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十三章:静默的革命 ...

  •   刘欣家长的那通投诉电话,像一根淬了冰的针,精准扎进李悦职业信仰最核心的位置。先前所有的挫败——月考班级排名垫底的耻辱、区赛折戟的失意、办公室里若有似无的冷遇——层层叠加,都不及这一击来得彻底,来得刺骨心寒。情况说明交上去三天了,校长那边迟迟没有回应,王主任每次遇见她,也只是含糊地说“还在协调”,那些没说出口的潜台词,像沉重的石头压在她心上,让她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第一节:信任的废墟
      李悦每天依旧按时上班、上课、批改作业,却像个被抽走了灵魂的木偶。走在校园里,迎面碰上同事,对方要么刻意避开她的目光,要么低声和身边人嘀咕几句,那眼神里的审视与怀疑,像细密的针,扎得她浑身不自在。有一次路过教务处门口,她隐约听见里面传来校长的声音:“家长态度很强硬,说要是处理不好就找媒体曝光……这小李老师,学历是高,怎么刚入职就出这种事?太不稳妥了。”
      课堂上,她的声音依旧清晰地讲解着英语句型“how long have you...?”,却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像一台按固定程序运行的教学机器。她刻意避开刘欣的座位——那个女孩还是老样子,低着头,长发遮住大半张脸,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课本封面,仿佛那场席卷李悦世界的风暴,与她毫无干系。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这个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怎么区分?”,李悦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语法规则,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举个生活里的例子就懂了”,更不会蹲下身,和学生一起在草稿本上推演。
      傍晚留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看着那些依旧潦草的字迹、空白的阅读理解、互相抄袭的错题,李悦忽然觉得无比讽刺。她曾经在每一个错误旁边认真写下批注,红笔痕迹密密麻麻;曾经苦口婆心地把王磊叫到办公室,从单词拼写讲到句型结构,一道题一道题地抠;曾经顶着家长的不耐烦,反复强调“历史作业不是负担,是帮你们梳理知识点”;曾经为了让林晓雪开口说话,特意把她安排在小组第一位发言……那些她引以为傲的“付出”,此刻看来,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却无人欣赏的滑稽戏。
      “学生不领情,家长不尊重,同事不理解。”这三个念头像三根冰冷的藤蔓,紧紧缠绕住她的心脏,越收越紧。她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渐渐沉下去的夕阳,晚霞把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红。办公桌上,王磊奶奶送的那袋核桃还放在角落,是上次她帮王磊补完作业后,老人硬塞给她的。李悦拿起一颗核桃,坚硬的外壳硌得手心发疼,就像她此刻的处境,无处可逃,无人可依。这是她第一次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第二节:痛中的沉沦
      绝望像潮水般,一点点淹没李悦的理智。她开始敷衍工作,早上踩着上课铃进教室,下课铃一响就立刻离开;作业批改只打勾叉,再也不写批注;学生找她问问题,她只说“自己看课本”,然后转身回到座位上,对着电脑屏幕发呆。
      周五下午的班会课,她本想按惯例讲作业情况,可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闹哄哄的学生,突然觉得一阵疲惫。“自习。”她只说了两个字,就走到教室最后一排的空座位坐下,趴在桌上,听着教室里的嘈杂声,第一次觉得如此陌生。
      王磊偷偷回头看了她好几次,手里捏着英语课本,想说什么又不敢;林晓雪把写好的历史作业放在桌角,犹豫着要不要递过去;连最调皮的赵阔,都收起了打闹的心思,安静地趴在桌上画画。教室里的声音渐渐小了,最后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放学时,李悦收拾东西准备走,王磊突然跑了过来,把一张皱巴巴的纸塞到她手里,然后飞快地跑了。李悦展开一看,是王磊写的英语单词,虽然错了一半,但每一个字母都写得格外用力,最后还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旁边写着“老师别生气”。
      她捏着那张纸,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风从窗户吹进来,掀起她的衣角。心里某个坚硬的地方,似乎被这张粗糙的纸,撞开了一道微小的缝隙。
      第三节:微光的回响
      周末两天,李悦把自己关在公寓里,没有出门。她没有备课,没有想投诉的事,只是翻着手机里的照片,从研究生时期的支教照片,到入职后第一次班会的合影,再到学生们偷偷塞给她的小纸条。
      周日晚上,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她犹豫了一下,接了起来。“李老师,我是林晓雪的妈妈。”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局促,“晓雪说这周末你没布置历史作业,她自己找了练习册做,有几道题不会,非要让我给你打电话问问……还有,晓雪说你最近不开心,让我跟你说声对不起,之前她作业写得不好,让你操心了。”
      李悦握着手机,喉咙突然哽咽了。她走到书桌前,翻开林晓雪上次交的历史作业,最后一页画着一个小小的太阳,旁边写着“老师,你笑起来很好看”。原来,那些她以为没人在意的付出,那些她觉得徒劳的努力,早就悄悄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种子。
      挂了电话,她又收到一条微信,是王磊奶奶发来的短视频。视频里,王磊坐在小桌子前,手里拿着英语课本,大声地读着单词,虽然发音不准,但每一个词都读得格外认真。老人的声音从旁边传来:“磊磊说,要好好学英语,让李老师重新笑起来。”
      李悦靠在墙上,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这一次,不是委屈,不是绝望,而是一种被温暖包裹的酸涩。她想起支教时,那个最内向的小女孩,偷偷把自己的鸡蛋塞给她;想起入职第一天,学生们齐声喊“老师好”时,眼里的好奇与期待;想起王磊补作业时,拼对一个单词后,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
      原来,希望一直都在,只是被她的绝望和愤怒,遮住了眼睛。
      第四节:痛中的顿悟
      深夜,李悦坐在书桌前,把那些学生们送的小纸条、画的画,一一摆放在桌上。她摸过手机,翻着以前存的教育学笔记,屏幕的光映着她的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用爱心浇灌每一颗幼苗”,那些曾经让她觉得嘲讽的句子,此刻读来,却有了不一样的重量。
      她第一次逼着自己,抛开所有的委屈和抱怨,深刻反思自己的问题。她引以为傲的“付出”,是不是一直带着一种“我为你好”的居高临下?她抓作业时的“严格”,是不是只是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掩盖内心的无力?她对着赵阔说“你这样对得起自己吗”时,有没有想过这个孩子从来没被人肯定过?她提醒刘欣“要告诉家长身体不舒服”时,有没有察觉到这个女孩眼里的恐惧?
      答案是肯定的。她一直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要求学生符合自己的期待,却从来没有真正“看见”他们——没有看见王磊的自卑,没有看见林晓雪的敏感,没有看见刘欣的焦虑,更没有看见他们努力想要变好的决心。
      校长上次听完她的公开课,曾语重心长地说:“教育不仅仅是‘我为你好’,更是‘如何让对方感受到你好’。”这句话像惊雷般,在她脑海中炸响。原来,她一直把教育当成了一场“征服”,想要征服学生的叛逆,征服家长的质疑,却从来没想过,教育应该是一场“同行”。
      第五节:新的起点
      天光微亮时,李悦用冷水洗了把脸。镜中的自己,眼底还有乌青,却没有了往日的黯淡,眼神里那种坚硬的绝望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的坚定。她翻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封面是干净的白色,没有任何图案。笔尖落在扉页上,她认真地写下一行字:“教育日记:从看见开始。”
      她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第一,每天花十分钟,和一个学生聊天,不问学习,只聊他们喜欢的事;第二,作业不再搞“一刀切”,根据学生的基础分层布置,基础弱的少而精,基础好的多拓展;第三,每周和一位家长沟通,不说“你的孩子有问题”,只说“孩子今天有这些进步”。
      早上七点五十分,李悦拿着课本和新笔记本走向教室。走廊里,学生们的喧闹声渐渐清晰,以往听到这些声音,她会下意识地皱起眉,此刻却觉得格外鲜活。脚步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重,每一步都带着笃定。
      她站在教室门口,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门。教室里瞬间安静了几秒,随后又恢复了喧闹。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板起脸维持秩序,而是笑着说:“早上好啊,我看赵阔桌上有本漫画书,下课借我看看好不好?”赵阔愣了一下,随即红着脸点了点头。
      上课前,她拿出王磊写的那张单词纸:“王磊这几个单词写得特别认真,虽然有错误,但比上次进步太多了,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好不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王磊的耳朵都红了,却坐得格外直。
      下课后,李悦走到刘欣身边,没有提投诉的事,只是递过去一颗糖果:“我看你最近好像没精神,是不是没睡好?这颗糖是橘子味的,吃了会开心一点。”刘欣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小声地说了句“谢谢老师”,然后飞快地接过糖果,攥在手里。
      李悦翻开新笔记本,写下第一行:“今天,看见赵阔的害羞,王磊的骄傲,刘欣的微笑。”
      这是一场静默的革命,没有宣言,没有仪式,唯一的对象,是她自己。刘欣家长的投诉还没解决,办公室的冷遇可能还会持续,但李悦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征服,而是走近;不是改变,而是陪伴。
      冰层依旧坚固,但破冰的微光,已在她心底悄然亮起,带着温暖的力量,等待着融化寒冬的那一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