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第 19 章 ...

  •   展览开幕夜那璀璨喧嚣的高潮,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波澜在随后几天里层层荡开,声势浩大,却最终沉淀为一种更深沉、更内在、唯有她自己能清晰听见的回响。媒体报导像迟来的潮水,陆续涌上岸边。打印出来的文章标题大多醒目而悦耳:“新锐艺术家艾拉·陈的惊艳亮相”、“‘新生与绽放’中的坚韧诗意与视觉暴动”。莎拉·琼斯在《艺术论坛》的专栏里用了相当可观的篇幅剖析《破晓》,称其“以近乎暴烈又极度控制的视觉语言,精准捕捉了后创伤时代个体内在秩序重建时迸发的微光,预示了一位值得持续关注、拥有独特视角的艺术新声。”

      这些铅印出来的、带着油墨香气的赞美之词,艾拉反反复复、近乎贪婪地看了许多遍,指尖无数次抚过那些肯定她的字母。最初那一刻的心脏狂跳、指尖发麻的眩晕式兴奋感过去后,它们逐渐沉淀,变成了一种可供触摸、沉甸甸的实感,稳稳地熨帖着她那曾经被自我怀疑啃噬得千疮百孔的自尊。她近乎仪式般地将这些报道一一扫描、分类存档,甚至在一个深夜,鬼使神差地将莎拉·琼斯的那段评论精心打印出来,对折再对折,小心翼翼地塞进了床头柜抽屉的最深处,挨着一盒未用完的止痛药和几枚褪色的旧纽扣——像藏起一枚终于到手的、证明自己并非臆想或疯癫的铁质勋章。

      经济上的回报也随之而来,直接、冰冷,却无比真实。画廊财务打来了第一笔销售分成,邮件里的数字清晰明了,远超她最乐观的预估。看着银行APP界面上那个陡然增长的余额,她有一种奇特的、近乎剥离自身的不真实感。这笔钱,不再仅仅是用于支付布鲁克林高昂房租、购买画材颜料、计算着勉强糊口的生存资金。它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呼吸稍稍急促的可能性——一种或许可以允许她稍微停下来喘口气,认真思考下一步职业路径,甚至……在凌晨半梦半醒间,敢去憧憬一下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洒满纽约充沛阳光的独立工作室的可能性。这个念头一闪现,就带着灼人的温度。

      她依旧准时去非营利艺术联盟上班。推开那扇熟悉的、总是需要用力才能卡顿滑开的玻璃门,室内依旧弥漫着陈旧咖啡渣和打印机墨粉混合的、略带焦糊的焦虑气息。电脑屏幕上,那个闪烁的绿色Excel光标似乎从未移动过位置,仍在同一个单元格里无情地跳动。但有什么东西,已经从最根本的地方,不可逆转地改变了。

      上司史蒂夫依旧吹毛求疵,捏着她交上去的报告挑剔着无关紧要的格式问题,但他那些尖刻的、曾经能让她胃部紧缩的言辞,如今听起来像是从很远的水底传来,模糊不清,失去了刺痛她的力量。她只是高效地、近乎自动化地处理着那些无穷无尽的表格和采购流程,心态近乎一种悲悯的平静——仿佛一个暂时潜入凡间体验生活的观察者,熟练地完成着必要的伪装。午休时,她不再需要躲到气味不佳的休息区角落,而是坦然地在自己的工位上翻开厚重的速写本,周围同事投来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毫不掩饰的好奇,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敬畏。关于她在苏荷区蓝图画廊成功举办个展的小道消息,显然已经像病毒一样,在这个闭塞的小空间里悄然流传开来。

      “嘿,艾拉,听说你成了大艺术家了?报纸上都登了?”一个平时只在茶水间点头之交的同事午餐时端着外卖沙拉凑过来,半开玩笑半试探地问,眼睛打量着地,“以后是不是就要辞掉这份工作,专心去画那些……嗯……很贵的画了?”

      艾拉从速写本上抬起眼睛,铅笔停在纸面,她笑了笑,语气平和得像在讨论天气:“画画是一直要画的。工作嘛……暂时还需要它。”她的回答滴水不漏,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明确地划清了界限——这份工作不再是定义她的全部,甚至不再是生活的重心。它只是一个过渡,一个选项,一个她暂时还未决定何时放下的安全网。这种内在的松弛和悄然滋生的自信,比任何外在的成功标志都更能说明问题。她不再需要通过激烈的反抗或抱怨来证明自己与这里的格格不入,她的平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最毋庸置疑的宣言。

      莉亚的兴奋劲儿持续得最久,几乎成了艾拉成功的第二号发言人,每天都要刷好几遍艺术媒体的网站和社交媒体的相关话题,比艾拉本人还在意那些或褒或贬的评论。“看看看!又有一个来自上东区的收藏家在采访里提到了你的名字!”“这个Instagram上的艺术博主有超过十万粉丝!她说你的画让她在展厅里就看哭了!我回复感谢她了!”她像只快乐而忙碌的小蜜蜂,嗡嗡地围绕着艾拉的成功打转,热情地收集着每一滴花粉,仿佛这份荣耀也毫无保留地属于她自己。这份毫无杂质、炙热滚烫的友情,是艾拉在这段充满不确定性的动荡旅程中,最坚实、最温暖的锚点。

      “好了好了,Leah,冷静点,深呼吸。”艾拉常常不得不笑着把她按回沙发,抢过她手里发烫的手机,“展览都快结束一周了。热度总会下去的。”

      “结束?Ella Chen!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莉亚眼睛瞪得溜圆,挥舞着手臂,“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机会!更多的展览邀约!采访!说不定还有艺术驻留项目邀请!我的天,Ella,你要起飞了!我真的能感觉到!”

      起飞。这个词让艾拉的心轻轻颤了一下,带着期待与恐惧交织的酥麻。飞向哪里?更高的地方?更远的地方?她还没有清晰的答案。但脚下的土地,确实因为这次成功而变得更加坚实宽阔,足以让她助跑,积蓄力量。

      这天下午,她收到了丹尼尔·李发来的邮件,措辞简洁专业,约她到画廊一趟,“聊聊展览后续的诸多事宜,以及一些值得探讨的未来可能性”。

      她的心跳下意识地漏跳了一拍。“未来的可能性”。莉亚兴奋的预言仿佛瞬间在她耳边响起。她特意提前了一小时下班,回家换下了那身象征办公室束缚的衬衫西裤,穿上了一条柔软的燕麦色羊绒连衣裙,外面却依旧罩着那件略显不羁的旧机车皮夹克——一种混合了柔美与独立、驯服与反叛的微妙搭配,仿佛是她此刻内心复杂状态最真实的外在映射。

      再次踏入蓝图画廊,感觉已然截然不同。开幕式夜晚的喧嚣、闪光灯和香槟气泡早已彻底褪去,展厅恢复了它平日里的洁白、空旷与近乎神圣的宁静,只剩下零星几个真正的观众,如同朝圣者般,在作品前长时间地驻足、沉默地观看。她的作品依旧挂在墙上,在自然日光灯条的照射下,呈现出与夜晚戏剧性射灯下截然不同的细腻质感与层次,它们静静地呼吸着,散发着一种经过沉淀后、更为持久的内在力量。

      丹尼尔在他的办公室等她。午后的阳光透过垂直的百叶窗,在他整洁得一尘不染的桌面上投下清晰而斑驳的光影。他起身,为她倒了一杯温度适宜的柠檬水,动作一如既往的从容不迫,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到位。

      “展览期的销售数据出来了,比我们最初最乐观的预期还要好百分之二十。”他开门见山,将一份简洁明了的报表轻轻推到她面前的桌面上,语气是纯粹的职业化的愉悦,“尤其是《破晓》和那组较小的《废墟笔记》系列,几乎在开幕周内就售罄。媒体反响你也看到了,非常积极且具有深度。”

      艾拉的目光扫过报表上那些代表肯定与价值的数字,指尖触及光洁的纸面,微微发烫。每一次销售记录,都像是对她过去无数个挣扎、失眠、被自我怀疑淹没的日夜,一次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与赎回。

      “这离不开画廊的努力和您的专业运作,谢谢你,丹尼尔。”她抬起眼,真诚地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同样专业。

      “互相成就。”丹尼尔微微颔首,身体向后靠在舒适的真皮椅背上,双手优雅地交叠放在桌上,进入了下一个显然更重要的议题,“今天找你来,主要是想集中谈谈之后的方向。有几个本地的艺术基金会和私人机构看到了你的作品,递来了合作意向,有一个关于城市记忆的群展邀请,还有一个是知名出版社关于艺术品图像授权的初步咨询,我都已经初步筛选过了,认为有探讨价值,资料都在这里,你可以带回去仔细研究,不必急着回复。”

      他将一个低调的灰色磨砂质感文件夹推过来。艾拉接过,感觉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未知的分量与选择。

      “但是,”丹尼尔顿了顿,目光落在她脸上,变得更加专注,甚至带上了一丝引荐人的热忱,“还有一个更具体,也可能更具战略意义的机会。巴黎有一家与我们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优秀画廊,下个季度准备策划一个聚焦全球亚太裔新锐艺术家的主题展,规模和声量都很大。他们的艺术总监看到了关于你展览的媒体报道,尤其对莎拉·琼斯的评论印象深刻,非常感兴趣,特意发来了正式邀请。”

      巴黎。艾拉的心脏猛地一个急跳,像被什么东西柔软而沉重地撞了一下,呼吸骤然收紧。

      “他们希望你能尽快提供更完整的作品集和高清图像,并强烈建议……如果你时间允许的话,最好能亲自去一趟巴黎,进行一次面谈,也实地感受一下那边的艺术生态和收藏氛围。”丹尼尔的声音平稳理性,但眼神里闪烁着一种为她铺路的、引导性的光芒,“这是一个极好的平台,能让你高效地进入欧洲重要藏家和评论界的视野。当然,涉及国际事务,流程会相对复杂,画廊这边可以协助处理大部分行政流程,包括签证和物流。”

      他看着她,仔细地观察着她脸上最细微的反应,然后,以一种自然而然的姿态,抛出了更具体、也更令人无法抗拒的提议:“如果你个人对这个机会有意向,时间上……我个人建议或许可以配合下个月的巴黎时装周期间,那时巴黎的艺术活动也最为密集,效率最高。我可以提前协调好时间,陪你一起过去,亲自为你引荐几位关键人物,也顺便处理一些画廊其他的合作事务。”

      办公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只有阳光尘埃在跳舞的安静。窗外的城市噪音被厚重的玻璃过滤成模糊的背景音。

      艾拉无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玻璃杯,指尖感受到冰凉的湿气。巴黎。面谈。国际平台。欧洲视野。丹尼尔亲自陪同。

      每一个词都代表着巨大的、闪着金光的诱惑,一个她从未敢认真纳入人生规划的更广阔的世界,正在眼前缓缓打开巨幕。这无疑是事业上一次梦寐以求的巨大飞跃,是无数挣扎中的艺术家可能等待一生都无法触碰的机会。丹尼尔的提议周到、专业,充满了全方位的支持意味,无可挑剔。

      然而,在这巨大的、令人眩晕的惊喜浪潮之下,一丝极其细微的、冰冷的疑虑,像潜行在珊瑚礁中的海蛇,悄然探出头,吐着信子。

      \他陪我一起去?\

      这个念头自动跳出,带着某种本能的、预警般的尖锐色彩。这依旧纯粹是专业范畴内画廊对艺术家的扶持吗?还是其中微妙地夹杂了别的、未被言明的期待?他看她时,那种偶尔会超越画廊经理对潜力艺术家欣赏界限的眼神,她并非毫无察觉。那顿晚餐后他保持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在此刻这个充满巨大前景的邀约下,似乎变得有些模糊和曖昧起来。

      她需要这个机会,无比需要,渴望到骨头里。但她想要以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姿态去接受?一个纯粹凭借才华和作品被画廊看重、进行平等合作的独立艺术家?还是……一个可能被赋予了额外期待与解读的、需要依附于他的引导和资源的“被保护者”?

      她迅速垂下眼帘,浓密的睫毛掩盖住瞳孔里瞬间翻涌的波澜,假装仔细地翻看手中那份沉重的文件夹,给自己争取几秒宝贵的思考与镇定时间。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

      “这……太突然了。也……太慷慨了。”她听到自己的声音说,努力注入恰到好处的惊喜和一丝受宠若惊的犹疑,“巴黎……我从没敢想过这么快。我需要点时间……仔细考虑一下,也好好研究一下您给的这些其他的本地机会。”她指了指那个文件夹,试图将巴黎的诱惑稍稍推远一点,为自己圈出一块缓冲地带。

      “当然。”丹尼尔立刻表示理解,语气没有任何逼迫,依旧完美得无懈可击,甚至带着鼓励的宽容,“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决定。你不必立刻回复我。相关的详细资料、对方画廊的简介以及初步的邀请函都在文件夹里,你可以带回去,有任何问题,随时和我沟通。”

      他的分寸感永远把握得如此精准,将选择的主动权和控制感完全交还给她,反而让那份潜在的、无形的压力显得像是她自已过于敏感而产生的臆想。

      又聊了几句关于展览后续收尾工作的具体细节,艾拉便起身告辞。她拿着那个沉甸甸的灰色文件夹,像捧着一个既可能是充满希望的潘多拉魔盒、也可能是诱惑十足的阿拉丁神灯的贵重物件,步履略显匆忙地走出了画廊。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驱散了初春的一丝寒意,她却觉得心里乱糟糟的,像被猫玩过的毛线团。兴奋、憧憬、忐忑、以及那一丝该死的、挥之不去的冰冷疑虑,交织缠绕在一起,让她无法完全沉浸在那份巨大的喜悦里。

      她沿着画廊外的街道漫无目的地走着,没有立刻走向地铁站回家。路过一家她有时会来买咖啡的熟悉小店,她推门进去,在靠窗的一个僻静位置坐下,点了一杯什么也不加的黑咖啡,然后才像是举行某种仪式般,缓缓打开了那个灰色的文件夹。

      里面是打印整齐的邮件往来、精心准备的展览策划草案、巴黎那家画廊的详细资料与图录、以及……一张丹尼尔手写的便条,压在所有文件的最下面。字迹清晰、有力、稳定:“艾拉,巴黎确是一个极佳的平台,但不必感到任何压力。遵循你的直觉和节奏。无论你最终做出何种决定,蓝图画廊都会坚定支持你。期待你的答案。——丹尼尔”

      措辞一如既往的无可挑剔,支持、尊重、鼓励,一切都在正确的范围内。

      她盯着那张便条,目光久久没有移开,仿佛要穿透纸背,解读出所有隐藏在得体言辞之下的、未说出口的密码。

      事业的黄金阶梯已然在眼前铺就,金光闪闪,通往一个令人眩晕的、她曾渴望的高度。但这条看似笔直向上的路旁边,似乎也悄然打开了一扇装饰精美的门,门后是一条看似平稳、舒适、风景优美、却可能通向另一种未知依赖关系的路径。

      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纯粹事业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登顶?还是连同附加在这事业之上的、某种看似“正确”且触手可及的稳定和归属感?

      黑咖啡的苦涩在她舌尖缓缓蔓延开,带来一种清醒的刺痛。她转过头,看向窗外。纽约街头依旧是人潮汹涌,每个人都行色匆匆,面目模糊,奔向各自明确或迷茫的目的地。

      而她,刚刚从一个战场凯旋,却立刻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崭新的、更复杂的十字路口。手中第一次握住了看似光芒万丈的选择权,却也因此第一次无比清晰地看见,那最耀眼的、众人趋之若鹜的路径,未必直接通往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个或许还不够强大、却渴望真正独立的渴望。

      成功的余波尚未平息,新的、更具诱惑的邀约已然带来了甜蜜却沉重的负担,以及随之而来的、更深层次的自我拷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