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雷霆初试 ...
-
琳帝二年的深冬,西都远郊那处隐秘山谷中,肃杀的气氛远比凛冽的寒风更刺骨。
神机坊内外戒备森严,岗哨的数量比平日增加了一倍,明岗暗哨交织,所有闲杂人等一律被清退至数里之外。
山谷最深处的靶场,经过再次加固的土垒更高更厚,新设了多处厚重的石质掩体。今日,将进行改进后的第二门青铜炮的实弹试射。
工部尚书赵衡、兵部尚书李韬早已到场,神情凝重。
神机坊主事鲁大,肩胛的伤处虽已愈合,但动作仍有些微不便,此刻他正带着核心弟子,围着那门静静矗立在特制炮架上的青铜炮做最后的检查。
这门炮与上次炸膛的那门外形相似,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不同——炮身中段偏后,牢牢地铆接着三道宽厚的熟铁箍圈,如同给炮管穿上了一件坚固的铠甲,这是汲取了上次炸膛教训后最重要的改进。
炮身铸造时也采用了更精细的砂模和更长时间的退火处理,以减少内应力。
炮架也经过了加固,增加了转向机构和俯仰卡榫,虽然简陋,但已初具雏形。
“药量称准了?弹丸检查过了?炮身固定稳了?”鲁大声音沙哑,一遍遍确认着每一个细节,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不仅是因忙碌,更是因那沉甸甸的压力。失败的阴影和同僚的血,仿佛还在空气中弥漫。
“师傅,都查了三遍了,一切妥帖。”一名弟子低声回应,声音里也带着紧张。
山谷入口处传来一阵轻微的马蹄声和脚步声。林琳在一队精锐侍卫的簇拥下,身着便于行动的戎装,披着玄色大氅,亲自来到了试射现场。
她没有选择在安全的远处观望,而是径直走到了距离炮位约百步的一处加固掩体后。
这个举动,让赵衡、李韬等人心中一紧,却也让鲁大等工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信任。
“臣等参见陛下!”众人连忙行礼。
“不必多礼。”林琳摆手,目光直接落在那门加箍的青铜炮上,“准备得如何?”
鲁大上前一步,躬身禀报:“回陛下,炮身已加固,药量按新推算减了一成,弹丸为实心铸铁球,打磨光滑。一切……已按规程准备就绪。”他声音微颤,但眼神坚定。
林琳点了点头,走到炮身前,仔细看了看那三道铁箍,又用手轻轻拍了拍冰冷的青铜炮身,对鲁大道:“鲁师傅,辛苦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日之试,无论结果如何,尔等勇于改进、不畏艰险之功,朕记在心里。”
鲁大闻言,眼眶微热,重重叩首:“谢陛下!老朽……定不负陛下厚望!”
“开始吧。”林琳退回到掩体后,语气平静。
现场气氛瞬间绷紧。所有无关人员迅速退至安全区域。一名精心挑选的、心理素质稳定的老兵,手持长长的点火杆,站在预定点位。
鲁大亲自最后一遍检查了炮口朝向、俯仰角度(瞄准了远处山壁上新画的一个巨大白色圆圈),然后对赵衡点了点头。
赵衡深吸一口气,看向林琳。林琳微微颔首。
“点火!”赵衡沉声下令。
点火兵稳定地将点燃的火把引向炮尾的药捻。嗤嗤声急促响起,火光一闪而没入炮膛!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鲁大甚至闭上了眼睛,拳头紧握。
“轰!!!!!!”
一声远比上次试射更为沉闷、却更具穿透力的巨响猛然炸开!仿佛平地惊雷,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脚下地面传来清晰的震动。
只见炮口喷出一大团浓密的硝烟和炽热的火光,炮身猛地向后坐,但被坚固的炮架牢牢限制住,只是剧烈地颤动了一下,那三道铁箍发挥了关键作用,炮管并未出现任何鼓胀或扭曲的迹象!
几乎在巨响的同时,远处山壁靶心位置,爆起一大片尘土和碎石!那个白色的圆圈中心,被硬生生砸出一个明显的凹坑!
“成了!炮没炸!”
“打中了!打中靶心了!”
短暂的死寂后,现场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声!工匠们相拥而泣,兵士们激动地挥舞着拳头。鲁大老泪纵横,跪倒在地,向着林琳的方向连连叩首。
李韬立刻派出快马前去查验弹着点。不久,斥候回报:“禀陛下!弹丸深入山壁近尺!威力惊人!若在阵前,足以洞穿木寨,粉碎楯车!”
林琳走到炮身前,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刺鼻的气味弥漫。她仔细查看炮身,特别是铁箍与炮管的结合处,没有任何裂纹或变形痕迹。她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好!此乃我大西真正的雷霆之器!”她转身,对赵衡、李韬及所有参与工匠朗声道,“所有参与铸炮、改进之工匠,赏银加倍,赐帛五匹!鲁大擢升将作监少监,赐金二百两!今日点火兵士,晋一级,赏银五十两!”
“谢陛下隆恩!”山呼海啸般的谢恩声响起,群情激昂。
兴奋过后,林琳冷静地开始了询问。
“鲁少监,依你估算,此炮有效射程几何?可能复现此次精度?”
鲁大恭敬回道:“陛下,此次试射约三百步。依臣浅见,若药量适当增加,炮身仰角调整,射程或可达四百步,甚至更远。然精度……受药量、弹丸、风速影响甚大,需大量试射,积累数据,方能总结规律,提高命中率。”
林琳点头,对李韬道:“李爱卿,你听到了。兵部需立即着手,选址建立永久炮术试射场,系统测试不同药量、不同弹丸、不同仰角下的射程与散布。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每一次试射数据。”
“臣遵旨!”李韬立刻应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已能看到这种新武器在战场上的巨大潜力。
林琳又看向那沉重的炮身和炮架:“此炮移动如何?可能随军而行?”
工部一名负责炮架的工匠连忙回答:“回陛下,此炮重逾千斤,需壮牛或驮马牵引,于平坦之地尚可,若遇山地崎岖,则极为困难。臣等正在构思更轻便的炮架,或可分拆运输,至阵地再组装。”
“嗯,此乃关键。”林琳沉吟道,“日后或需区分重炮守城、轻炮随军。工部需并行研究。”
接着,她将赵衡和李韬召至近前,目光深远:“此炮成功,意义非凡。然有器更需善用之人。李爱卿,你即刻从各军遴选聪慧、沉稳、通晓算数之士卒,组建一‘炮术教习队’,由鲁少监及得力工匠传授装药、瞄准、发射、维护之法。初始不必多,百人即可,但务必精干。朕要的,不仅是能放炮的兵,更是懂炮、善用炮的士官种子!”
李韬心领神会:“陛下圣明!臣明白,此乃全新兵种之始!必精选士卒,严格操练!”
林琳继续道:“战术亦需革新。此炮射程远胜弓弩,发射缓慢,声威骇人。如何布阵?如何与步骑协同?如何用于攻城拔寨?如何防御敌军类似武器?参谋司需即刻开始推演,集思广益,拟定操典草案。”
“臣等领旨!”赵衡和李韬齐声应道,他们意识到,陛下不仅仅是在验收一件新武器,更是在擘画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
寒风依旧凛冽,但山谷中的每个人心中都燃着一团火。青铜炮的成功试射,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将远远扩散。
一支全新的力量,正在这西域边陲悄然孕育,它将如何改变未来的战争格局,无人能够预料,但主导这一切的年轻女帝,眼中已看到了模糊却充满力量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