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飞奔的驴 ...
-
我想这样的村子已经很少见了,液压式的井,黄土黑土房,篱笆围的栅栏,左右两边互通的屋,放在90年代它稀松平常,在这个时代却充满故事,那是我30年前的光景,到现在依然没有变化,虽然落后,走在上面全是最想念的回忆,我宁愿回到那个时候,但是时光机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也许很少有人再能看到这样的磨盘了,在如今这个电器横流的时代,如果我们用一个磨盘拉磨,进行小麦粮食加工,这基本可以称为历史文物了。就连这样的乡村都很少见了,所有工具,无论是用水还是交通,依然保留以前的习惯,这样的村庄要么是景区,要么是落后。
在短暂的抽空时间我又回来了,上一次回来还是帮父亲办事,这一次回来单纯的就是城市的节奏太快,让我总是处于心率过高的状态,我需要调整,要用慢的节奏来缓冲,但是我又不敢停留太久,因为竞争的压力让我时刻内心都处于紧绷状态。
这里和以前一样,土路,黄色,主路上会有柏油,但是只局限于一条通往乡里的路。我依然住在爸爸同学的房子里,周围有鱼池,有山,离村里很远,但是位置却心旷神怡,上一次回来还是冬天的时候,周围除了白色什么都没有,这一次是夏季,多了很多绿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地方居然多了很多旅客,总有大批的车辆驶入这个村庄,然后进入到更里边的一个靠近山下的村庄,那里可能真的是更原始的地方了,我们曾经把那里叫做山下,现在那里被称为“第二根据地”。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突然间火了,也许是因为某位知名作家在书上写了一些关于这里在抗战时期的一些故事,导致这里直接成为了各个地方读者争相观望的地点,从而带动了这里的经济,也让更多的游客前往这里。
乡村的生活节奏很慢,早上虽然也会起的很早,因为有一只该死的鸡,不知道是来自于哪个农户的家里,每天还在天微微亮的时候就发出高亢的嗓音,那声音似乎整个村子都听得到。但是大部分时间即使被鸡叫醒,也不用完全起来,因为这地方根本没人来,房间里就我一个人,可以随意的睡,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直到前胸贴背的时候再起来就可以。
这个季节里的农户很忙,但是自从这里的游客多了起来后,真正在忙的农户也变得少了,都在想着法的推销自己的山货,想着法的如何从这些游客身上获取利益,接着有了服装照相,盒子炮,地道游玩,骑马,骑驴,射击,气球,等等。只要和娱乐有关的都会进入到营销之中,包括那些碉堡,瞭望塔。还有极具特色的地道山庄,实际上是一个人工的地道饭馆,会有演出,样板戏。包括体验忆苦思甜。人工种地,收割小麦等等。还有各种与抗战和历史联系上的娱乐活动。
实际上内容就那么一点点,但是来到这里的人却络绎不绝,甚至有的时候一住住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我不觉得所有人都是为了体验这个文化,更多的是这里的节奏,周围的环境真的很好,因为这是纯天然的,而且在有了这些放松的游客的进入,能在这里停留的游客虽然也同处喧嚣,但是内心却可以做到极致舒缓。
我也习惯了走向这里,在这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几乎都会来到这里,可能是季节确实不对了,这些景点的游客确实不如以前多,这地点离我现在住的地方相聚有十几公里,开车大约在20分钟左右,从进入到景区百米范围之内就开始可以看见大面积的横幅出现,而且还会有各种语录出现,这里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时候两侧除了树就是民房,而且是那种黑土盖的民房,因为靠近山下,每年下雨的时候还时不时听到有谁家的房子被冲倒了,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两侧不仅建起了大片的连体的大瓦房,而且还建立了很多供村里年轻人和老人运动的健身素材。这里充分的体现出国家的政策好了,村里的政府的政策好了,当然也与那个作家的大力宣传有关,这里成为了周围几百里有名的景区,它将方圆几十里的经济全部带动了起来,甚至好多养殖场,彩钢厂都特意把场子建到了这里的周边。
我开车看着周围熟悉的场景,但是似乎又曾经熟悉的位置全都不熟悉了,那个建造在马路边的穿心煞的房子,已经不见了,被建成了一个室内可以健身的活动基地,而且还有点歌器,当我从房前路过的时候里边还传来阵阵熟悉的歌声,都是我小时候那个时期熟悉的歌声,比如惜别的海岸,比如萍聚。
这房子的位置曾经是事故的多发地,那些曾经从这山里一趟又一趟运出的石头发生过太多悲惨的事情,我亲眼见到的就有一个分成两段的成年人,现在好了,这里有了警示的标识,也许是因为这健身房里享受的人的地位高了,路前的保护措施多了。
车子开动没多久就可以渐渐看见横梁,一个巨大的横幅,某某革命基地,随后就有象征性的地道,收费亭,战后纪念馆出现,这是外景,还有内景,但是这里的占地面积绝对不低,据说整个这里的一个乡村都被改成了基地,在基地的正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戏台子,周围都是穿着传统服饰的工作人员,还有游客,游客中还有端着道具枪的人,仿佛在拍一部电影,每一个都是剧情的人物,分不清主角,但是会有主持人,那个可能我们暂且称之为导演,其他的就叫做群众演员吧。
车子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会看到一个超市,这里充满了我小时候太多的记忆了,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庞大的基地,只有一些简单的历史遗留的瞭望台,碉堡,和纪念馆,超市还只是一个不足20平方的小卖店,除了一些简单的食杂日用品,再无其他。而现在,不要说简单生活用品,充电宝,遥控车,就连简单的滑雪用具甚至防护用具都买得到,而且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20平早早扩到了200平,甚至以上,只是这里现在已经不在由一人承包,而是政府和景区合资,因为冬季这里可以滑雪,并且有雪乡山路在旁边,所以会有雪具。
我安静的走进景区内部,工作人员让我出示票据,印象中这里的村民进入景区是不需要票据的,但是因为太久没来这里景区的管理人员已经不信任我说的话,而且也早已因为多年不回到村子忘记了我是谁。这附近有太多游客喜欢冒充这村子里的人然后进入基地,进行网络拍摄,随后进行直播。以前名气低的时候还好,没人关注,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很多著名网红的逗留地,包括一些著名的影视剧也习惯的到来这里,以至于一些村民已经完全的忘记了自己的本职,或者放弃了自己的本职,而是梦想着专职成为一名演员,这可能是一件比北漂还复杂难以企及的一件事。我报上了父亲的名号,看守的人露出惊讶的表情,你真是天时的儿子,这是我父亲的外号,不是真正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号,看来他与父亲是相熟的。我点了点头,随后他让我走进基地,并且询问我父亲的情况,我讲述着,他在旁边听,要是不行,就回来吧,现在村子发展的这么好,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来,要知道你父亲那时候也是村子的骨干力量。
我点了点头,意识到会把这个消息带到,我不明白那骨干力量的意思,但是看来是在夸奖我父亲的。基地正中间会有一个旧时的古井,古井旁还立着历史遗迹的字样,其实最多也就是抗战年代留下来的,但是因为地域的原因,这个井居然有了名气,包括一些刻意留下来的土房,隧道,包括穿插在基地周围的一些小路。在这些遗留的传统房子旁边有一方石磨,上面拴着一头驴,就是我前边提到的石磨,其实现在根本没有用这样石磨的人家了,之所以还存留这样一方石磨,并且用牲口去拉,完全是为了还原曾经历史时代人们生活的方式。
毛驴的脖口套着栓,还有红丝巾,也许这是对毛驴的一个表彰,石磨上面有象征性的玉米,小麦,每当游客路过的时候看管的人就会抽打驴的臀部,这样驴就会带动磨盘转动,营造出工作的样子,很多人就会驻足拍照,录像,合影,商家就会有钱收,甚至当顾客要求想骑一骑驴的时候商家也会答应,接着解下套在驴脖子上的栓,接着牵着驴在周围的场地内走上几圈,而在石磨的前面明码的标价好,拍照5元,录像10元,骑驴20元,看表演20元。
我不知道表演是什么,好奇的上前支付了20元,原来就是让狗骑在驴身上,接着绕着景区来回走几圈,那似乎还不如我坐在驴的身上来回走几圈,这钱确实好挣了。
我和老乡打着侃,询问着一天下来的收入,他给我的回复是要看时节,这个时间夏季,旅游的人多一些,每天的收入就会在千,八百元不等,要是在平淡的季节,就只有略微的几百块。
略微?我想着老乡说的话,真的看不出来就这样一个小项目居然每天有如此高的收入,而且说到几百块的时候居然用的略微,这让我简直不敢想象,看来人们的生活确实好了。
每天下午的时间景区会有节目表演,时间不同,看到的表演会不一样,有舞蹈,有戏曲,还有类似于话剧一样的舞台剧,据说都是民间艺人,为了迎合场内的观众,好像还有一个一整套的舞台剧,是有故事情节的那种,是专门由村里的作家编排的,这个作家不是非常有名的那位,是一位专门进行村内活动组织和剧本创作的人,每次在特定的时间都会有演出,有些游客就是为了不落下舞台剧的每一集,居然会在舞台剧演出时特地从外地赶来,一集不落,而这些闲散的游客也是赶上哪集就看哪集,看的有意思了就多呆几天,看的没意思了就在转转村内其他的地方。
舞台剧的演员都是村里的人,也包括那些做梦想当演员的人,这要感谢那些来到这里拍戏的人,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那些拍戏的人还真没有我们这村里自发组织的拍摄舞台剧的人演出的好,毕竟更贴近生活,真实,有笑料,也有感动,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笑料,而且是那种舞台上笨拙略显憨态的笑料。
景区中间正用扩音器讲解着接下来要表演的节目,舞台剧不是每周都有,一周定期一次,像看综艺节目一样,演出的人也几乎固定不变,只在特定加入角色时会有变化,我突然觉得那像是一种情景剧,据说这部舞台剧曾经还来过明星客串,是刚好在观看基地时背舞台剧吸引了,询问是否可以客串一个角色,接着舞台剧的组织人,村里的作家同意了,并且专门为这位明星编排了剧本,而舞台剧演出的那天是整个基地里演出过最好的人最多的一场。
当然也不是这样的舞台剧一直演,会有结局,但是会巡回演,有的游客没看过,看到后就觉得很新鲜,有些游客可能从头跟到尾,但是如果在看二遍的时候依然不反感,毕竟景区讲究的就是一个热闹的氛围。
如果有了新剧本大家也会继续跟着眼,跟着创作,要不然节奏太快,演员跟不上,作家,编剧的思想也跟不上,这东西是一个非常费脑力的活,甚至舞台剧有的时候在初期都要相隔两周甚至三周才会出来相连的一集。
此刻的扩音器讲的是样板戏的内容,这是村里的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虽然村里的建设好了,但是能留下的年轻人依然是少数,毕竟没有年轻人希望自己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它虽然有了经济来源,但只是针对那些曾经没有过经济来源的人,发展也相对这是这些人,而真正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会有登上更大舞台更大城市的认知,这些眼前的东西,还无法阻止他们去追求梦想的想法。因为年轻人的流失,以至于我去参加一个村里祠堂的活动老年人望着我时居然发出了感慨,现在这桌上能看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回望了一下周围,还真的很难再看到比我还小的年轻人,即使乱跳的娃娃都很少见了,要知道我们小的时候,这种活动就是等同于过年,祭祖,祭天。传统的东西慢慢都会被遗忘了,这是老人真正感慨叹息的原因,有些礼节,有些村庄注定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