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番外 李秋华 ...


  •   李秋华风尘仆仆地从东北赶回来,怀里揣着辛苦攒下的一沓票子,心里想象着妻子秦秧苗见到他时惊喜又依赖的眼神。

      他离家的这一年,在那片黑土地上不知吃了多少苦,就盼着能多挣些钱,早点回来让媳妇过上好日子,兑现他当初“盖大房子”的承诺。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他那间从十几岁就开始住的低矮的窝棚,却早已人去屋空,门前杂草丛生,破败得像是几年没人住过。他的心猛地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他——秧苗出什么事了?

      他几乎是踉跄着跑进村里,抓住遇到的第一个熟人急切地打听。对方先是惊讶地看着他,随即脸上露出夸张的笑容:“秋华?你咋才回来!你还不知道吧?你们家秧苗可了不得了!如今是咱这儿的大厂长了!两个厂子的负责人哩!”

      那村民唾沫横飞地讲述着秦秧苗如何办起编织厂,又如何建成了食品厂,言语间充满了钦佩和羡慕。李秋华听着,如同在听一个天方夜谭。他离家还不到一年,他那个守着破窝棚、需要他惦记呵护的妻子,怎么就变成了叱咤风云的“秦厂长”?

      李秋华按照指引,懵懵懂懂地走向那座崭新的、气派的厂区。在挂着“佳农食品厂”牌子的办公室里,他见到了秦秧苗。

      她正低头看着一份文件,侧脸专注,身上穿着的不再是打补丁的旧衣,而是一件干净利落的的确良衬衫,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散发着一种李秋华从未见过的干练和光彩。

      秦秧苗抬起头,看到门口站着的人,明显愣了一下。将近一年未见,第一感觉竟是陌生。她这一年忙得脚不沾地,脑子里塞满了设备、贷款、原料、生产,几乎快要把这个丈夫忘在了脑后。但片刻的怔忡后,熟悉的记忆回流,她还是露出了由衷的笑容:“秋华?你回来了!怎么也不提前捎个信儿?”

      她很快安排好了手头的工作,交代给助手小孙,然后领着李秋华走向自己居住的宿舍。她打开房门:“先进来歇歇脚,喝口水。”

      李秋华踏进房间,眼前一亮。房间不算很大,但墙壁粉刷得四白落地,地面是干净的水泥地,窗明几净,桌椅床铺整齐利索,比他们之前住的窝棚不知好了多少倍。

      他怀里那叠原本觉得沉甸甸的票子,此刻突然变得有些烫手,也变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他为家里的巨大变化、为妻子的出息感到高兴和骄傲,这是真的。但与此同时,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男性尊严受挫的酸涩感也难以抑制地冒了出来。他当初离家时的豪言壮语,那些关于未来的设想,似乎都被这间明亮的房间和妻子巨大的成就衬得黯然失色。

      他环顾四周,嘴角扯出一丝不太自然的笑,话到了嘴边,终究没忍住那点泛酸的滋味,声音干巴巴地说道:“之前答应了我出去挣了钱,回来给你盖大房子……没想到,我这钱还没焐热,你倒自己先盖上了,还是这么大一份家业。”

      秦秧苗何尝看不出他的不自在和那点男人家的别扭心思。但她只是微微一笑,并不接他那酸溜溜的话茬,仿佛没听出其中的意味。

      她转身走到窗边的桌前,拿起暖水瓶倒了杯热气腾腾的水,递到他面前,语气自然又带着些许关切:“路上累坏了吧?先喝点热水暖和暖和。看你这脸,都冻红了,给我说说你在东北那边的见闻?”

      温水入手,暖意顺着掌心蔓延开来,再看眼前言笑晏晏、容貌更胜往昔的媳妇,李秋华心里猛地一颤,暗骂自己一句“脑残”!分别这么久,好不容易夫妻相见,他不说点体贴话,净想这些乱七八糟、争强好胜的念头做什么!

      想到此,他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接着接杯子的机会一下子紧紧握住了秦秧苗的手。那手比他记忆里粗糙了些,却更有力,更温暖。

      “秧苗,你可真能干,我怎么娶了你这么个好媳妇......”

      被他温热的手掌紧紧握住,听着他语气软下来的话,秦秧苗先前那点公事公办的疏离感也消融了些许。她脸上微微一热,轻轻抽了下手没抽动,正要再挣扎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伴随着爽朗的大嗓门:“秧苗啊!听说秋华回来了?”

      秦秧苗打开门,只见三堂婶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满脸笑意地站在门外。粗瓷大碗里,面条堆得尖尖的,金黄的煎蛋窝在中间,面上还飘着诱人的油花和翠绿的葱花,香气扑鼻,瞬间勾起了人的食欲。

      “秧苗啊,我给秋华煮了碗面,快让秋华趁热吃!”三堂婶说着就要把碗递过来。

      “婶子,您快进来坐会儿!”秦秧苗连忙侧身,要把人往屋里让。

      “不了不了,我灶上还坐着水呢,把面给你们放下就得走。”三堂婶笑着摆手,眼神在秦秧苗和李秋华之间打了个转,意思很明显——小两口久别重逢,她可不当这碍眼的电灯泡。

      要不是真心惦记着李秋华一路奔波可能饿着肚子,她才不会这点眼力见都没有地跑来打扰。

      “婶子,这么久没见,您老就不想我,咋我刚回来您就要走,跟我生分了不是?”他心里一暖,笑着开口挽留。

      三堂婶一听这话,脚步立刻停住了,脸上笑开了花,麻利地一转身就迈进了屋门:“嘿!你小子要这么说,婶子我还真就不走了!得好好看看咱们秋华出息成啥样了!”

      她放下那碗面,有些心疼地拉着李秋华的手上下打量:“瘦了,瞅着比开春走的时候黑了不少,也精壮了。在外头没少吃苦受累吧?”话语里满是长辈的关切。

      李秋华就笑:“是比家里苦些,可也长了不少见识,”说到这儿他笑呵呵道:“原以为自己混得不错,没想到一回家先让媳妇比下去了。”他又感慨地补了一句,“咱这儿变化也太大了,连路都修得这么平整宽敞了。”

      三堂婶一听,立刻拍了下大腿,声音响亮地说:“这叫啥话!你能干,秧苗也能干!只要你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日子指不定能红火成啥样呢!不但你们两口子过得好,还能带领着乡亲们一起过好日子。”

      她话锋一转,语气里充满了与有荣焉的自豪:“秋华啊,你还不知道吧?咱村口新修的这条路,就是乡里瞧着咱们秧苗这食品厂办得好,特意给修过来的!就为了方便运输!你说说,这不都是托了秧苗的福?你小子啊,可真是娶了个好媳妇!”

      站在一旁的秦秧苗抿嘴笑了,心里明镜似的。原来三堂婶这是不放心,特意跑来当“说客”兼“安抚大使”了,生怕李秋华见了她的成就心里别扭,伤了夫妻情分。这份维护的心意,真不枉费她们娘俩这一年来相互扶持的交情。

      三堂婶这话里的意思,秦秧苗听出来了,李秋华也不笨。他明白三堂婶字字句句都是为了他们这个家好。他本也不是那等心胸狭窄、见不得妻子好的男人,刚才那点微妙的落差感早已被重逢的喜悦和自豪取代。

      他郑重地点头,接过三堂婶的话,语气诚恳:“三婶,您放心!您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秧苗能干,我高兴还来不及。”

      “哎呦,光顾说话了,这面都要坨了。秋华,快尝尝婶子的手艺。”

      三人坐在宿舍里,三堂婶快人快语,抢着把秦秧苗这一年如何办编织厂、又如何顶着压力建食品厂的事,添油加醋、与有荣焉地说了一遍。听得李秋华又是震惊又是自豪,看向秦秧苗的眼神里那点残余的酸涩彻底被钦佩取代了。

      秦秧苗时不时补充两句,也仔细问了李秋华在东北的情况。

      李秋华话匣子也打开了,说起和铁柱他们刚开始人生地不熟,就是给人卖力气帮工,后来熟悉了环境,就琢磨着开始倒腾山货、药材。“那边林子大,好东西多,就是缺条往外卖的路子。我们几个就凑了点本钱,收了些蘑菇、榛子、黑木耳啥的,往南边运,虽然辛苦,也挣了些辛苦钱。”他说的轻描淡写,但其中的艰辛和风险,秦秧苗能想象得到。

      听到这里,秦秧苗眼睛猛地一亮,一个想法瞬间成型!她兴奋地一拍手:“太好了!秋华,你这趟东北可真没白去!这经验太有用了!”
      她激动地向前倾身,目光灼灼地看着丈夫:“咱们佳农的果汁和罐头正愁怎么打开外面的销路呢!你对东北熟悉,又有倒腾山货的门路和胆识,这往后啊,把咱们‘佳农’产品卖到东三省去的重任,就交给你和铁柱他们了!东北市场大,这任务非你莫属!”
      李秋华愣住了,随即一股被需要、被重视的豪情瞬间冲散了所有的不自在。他胸脯一挺,那股在东北磨练出的闯劲又回来了,重重地点头:“成!包在我身上!我一定让咱们‘佳农’的牌子,在东北也响当当的!”

      分别已久的夫妻俩,在新的层面上找到了共同的奋斗方向,未来的画卷,正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展开。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如无意外每天十点左右更新(周六休息),已存稿二十余万字,请大家放心入坑。开坑必完结,坑品有保证!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