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克亲寡妇2 ...


  •   “喔喔喔”嘹亮的鸡鸣声传进屋里,林佳期缓缓睁开眼睛,天还没有彻底大亮屋子里只能看到朦胧的大概,将单薄的被单给石头和草儿盖好,林佳期轻手轻脚的起床,接着晨光推开屋门。

      农家的篱笆院收拾的整整齐齐,院门开在西侧边,院子东南角搭着鸡窝,正屋一排三间房,中间是堂屋,堂屋里两边开门连接东西房间,林佳期目前带着孩子们住在西间。东西两侧还盖了两小间,一间是厨房在东边,一间放杂物在西边。堂屋还有一个后门连接着后院,后院围着一块菜地,后院的西北角是茅房。

      四月份的早晨还天气微凉,穿着单衣的林佳期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在厨房门边的水缸中,用葫芦做的水瓢舀了些水给自己进行梳洗,这个家里牙刷牙粉肯定是没有的,农家一般把柳树枝搓软充当刷牙工具。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林佳期也只能如此。

      微凉的冷水扑在脸上让林佳期更加清醒,趁着孩子们没有醒来,加快动作打开厨房的门。远处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但是厨房内还是很暗,林佳期怀疑这具身体有夜盲症,稍微暗些就什么都看不清。

      林佳期按照记忆做好了早饭,早饭就是杂粮粥配自家腌的咸菜,油罐里没有油,咸菜是隔水蒸出来的,味道可想而知。

      林佳期想进镇上看看情况,家里的盐罐子见底了,顺便去买些盐回来。刚盛好三碗稀饭放在厨房的餐桌上,就听到东屋传来孩子叫阿娘的声音,林佳期赶紧跑去东屋将草儿抱了起来,石头早已不用阿娘帮忙,自己穿衣起床。

      草儿窝在熟悉温暖的怀抱里,闭着眼睛往林佳期的怀里拱了拱,林佳期爱怜的摸了摸草儿的小脑袋,轻声的说道:“阿娘等会儿要去镇上,宝宝要跟阿娘一起吗?”

      听到这话,草儿立马睁开眼睛搂着阿娘的脖子:“要去。”

      身旁传来急切的声音:“阿娘我也想去。”

      林佳期轻笑的答应:“阿娘带宝贝们一起去,现在先去刷牙洗脸吃早饭哦。”

      吃过早饭大概八点的时候赶到村口,村口的大树那里有村里的牛车带着大家去镇上。

      距离陈家村最近的镇是刘渡镇,这个小镇上住着许多姓刘的人家,靠小镇的江边建了一个小码头,如果觉得走陆路坐牛车马车嫌贵的,可以在码头坐船,去有些地方时间上可能会长些,但是价格绝对便宜许多,而且带的货物也能更多。

      林佳期估计以牛车的速度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到镇上,小镇不大,平时赶集也就周边四五个村子的村民聚集在此。

      再远一些是个县城,从刘渡镇出发可做牛车大概两个小时,坐船也要三个小时。县城临江而建,还修了一个大码头。县城物资较丰富,所以来往船只经过这里,都喜欢在县城稍作停留,给船上补给物质,因此带动了周边经济,农家汉不忙的时候就会去码头做搬运工,一天三十文到四十文不等,对农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

      再远的就是府城和省城,府城的繁华原身只听说过,更不要说省城了。古代就是这样,好多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小地方哪里也去不得。

      坐牛车去刘渡镇大人一趟收两文钱,孩子占座的一文,抱怀里的不收钱。陈家村的牛车不直接去县城,因为来回时间太长,路费贵去的人也少,来回一趟不划算。

      农家日常需要的东西,在最近的镇上就能买到,镇上每月初一、十五有大集,赶在大集的时候,还能买到镇上平时少见的物资。所以村民一般无事都不会去县城。如果有事去县城,就需要先坐车去刘渡镇,再转车或转船到县城。

      林佳期将家里攒的三十个鸡蛋用篮子拎着,草儿用布兜在身前,一手牵着石头来到牛车旁,肉疼的数了三文钱给赶车的牛大叔,要不是这个身子不给力,她完全可以抱着娃走去镇上。

      牛车上已经有几个人坐着等待出发,林佳期也找了个位置抱着草儿坐上去,把篮子放在一边,另一半坐着石头。

      “佳期弟妹这是去镇上呢?”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妇人突然开口询问。

      林佳期抬头见是陈大伯家的大堂嫂赵春月,于是模仿当地口音搭话:“春月大嫂早呀,刚才匆匆忙忙的没注意您也在呢,我是去镇上卖鸡蛋换些盐,家里没盐了。”

      陈赵氏撇了一眼林佳期身旁用稻草盖着的篮子,也不等人问就主动开口说:“我呀是去县城看大郎,他呀在县城读书辛苦,我去看看他顺便捎带些东西给他。”

      看着这位大堂嫂面露骄傲的神情,林佳期在心里默默回忆了一下这位大堂侄儿的生平。村长陈大伯家要比原身家里富裕些,作为村长眼界自然也有,就举全家之力供大孙子读书,农家子读书科考可不容易,这在陈家村是独一份的。

      陈家大朗名叫陈进,在全家的期盼中陈进考到二十五岁上下也没考中,陈大伯年纪大了,底下的儿孙们看不到希望,反而因为供养陈进读书,多年来使得家里人都跟着节衣缩食,除陈老大一家其他人都心有不满,最后闹的分家收场,可见农家想培养名读书人的艰难。

      现在陈进还是个十四岁的小少年,原身记得陈进一开始是在镇上读书,刘渡镇上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王夫子,镇上和周边村子有读书的孩子基本都送王夫子这里启蒙。

      常听村里说陈进这孩子读书好,肯定能考中,听说王夫子也夸孩子读书刻苦有灵性,好好培养必有前途,不知道什么时候转县城读书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陈进就是没考上。

      这些思绪在林佳期脑海里飞快闪过,跟怀里的草儿和旁边的儿子说:“叫大伯母,我们以后也要向陈进大堂哥一样,好好学习考取功名。”两个孩子腼腆的叫了声大伯母。

      被林佳期这么恭维赵春月脸上都笑开了花,从怀里的包袱里摸索半天,抠出一块饴糖,用力掰成两半分给两个孩子。看着孩子们都快流口水了,却不会直接伸手去拿,而是看着阿娘的乖巧模样,林佳期内心轻轻叹气,让两个孩子拿着糖谢谢大伯娘,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赚钱,也要带着陈大伯一家致富。

      两刻钟很快过去,到达镇门口处牛大叔吆喝一声:“到镇上的可以下牛车了。”林佳期笑着跟大堂嫂赵春月道别,带着孩子们向镇上街市走去。

      土桥镇并不大,主街道就一条直直的马路,走过去不到一盏茶时间。马路的宽度只能容一辆马车行驶,两边是店铺,在店铺的廊下或是两屋之间的空隙处蹲着一些人,他们的身边放着一些物品在售卖。

      林佳期一路看过去发现店铺的种类还挺多,吃食铺子,杂货店,打铁的,粮铺,酒舍,布庄,药堂等。当然一些高消费的店铺在镇上没有发现,如卖胭脂水粉的铺子,卖金银玉器的店铺,卖糕点果脯的店铺等是不存在的。

      很快走完一条街,林佳期模仿其他人将装有鸡蛋的篮子放在路边,带着孩子们蹲在一旁等着顾客上门。这个年代有营养的吃食有限,肉食太贵,鸡蛋算是价格最低又有营养的食物了,林佳期不愁卖,很快来了一个大娘将三十个鸡蛋都买走了,说是给读书的儿子补身体。林佳期再次感慨读书人的贵,一个家供养一个读书人真不容易,如此不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挤破脑袋往前冲呢?因为这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呀。

      感慨一会儿的林佳期收好卖鸡蛋得的六十文钱,领着孩子们拿着空蓝子,往镇上唯一的肉铺走去。

      天光大亮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今天不是大集,街道上的行人三三两两不是很多。肉铺周围有人在挑选买肉,林佳期不着急就在旁边观察打量着。

      半人高的长条木桌板上是拆分好的猪肉,肥瘦分明,桌板边缘放着猪蹄猪内脏,桌板下面放有两个筐子,一个筐子里放着是剃掉肉的骨头,另一个筐子里放着猪大肠小肠,从摆放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价格不同。

      从原身的记忆里可以得知,农民很少吃得起肉,最常见的猪肉也是在农忙时期和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买些肉食补补,也都是挑最肥的部分买,所以肥肉价格自然是最贵的。

      猪蹄除了骨头就是皮买的人不多,猪内脏虽然都是肉但是味道怪怪的很多人不爱吃,而猪肠有种臭味儿吃的人就更少了,花钱买猪肠还不如买粮食来的实惠。

      现代大肠小肠处理手段层次不穷,烧出来的味道更是各有特色,酸辣甜爽脆等各种口味,但还是有许多人不爱吃。林佳期想现代美食大爆炸,那么多好吃的可以选择自然不会勉强自己,但古代不同,可选择种类不多,肉食更是缺少,很少一部分人能做到吃肉自由,如果猪肠便宜又好吃那绝对有市场,林佳期心里有了想法。

      上学时可没少看小说,穿越种田文中女主用美食大杀四方,林佳期觉得自己距离大杀四方有点远,能养活家人就够了。

      关于美食,在现代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的,但林佳期会做的现阶段没法实现,蛋糕没有牛奶烤箱,薯条没有土豆,各种糕点需要精面,各种甜点需要水果牛奶,林佳期觉得自己也想流口水了,她没想过要靠这些吃食赚许多银子,她觉得有一两样能赚钱养家就够了,主要目标还是养娃和学习。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她也会将这些美食做出来的,因为她也馋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