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纸墨新章 ...
-
琳帝二年的初冬,西都城西的将作监造纸工坊内,气氛比往日多了几分沉稳的喜悦。空气中依旧弥漫着蒸煮树皮麻头的独特气味,但昔日那种屡战屡败的焦灼感已淡去不少。
工坊深处,老匠人李双正带着几名得力弟子,围在一口新砌的、温度控制更为精准的浆池旁,进行着新一轮的尝试。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造纸的工艺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原料的配比更加精细,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树皮麻头,开始尝试加入部分破渔网、旧麻布等,以增加纤维的韧性;
蒸煮的火候和时间通过刻漏严格掌控;
最为关键的“抄纸”环节,李双受织布时经纬线的启发,改进了竹帘的编织方法,使帘隙更均匀,并在浆池中尝试加入某种野生藤蔓捣出的黏液作为“纸药”,使纤维悬浮更均匀,抄出的湿纸厚薄一致性大大提高。
“师傅,您看这次!”一名年轻弟子小心翼翼地用改进后的细密竹帘从浆池中提起一层均匀的纸浆,缓缓倾倒在压榨板上。湿纸平整光滑,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厚薄条纹。
李双凑近仔细查看,甚至用手指轻轻触摸边缘,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好!这帘子改得好!这纸药也使得妙!快,压榨时力道要匀,晾晒时注意防风沙!”他指挥着,声音洪亮了几分。
数日后,一批新造的纸张呈送到了工部尚书赵衡的案头。赵衡拿起一张,对着光仔细查看。纸张的颜色虽仍略带浅褐,但已比最初的“西都纸”白净了许多,质地也更为匀称,手指抚摸上去,粗糙感大减。他取来笔墨,试写了几字,墨迹附着良好,晕染程度也明显减轻。
“大善!”赵衡难掩激动,立刻携样纸入宫禀报。
紫光阁内,林琳仔细检视着新纸,与记忆中最初的粗糙产品对比,满意地点了点头。“李双和工坊工匠们辛苦了。赏,重重有赏!”她随即话锋一转,问道:“此纸产量如何?可能稳定供应?”
赵衡回道:“回陛下,新法虽繁,但熟能生巧,日产已可达百张以上,且品质较为稳定。若能扩大工坊,增派人手,产量还可提升。”
“很好。”林琳指尖轻点纸张,“既如此,便不必再仅限于试验。传朕旨意:即日起,遴选部分枢要部门,小范围试用此纸书写公文,与竹简并行,以观其效。”
她略一沉吟,点名道:“参谋部、户部,可为首批试用之署。参谋部军情往来频繁,文书紧要;户部账目繁杂,需清晰耐久。令其各自择选非核心密件,以此纸抄录递送,并专人记录使用之感,与竹简对比优劣。”
“臣遵旨!”赵衡应道,又请示:“陛下,是否需对用纸规格、书写格式有所规定?”
林琳思忖片刻:“暂不必过于拘泥。首要在于试用其便利与否、耐久如何。可告知他们,此纸轻便,可折叠卷起,或可尝试新的文书封装、传递方式。具体如何用,让他们自行摸索,将心得报上即可。”
旨意很快下达。参谋部与户部的官员们首次拿到这轻飘飘的“纸公文”时,皆感新奇。与沉重、需编联的竹简相比,纸张的轻便优势立显。
参谋部值房内,几名掌管军报文书的主事围坐一桌。
“张兄,你看这剿匪捷报,若用竹简,怕是要一小捆,如今这一张纸便写下了,还如此清晰!”一位年轻主事兴奋地比划着。
被称作张兄的中年主事沉稳些,他仔细抚摸着纸面,又对比了旁边竹简上的字迹,沉吟道:“确是轻便,书写也快。只是……不知这纸张能否经受驿马颠簸?存放久了,是否会脆裂?墨迹能保持多久?这些皆需时日验证。”
“说的是。不过,至少日常部内传递文书、起草稿本,用此纸是极方便的,再不用扛着竹简跑来跑去矣!”
很快,参谋部内部非紧急的通报、草案,开始大量使用纸张。官员们发现,用纸书写速度更快,修改也容易(可涂改或另附小纸片),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携带和查阅效率大大提升。
一份同样的军情摘要,竹简可能需要一卷,而纸张可能只需一两张,便于主帅随身携带、随时查阅。
户部的感受则更为直接。掌管钱粮账目的官员们,面对堆积如山的竹简账册,早已苦不堪言。试用纸张后,他们迅速发现了其优势。
“李大人,您看这新到的各州县秋粮报表,若刻竹简,不知要耗多少工时!如今用纸记录,清晰明了,核对起来也便捷得多!”一名账房先生指着桌上摊开的几张纸,对上官说道。
户部侍郎李大人捻须点头:“不错。且纸张易于装订成册,按年月、地区分类归档,日后查阅,远胜于翻检笨重竹简。只是……这纸张能否长期保存?账目关乎国计民生,若数十年后字迹模糊或纸张碎裂,可是大罪过。”
为此,户部特意选取了部分往年的陈旧账目,用新纸重新抄录了一份副本,与竹简原册一同存放,准备进行长期的耐久性对比试验。
与此同时,林琳的另一道旨意下达到了翰林院:“择选部分非孤本、非秘藏之典籍,如《千字文》、《百家姓》、前朝诗集文集等,以此新纸抄录副本,测试其抄写速度、墨迹附着及初步耐久性。”
翰林院掌院学士接旨后,不敢怠慢,立刻组织院内书法精湛的翰林们开始抄录。静雅的翰林院内,墨香与淡淡的纸香混合。
翰林们发现,在光洁度提升的纸张上运笔,更为流畅,墨迹干得也快,抄写效率显著提高。
不过,也有老翰林提出,纸张的吸墨性与绢帛或上好竹简仍有差异,需要适应新的书写手感。
数日后,赵衡将初步试用情况汇总禀报林琳。
“陛下,参谋部反馈,纸张轻便,利于军情快速传递与随身查阅,于效率提升极大。户部则盛赞其便于账目整理归档,然对长期保存尚有疑虑。翰林院已抄录典籍数十卷,均言书写顺畅,于传播学识大有裨益。”
林琳仔细听着,问道:“可有出现问题?如纸张破损、墨迹脱落等?”
“回陛下,目前尚未发现。然正如户部所言,耐久性确需长久方见分晓。此外,参谋部提及,纸张轻薄,易被风吹散,亦怕水火,于传递保管需有新规。”
“嗯,此皆在意料之中。”林琳颔首,“着各部继续试用,详细记录利弊。工部则继续改进工艺,力求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与质量。待时机成熟,经验证无误,再逐步推广。”
随着纸张在有限范围内的试用,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悄然萌芽。虽然竹简木牍仍是公文主体,但那轻盈的白色纸页,已然带来了变革的曙光。
它不仅是书写材料的革新,更预示着信息传递、知识存储乃至行政效率的一场潜在革命。
而这一切,都在林琳冷静的掌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这个崛起于西域的王朝,铺垫着更为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