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四章:暗流與新程 ...
-
那次告白失敗後,沈知晴彷彿變了一個人。她迅速退出了需要經常與陳暮遠接觸的教會事工,在團契中也變得異常安靜。她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畢業論文和求職中,用忙碌來麻痺心中的鈍痛。
陳暮遠將她的變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恪守著自己劃下的界線,不再主動靠近,甚至在她出現時,會刻意避開。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的目光,無法不去留意她的消息。他從李媽媽和其他人零碎的談話中拼湊出她的近況:求職似乎屢屢受挫。
作為一個習慣了分析風險與回報的銀行家,他本能地開始覆盤她的求職策略。他發現了一個關鍵問題:她似乎在進行一種無效的「情感投資」。她將過多的熱情和理想主義投注於一些看似光鮮但與她核心競爭力(紮實的文字功底、獨特的思考角度)關聯不大的初創公司或崗位,而對那些需要沉澱、卻更能讓她厚積薄發的傳統優質平台興趣缺缺。她總是想用鋒芒去劈砍,卻忽略了最堅固的城池往往需要耐心的圍困與滲透。這是典型的戰略性誤判,導致投資回報率低下——導致她的簡歷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連漣漪都未曾泛起。
他看懂了她的問題,卻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通過方進年或其他渠道去點撥她。
這種感覺就像眼看著一筆優質資產因策略錯誤而貶值,卻因已設定嚴格的「道德風險防線」而無法進場干預,只能任由市場情緒主導其價值波動。
這種清醒的無力感,日夜啃噬著他。
直到他無意中得知,一家與他有業務往來、以文化底蘊和嚴謹著稱的「晨星出版社」正在招聘見習編輯,而那位他打過交道、為人正派的主編,私下非常欣賞有獨立思考能力、耐得住寂寞的年輕人。
這個機會,完美契合她被忽略的優勢。理性警告他這是最後一次越界,應徹底放手。但一種更深沉的情感——希望她的才華不被現實磨損,希望她能在適合的土壤裡綻放——最終壓倒了一切。
他做了一件極為謹慎的事,如同進行了一次精準的私募配售,將優質資產(機會)定向輸送給最合適的投資者(沈知晴),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市場關注(他人注意)和監管風險(流程合規)。
在一次就貸款業務與該主編的例行溝通後,他狀似不經意地感嘆:「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急於求成,反而難得見到願意沉下心做事的了。我認識個晚輩,文字功底很紮實,看問題也有點意思,就是性子直了些,不懂包裝自己。現在這樣的孩子,在求職市場上反而容易吃虧。」
他點到即止,絕口不提具體人名或簡歷,只是巧妙地將一個「有潛力但需要機會」的印象,植入了那位求賢若渴的主編心中。這是一個基於對雙方精準判斷後的、風險最低的幹預。
不久後,沈知晴意外地收到了「晨星出版社」的面試邀請。這次,她面對的不再是追求表面活力的面試官,而是真正欣賞她內在質素的伯樂。她憑藉自己的實力,成功獲得了這個寶貴的職位。
畢業典禮後的那個週日,陽光明媚。沈知晴和幾位同樣畢業的團友相約,穿著學士袍回到教堂,他們的另一個家拍照。空氣裡充滿了笑聲和對未來的期盼,而她心中還藏著一絲連自己都不願承認的、微弱的奢望——也許,能在這充滿儀式感的一天,藉著合影的機會,和他有一個自然的接觸。哪怕只是站在一起,對鏡頭露出一個笑容,也好。
崇拜結束,人群逐漸散去。她看到陳暮遠和幾位長執站在門□□談,心不由得提了起來。她故意和同伴們磨蹭著整理袍子,眼角餘光卻始終留意著他的方向。
終於,他和長執們的談話結束了。他轉過身,目光似乎朝她們這群喧鬧的畢業生方向掃了一眼。沈知晴的心跳瞬間加速,幾乎要鼓起勇氣開口邀請。
然而,就在下一秒,他卻像是完全沒有看到她們一樣,徑直低下頭,快步走向停車場。他拉開車門,動作流暢沒有一絲猶豫,發動引擎,車子很快便匯入了車流,消失在街角。
他甚至沒有給她一個開口道別,或者藉口合影的機會。
沈知晴臉上的笑容僵住了,舉著手機準備拍照的手緩緩垂下。陽光依舊燦爛,同伴的笑鬧聲在耳邊卻變得模糊。他這近乎失禮的匆忙離去,與他一貫的周到得體形成了尖銳的反差。這比任何言語都更冰冷、更確鑿地印證了那個夜晚的拒絕——他在用行動劃清界線,杜絕一切可能的牽扯。原來,她連作為一個普通弟兄姊妹與他正常道別的資格,都被剝奪了。
她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轉過身,對同伴們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來!我們到聖壇前拍一張吧!」
她將所有的苦澀與失落,連同那個決絕離去的背影,一起封存在了學士袍寬大的衣袖裡。
而此時,駛離的車內,陳暮遠緊握著方向盤,指節泛白。後視鏡裡,教堂的尖頂越來越遠。他無法像往常一樣得體地留下祝福,因為他深知,多停留一秒,多看她一眼,他所有引以為傲的理性與克制都會土崩瓦解。這反常的逃避,是他唯一能做出的、最笨拙也最絕望的風險管控。
他以為自己發出了明確的「止損」信號,執行了情感投資組合的強制再平衡,卻不知道,有些早已沉沒的「成本」,注定無法收回。
這筆壞賬不僅無法沖銷,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計提著隱性的機會成本與情感折舊,成為他資產負債表上最沉重的一筆長期負債賬,而且將由他獨自背負,成為一場漫長而沉默的內在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