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雨后的寂静 ...
-
雨终于停了。
陈默站在静域画廊的对面,看着工人们拆下门口的挽联和花圈。案件告破已经一周,这座城市似乎正在努力忘记那个发生在铂悦府顶层的诡异命案,就像雨水冲刷街道上的尘埃一样,试图抹去所有痕迹。
苏明哲被带走后,对所有指控供认不讳。他的审判将在数月后进行,但心理学家已经初步认定他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尽管动机极端偏执。张涛因涉嫌协助掩盖苏晓雯事件的证据和商业欺诈被立案调查,画廊暂时由周翰代为管理。
表面上,案件已经圆满解决。媒体称赞警方的专业和坚持,局里准备为专案组请功,林薇和小李等人带着破获大案的兴奋投入了新的工作。
但陈默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无感。
他推开画廊的门,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周翰正在指挥工人重新布置展厅,见到陈默,他勉强挤出一个微笑。
“陈警官,没想到您会来。”周翰说,“我们准备下周重新开业,举办一个名为‘回声’的纪念展览,展出李总生前最珍爱的作品。”
陈默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些正在被重新挂上墙的作品。他的视线最终落在一幅不大但引人注目的画作上——那是苏晓雯的《蓝鸟》,不知何时被李静姝收藏,从未公开展出过。
画中一只蓝色的鸟被困在由音符和回声波纹组成的笼子里,眼神却望向远方的自由。右下角是苏晓雯纤细的签名,旁边有一小朵手绘的矢车菊。
“李总一直收藏着这幅画,”周翰轻声说,“放在她的私人办公室里,从不让人碰。有时候我觉得,她或许并没有完全...”
他没有说完,但陈默明白他的意思。人心如此复杂,能够同时容纳愧疚与野心, remorse 与贪婪,甚至爱恨交织。李静姝保存着苏晓雯的画,是否意味着她内心深处也有不安和忏悔?而苏明哲为妹妹寻求正义,却采用了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这是否又是对妹妹记忆的真正尊重?
陈默想起苏明哲被带走时说的话:“艺术永远不会沉默,侦探。”他现在明白了,苏明哲追求的不仅仅是为妹妹复仇,而是创造一件终极艺术品——用生命和死亡作为媒介,让世界永远记住苏晓雯和她的遭遇。
但这种记住的代价,是两个生命的毁灭和一个家庭的破碎。
离开画廊时,夕阳西下,城市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陈默沿着街道慢慢走着,思考着正义的真正含义。法律能够惩罚犯罪,却很难衡量人心的复杂和道德的灰度。苏明哲和李静姝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才,也都因为自己的执念走上了不归路。
回到办公室,同事们已经下班,只有他的台灯还亮着。桌面上放着案子的结案报告,等待他最后签字确认。
陈默拿起报告,却没有立即签字。他的目光落在旁边的一个证物袋上——里面是那片从李静姝裙摆上找到的蓝色矢车菊花瓣,现在已经完全干枯,颜色却依然深邃。
他想起案件中的每一个细节:烛光的摇曳,巴赫的音乐,精心布置的现场,还有苏明哲那双混合着悲伤与疯狂的眼睛。这一切背后,是两个人因为十年前的一个事件而逐渐扭曲的人生轨迹。
执念如同那片蓝色花瓣,最初可能是对美的追求、对正义的渴望、对艺术的信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绪的发酵,它变得干枯而脆弱,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形状和色彩,永不消散。
陈默最终在结案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墨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他知道,这个案子会像许多其他案件一样,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被遗忘。媒体的关注会转向新的热点,同事们会投入新的案件,城市会继续运转,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对那些被卷入其中的人——苏明哲年迈的母亲、李静姝远在加拿大的父母、甚至张涛的家人——这个案件的回声将会持续回荡在他们的生命中,永远无法完全消散。
陈默关上台灯,让办公室沉入黑暗。窗外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每一个光点背后都是各自的人生、各自的执念、各自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拿起那个装着蓝色花瓣的证物袋,最后看了一眼,然后把它锁进了档案柜最深处。有些记忆需要被保存,即使它们带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警示;有些回声需要被聆听,即使它们诉说的不是救赎而是人性的复杂。
雨后的城市格外安静,仿佛在沉思着什么。陈默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他知道自己还会遇到更多案件,更多谜题,更多人性的阴暗与光辉交织的故事。
但今晚,他允许自己沉浸在雨后的寂静中,思考着那些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关于正义的代价,关于执念的力量,关于那些永远无法完全侦破的人心之谜。
街角,一朵蓝色的野花在雨后的微风中轻轻摇曳,顽强地生长在混凝土的裂缝中。陈默驻足片刻,然后继续向前走去。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回声,终将以某种形式继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