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后求学时代启示录(一) ...
-
上大学后,在我身边,还有一些软件上,一直有一种论调就是:上了大学以后,文学天赋像被收走了,高中随手一写的东西,到大学反而写不出来了。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至少文风和笔力上,我不觉得我之前有多好,更没觉得现在会变差。其实最近机缘巧合回去看了两篇,也没觉得是“变差”了,有很多观点,现在依旧,但确实有些表达,不再在我的文字里出现了。有很多感慨,好像随着,我得说既有时间的流逝,又有某个构成记忆的人的离开,停止了。我们实在急于把自己装在一个“大学生”的壳子里,急于独立处理各种琐事,急于给外界传达一个“我成年了,也成熟了”的信号,我们不得不如此急于,因为确实没时间了。
真实,这残酷的真实。残酷的真实就是真实的大部分都是忙碌但没什么意义的,真实是面镜子,贴上去看,全是虚像,离远了反倒看见真的能多些。但我们恨不得都一脚穿过镜面彻底踏进所谓真实里,以有证有明地给别人发挥“实际作用”,其它的呢?先不管它。
于是从前的故事陌生的陌生,离散的离散。
我忽然明白了,一年前我到底在难过什么。是失去,是来自预感的失去,是更彻底的失去。幼稚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痛苦且疯疯张张的讲述,主流的时间本来就冲刷着它们时时与泥沙俱下,在我的青春实体记忆失去了挽留者后,“纯关怀”和“纯痛苦”就被我独裁的声音完全淹没了。
当我把自己接入一个真实的,庞大的供电系统,逼迫自己把所有情绪全塞进一套数字运算放大器,我真的在成长吗?我真的还有“道心”吗?我是在拿“道心”当“道心”用吗?我站在空旷的走廊,世界变成一阵风从我身后刮到身前,但我并没有动。我承认这是很有效的,我不再受其影响,但我也不再能感受到没有副作用的,不会被空虚尾随然后立即咬住的快乐。在大学,社交变成了一种谁都不甘于人后的任务,我再也没法找到那些能带给我真实感受的人了。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进行的社交,会让我下意识提前对认识的人的丧失期待,做出防范,进而变模糊为清脆,大家全在我的高墙外站好,公平公正,禁止入内。
我好像,表现得越来越阳光开朗,看上去越来越游刃有余,可我心里并不认同,不管怎么美化,这本质上都是“顺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顺从使我筋疲力尽,这个人看起来尚可,其实每况愈下。
求学时期之所以特别,也许在于它赋予了青春一种“非要……否则就真完蛋了”的紧迫感和与之共生的在恋爱里“非xxx不可”的自信。有保底以后,我们不再那么高压那么焦虑了,但依然煎熬,因为我们的自律性被惯坏了,各个方面的,包括学业,包括爱情。现阶段的“真实”又他妈的要求我们把坚持不懈的力量用于伪装了,而不再用于追求。大一下的那个寒假,我几乎每天都在看书,我能清晰地记起当时的意图——弥补高中三年没空看书的遗憾。现在想来,弥补,会让我幻觉回到有待弥补的时光,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嗯,我依然坚信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比今天更好,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一定不是纯粹的变坏,甚至,也没有那么值得拿出来讨论。可我始终觉得,生命的历程,应该如同石碑上的刻痕,哪怕这座石碑只立在某个人心里也好。总之,总之,不该是亿万光年里的一缕烟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