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我出生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父亲是镇上的邮递员,母亲在小学食堂工作。我们家的窗户正对着镇上唯一的新华书店,那是我童年最向往却又最遥远的地方——因为家里买不起那么多书。
母亲常说:“阿囡,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她只有初中文化,却用省吃俭用的钱为我订了《少年文艺》和《中学生天地》。每当父亲骑着那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送完信回来,总会从绿色邮包里变魔术般掏出一本旧书:“图书馆处理的,五毛钱一斤。”
我的书房是厨房隔壁的储藏室,不到三平米,墙上贴满了报纸防潮。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寒冷如冰窖。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读完了《平凡的世界》,记住了孙少平在煤矿井下读书的身影;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记住了保尔·柯察金在病榻上写作的坚持。
初中时,我每天要走五里山路去学校。路上要经过一片稻田,春夏秋冬,我看着稻子从青苗变成金穗,就像看着自己的知识一点点积累。最难忘的是初三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走,到学校时裤腿都结冰了。那天数学测验,我考了满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们看看她,就知道什么叫天道酬勤。”
高中我考进了县一中,开始住校。宿舍十人间,晚上九点半熄灯。我就在走廊的声控灯下读书,跺一下脚亮30秒,就这样“跺”完了整个高中。同学们笑我“跺脚少女”,我却在那忽明忽暗的灯光里,看见了未来的曙光。
高考前三个月,父亲生病住院,家里经济雪上加霜。我偷偷去找班主任想退学,班主任什么都没说,只是递给我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全班同学凑的学费和一张纸条:“我们一起上大学。”那天我哭了一整夜,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做题。我知道,我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破天荒地买了二两猪肉包饺子。父亲还在吃药,却坚持要喝一杯酒:“咱家出大学生了!”那晚,我看着父母花白的头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大学四年,我同时打三份工:家教、餐厅服务员、图书馆管理员。我见过凌晨四点的校园,也听过午夜十二点的钟声。但无论多忙,我始终保持专业第一的成绩。大四那年,我获得保研资格,却选择了就业——我想早点工作,为父母分忧。
刚工作时租不起房,我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租了个隔间,每天通勤三小时。同事们在讨论最新款的手机时,我在用二手市场淘来的旧手机;大家周末聚餐时,我在家里自己做饭省钱的。但我从不觉得苦,因为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工作第三年,我牵头的一个项目意外成功,获得了巨额奖金。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县城给父母买了套带电梯的房子——母亲有关节炎,爬不动老房子的楼梯了。交房那天,母亲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走来走去,摸着光滑的墙壁哭了:“这辈子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如今,我在城市有了自己的家,书房整整一面墙都是书柜,装满了这些年买的书。每次站在书柜前,我都会想起小时候那个趴在书店橱窗外的小女孩。我资助了十个贫困山区的女孩上学,每年都会收到她们的信。有个女孩写道:“姐姐,我也要像你一样,用读书改变命运。”
回望来路,我最感谢的不是现在的成就,而是那些年没有放弃的自己。记得大学时读《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一句让我泪流满面——那不就是我走过的路吗?
也许我们无法选择起点,但可以决定终点。贫穷不是耻辱,而是动力;困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就像苔花虽然小如米粒,也要像牡丹那样灿烂绽放。
最近我开始学钢琴,实现儿时的梦想。钢琴老师问我为什么这个年纪还要学琴,我说:“我在弥补那个曾经站在橱窗外的小女孩。”音符跳跃间,我仿佛看见无数的乡村女孩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改变命运的不是钱,而是知识;不是运气,而是坚持。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当我终于能够翩翩起舞时,最想告诉所有人的是:如果你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窗明几净的书房里,阳光正好。我翻开一本新书,墨香扑鼻。那个曾经在储藏室里读书的小女孩从未远去,她就在每一个字句间,对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