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靠近的尝试与第一次交集 ...
-
知道了小鱼的存在后,砚深的生活多了一份隐秘的乐趣和目标。他决定用一种更迂回、更不给她压力的方式靠近她。
他注意到她似乎总在深夜点同一家粥铺的外卖。于是有一天,他“刚好”也在那家店下单,“刚好”在门口遇到外卖员,便“顺便”帮她拿了上来。他轻轻将外卖袋挂在她门把手上,又从随身的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用笔匆匆写下:
“你好,我是对门砚深。看到有你的外卖,顺手带上来挂门上了。祝用餐愉快。”
他将纸条对折,塞在了外卖袋的提手下面。
几分钟后,他透过猫眼看到,门开了一条小缝,一只手迅速地取走了外卖和那张纸条。门内没有任何声响,但砚深想,这应该是一个平静的开始。
他会把朋友寄来的、自己吃不掉的精致甜点,放在她门口,附上一张“邻居分享,希望合你口味”的字条。
小鱼从未当面回应过这些。但砚深发现,门口的空碗盘会被悄悄洗净擦干放回;有一次,他甚至在自己门口发现了一小盒包装精美的进口饼干,下面压着一张字迹清秀的纸条:“谢谢你的甜点。回礼。——俞小鱼”
线上,“深海鱼”依旧每晚准时出现在他的直播间。一次,他讲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提及“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下播后,他收到一条来自“深海鱼”的私信:“砚深老师,今晚提到的‘无理而妙’,让我想到现代诗歌中的一些通感手法,是否也算一种延续?比如‘黑色的哭泣’这类表达。”
砚深有些惊喜,这位听众的文学触觉异常敏锐。他认真回复:“很好的联想。确实一脉相承,都是超越逻辑直指感受的真实,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你很懂诗。”
屏幕那头,小鱼看着“你很懂诗”四个字,心跳漏了一拍,有种线上身份被认可的窃喜,又夹杂着若对方知道这见解来自现实中如此笨拙的自己会作何感想的惶惑。她只回了句:“是您讲得好,让我有了思路。”
又一次,砚深直播时抱怨了一句选书困难,不知道下一期读什么好。很快,“深海鱼”发来一份长长的私人书单,附言:“这些都是我私心很爱的作品,或许有您感兴趣的题材?”
砚深点开书单,发现其中好几本冷门作品竟与自己书架上的珍藏不谋而合,尤其是那本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一种强烈的知己感油然而生。
他回复:“太感谢了!这份书单品味极佳,尤其是卡尔维诺,我也非常喜欢。期待后续和你交流读后感。”
他看着这份书单,再想到对门邻居门口那些印着出版社名字的快递盒,一个模糊的、几乎不可能的猜想第一次掠过心头:会这么巧吗?
又过了几日,砚深注意到对门已经两天没有外卖垃圾了,连平时极轻微的声响也消失了。他有些不放心,但苦于没有联系方式。他想到一个办法,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门上:“俞小姐,冒昧打扰。注意到您这边两天没有动静,有些担心。我手机号是138****0001,如果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以联系我。邻居砚深。”
几小时后,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有点感冒,没事。谢谢。”
砚深看着短信,微微一笑,认真地将这个号码保存了下来,备注为“2805 俞小姐”。
他下楼买了感冒药、退烧贴和一些清淡的食材,再次来到她门前。他轻轻敲门:“俞小姐,我买了一些药和吃的放在门口了。如果需要去医院,我可以帮忙。”
门内寂静良久,终于传来细微的响动。门开了一条缝,小鱼苍白的脸露出来,声音沙哑:“真的不用......太麻烦你了......”
“不麻烦,”砚深温和地说,保持安全距离,“重感冒一个人很难熬。药盒上有用法用量,粥煮得清淡些比较好。”
小鱼犹豫片刻,终于轻声道:“谢谢......多少钱我转给你......”
“不必客气,邻居之间互相照应是应该的。”砚深微笑,“如果晚上还没好转,请一定告诉我。”他指了指手机,示意她现在可以联系他了。
第二天,砚深再次发信息询问情况。小鱼的回复明显多了几个字:“好多了,谢谢你的药和米。粥很好吃。”
又过了几日,砚深下班时,发现门口放着一个精致的纸袋,里面是一本限量版的文学杂志和一张字条:“谢谢照顾。杂志社寄多了,希望你喜欢。——俞小鱼”
砚深看着字条上清秀的字迹,唇角不自觉地上扬。线上,“深海鱼”给他发来书单;线下,俞小鱼送他杂志。这两个影像在他脑中重叠的频率,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