉得有用就拿着,要是觉得不合适,也别勉强。”
      李悦接过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眼眶湿润了。在这间曾让她感到寒冷和孤立的办公室里,原来一直有这样一道温暖而睿智的目光,在默默注视着她,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悄悄为她点亮了一盏灯。
      这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这是一种无声的认可,一种教育精神的传承。韩老师没有用“我教你”的姿态说教,而是用一本笔记告诉她:“教育这条路,我走过,我懂你的难处,现在我把我的经验给你,望你善用,继续走下去。”
      回到自己的座位,李悦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锁好。她翻开自己的《教育日记》,在之前写下的“第一课:观察”下面,又郑重地添了一行:“第二课:传承。像韩老师那样,用耐心和爱心,等待每一颗种子发芽。”
      手中的笔,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前方的迷雾,被这道无声的光,照亮了一大片。她知道,破冰的工具,她已经牢牢握在了手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