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6章  ...
            
                
                
                    - 
                          李豫看着傅从玉进电梯后,回到车里。夏天太阳暴晒后的车厢犹如蒸笼,她把空调打开,方有丝丝凉意透出。她没有急着回家,而是要开车重新熟悉这个城市,从现在所在的新区开始。
  李豫的师门虽然是新制度经济学派,不过她导师Larry常常对国内的经济成就赞叹和羡慕不已,毕竟过去三十年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就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她在导师的影响下一直研究制度结构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影响。Larry虽然在美国生活四十年,仍然未入美国籍,他毕生最大心愿是能够提取国内改革的普世经验,来拯救意大利。对,他的原话就是拯救,他说这话的时候,意大利正处于主权债务违约。不过,老头最后又追加了一句,中国经验无可复制。当时另一位意大利来的博士生说,那完蛋啦。李豫在旁边安慰两位意大利人说,意大利至少great过,想想非洲大陆,所以不用太难过。
  她开车一边想去读书时候的趣事,一边想着这个城市过去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数据。很有意思的是纸面数据,尤其是这些经济持续增长的数据给人带来的震撼远远不及亲眼所见。她站在城市新的交通枢纽,看着来来往往的火车、货车、地铁、汽车和人流,甚至天上的飞机。她仿佛看到市政基础建设的每一个步伐,感受到科技园区内企业的精气神儿。这个城市以及她所在的这片土地,给她未来的研究提供好素材和方向。
  后来,她来到城市CBD。在这里她拍下一张全景图发给Larry,文字配图是欢迎您有时间来江城。可惜这会儿美西还在夜里。不然,她都想开视频带老头云游江城。
  傍晚时刻,她开车去接老李下班时因为堵车晚到半个小时。原本以为老李会在办公室内等待,谁知她远远就看到老李提着一个袋子站在单位门口的马路边。
  她摇下车窗,“爸,怎么没在办公室等,外面多热呀?”车子停稳后,李江避开电动车后坐到副驾,“刚出来没多久。我在食堂打了三个菜,晚上咱们就不用自己动手做饭。”李豫心想,他们也就上周六在家做过两餐正经饭。也挺好的,他们俩的单位都有食堂,反正都是吃食堂的命。
  车子开出一段路程后,老李拍了下脑袋,“哎呀,小豫前面掉头回去。今儿你唐叔叔送了一箱葡萄,非要我带回家给你尝尝。刚才打完饭我居然把葡萄给忘记啦。”
  李豫看了看左边车流,打转向灯开始并线,“好,待会儿带一两串回家,我尝尝鲜就成。其他的留着,明天在办公室你与同事们分了吧。”
  老李说,“不用,小宋外公家葡萄园的葡萄,送来十几箱呢,每个办公室都有份。这一箱是你唐叔叔专门给你准备的。”
  她有点好奇,“唐宋外公不是盖房子的么?怎么还弄个葡萄园。”
  老李笑了,“照你这么说,从玉家还是卖草药的呢。亏你还是经济学家呢,用词这么不讲究。”
  她赶紧制止老李,“别~别~爸,千万不要用经济学家称呼我,尤其是在外面,别让人笑话你家姑娘。”
  老李想到一个更稳妥的称呼,“不称呼经济学家,称呼学者,总可以吧。”
  她点了点头,“可以,可以,你也可以称呼我们为青年学者,青年教师也行。在网上我们这个群体有个谐音名字,叫青椒。”
  老李听得直摇头,“青椒不好听,还是学者合适。”
  她把车开进院子停车场,陪老李一起上楼。当她看到老李办公室放的大箱子后,说“这也太大一箱。葡萄本来不耐储存,我带两串回家,剩余的放你们单位冰箱。”
  老李打开冰箱门,里面也塞满葡萄,“我把它分两份,一份带回家,一份给从玉送去。你不是说他这些天都加班到深夜么,留给他们一起加班的同事分享。”
  李豫想想说,“行,我下楼把车里打包的晚饭带上来。我们在这儿吃过后直接去新区,省得回家后再折腾。”
  “爸,生煎包留着给傅从玉吧。我记得他挺爱吃你们食堂生煎的。”
  李江当年救下的小朋友,也是他看着长大的,“他是挺爱吃的,从小就爱吃。从玉这些年挑食得很,越来越瘦。”
  李豫心说,他就没胖过。没等她腹议完,就听到老李接着说,“他五岁时候是个胖胖的福娃娃,你没见过。你那会儿还没来江城呢。不过即便在江城也不会记得,毕竟那时候你才两岁。”
  李豫有些惊讶,“他胖过?”
  老李点点头,“以前是受奶奶精心照顾的小孩,老人家把他养得特别好,像年画上的娃娃。他五岁遇到人贩子也不是老人家的错。哎,可惜呀,出事不久老人家就过世。”
  李豫问,“他爸妈似乎一直很忙。”
  “嗯,一直忙生意。”
  李豫心想,老李这个人虽然喜欢和自己唠叨事情,但涉及到别人隐私,他绝对是第一靠谱之人,要不然她也不会今天才听到这些。
  到傅从玉公司楼下,车子停在中午的停车位。她拨通傅从玉的电话,“从玉哥,抽空下楼五分钟哈,中午停车的老地方。我和老李给你和同事送温暖来啦。”
  老李打断她的话,“大夏天送什么温暖,还嫌不够热嘛。从玉,我和小豫来给你送水果。”
  他们隔着手机听到傅从玉的笑声,车厢里传来他的声音,“李叔,小豫,稍等,我马上下楼哈。”
  俩人刚到一楼大厅,就看到快步跑出来的傅从玉。老李看到他后,赶紧说,“慢着点,我们又不着急。”
  李豫心说,这两人还真是如父如子。
  她把生煎包塞到傅从玉手里,说“包子没几个,有些凉。在微波炉里转转再吃。水果的话,和你同事们一起分享。”
  老李帮着他把葡萄箱子放在闸机上,摆摆手说,“赶紧回去上班吧,早点弄完早点回家休息。”
  俩人全程没给傅从玉闲聊的机会,就把他赶回办公室加班,比资本家还资本家。
  回程的车上,老李想起去年姑娘回国的一周,虽说是回来看望他,期间也是起早熬夜忙工作。他不由得心疼这些孩子们,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停唉声叹气。
  “怎么啦,还哀怨上?”李豫问。
  老李叹气说,“你们这一代人太辛苦了。”
  李豫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呀。您操心自己就成,晚上回去用你干儿子送的药包敷腿,省得他又担心。辛苦是有回报的,改天你可以打听打听傅从玉的工资,绝对会吓你一跳。”
  回到家,她的手机上有十几条未读消息。
  最新的消息来自Larry,最多的消息也是他发来的。数十条信息里,Larry用许多优美的词汇夸赞这个城市的奇迹,并嘱咐自己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她随时与自己讨论。
  另外还和她分享一个好消息,他昨天下班前接到世界银行的另一份offer,邀请他担任世界银行对非洲某国经济援助小组的专家顾问,这个岗位要求他在未来六个月常驻非洲。他和太太商量后决定一起去那里,他做经济顾问,她太太从事传染病公共卫生检测研究,并帮助当地建立公共卫生体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尤其是他太太。Larry通过通讯软件向自己的学生炫耀太太的善良和伟大。
  李豫赶快回信祝贺Larry和师母的新工作,希望他们的新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也相信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一线实践既能实现自我满足又能帮助那个脆弱国家的人们。回完信后,李豫又重读一遍Larry的文字,真是对令人羡慕的夫妻。
  还有两条新消息来自唐宋。他说他已经回到实验室,即将要开启为期一个月的实验。未来一个月里,如果他没能时时联系她,并不表示他放弃,而是在跑数据。
  他的两条微信,占据手机六个版面。这人还把他现在和即将要研究的课题做了个概述发给她。
  李豫第一遍快速浏览完屏幕上的文字,好多是她看不懂的术语。她用手指滑动着手机屏幕,心里念叨着唐宋真是个神经病。
  骂完后,她抱着既然看了,就再学习一下的心态,认真读完着两条消息,依旧是看不懂。人体生化系统的外在表现她知道,生化系统的运行本质是什么,她从来没接触过。让她一个十年没接触过生物学的人来读一篇能在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概要,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面对着专业性极强的两条信息,她不知如何回复的好,最后敲下三个字并发送成功。
  “知道了。”
  收起手机后,李豫发现身边比自己聪明的人都在努力工作,这让她为自己这些天的懈怠感到愧疚和自责。因为无需提醒的自觉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优点,她现在也不想丢弃这个优点。
  从小到大,李豫并不排斥别人说她不聪明。
  因为她也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而非聪明人。她常常自省,自己一路能念到博士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她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努力和自律。
  高三那年有同学明明刷题到深夜,仍然在班上漫不经心地说,“哎呀,昨晚很早就睡下,没来得及复习呢。”她听到后对同桌说,“我要是他,一定会说自己学习到深夜。努力又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有什么可隐瞒的,不理解。”
  大学时候,她的同学们在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时,她雷打不动地天天背着书包去图书馆自习。大四毕业时,她们宿舍难得聚在一起吃饭。室友们笑着说,从没见过大一就确定目标要去念博士的学生,现在不是羡慕她可以拿到dream offer,而是羡慕她朝着目标坚定不移付出的自觉。她当时笑了笑,举起酒杯感谢她们认可自己的努力。
  想到这些后,她丢下手机跑去书房,打开电脑开始做未来半年详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