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 二十六、备忘录1231:十年后的实验室 ...
-
十年后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走进来,手里拿着最新的时子探测数据——是林砚和沈知行带的第一届学生,现在已经能独立主持课题了。“林老师、沈老师,今年全球时空监测网络的故障率降到0.1%了,比去年又低了0.05%。”学生的声音里满是自豪,把数据报告放在桌上。
林砚接过报告,手指划过熟悉的表格格式——是他当年教学生们设计的,现在已经成了全球时子研究的标准格式。他没说话,只是把报告递给沈知行,眼里带着欣慰。沈知行翻看着报告,指尖在“守忆”模块改进数据处停住:“你们把模块的能耗降低了15%,做得很好。”
学生们笑着道谢,又聊了会儿明年的研究计划,才起身离开。实验室里恢复安静后,沈知行把林砚手边的茶杯续满热水——十年了,他还是记得对方喜欢喝温热水,不喜欢太烫。“今年带的几个博士生,也能独立做高维信号解读了。”沈知行坐在林砚旁边,看着窗外的雪景,“我们当年的想法,终于慢慢实现了。”
林砚点头,目光落在实验室墙上的照片上——从十年前第一次捕捉到时子的黑白照,到每年研讨会的合影,再到全球时空监测网络启动的现场照,满满一墙,都是他们和学生们共同的回忆。“我们写的教材,已经成了高校量子物理专业的必修课。”林砚轻声说,手里摩挲着一本泛黄的实验日志,是十年前他和沈知行一起用的那本,“里面的每一页记录,现在都成了学生们的参考范例。”
沈知行接过日志,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十年前两人一起写的总结:“愿以微躯筑基石,让时子之光照亮时空探索之路。”他笑了笑,手指在上面轻轻抚摸:“我们做到了,不仅筑了基石,还培养了很多能继续铺路的人。”
中午,他们一起去了学校门口那家老店,还是点了两杯豆浆,林砚的少糖,沈知行的多放黄豆。老板看到他们,笑着打招呼:“还是老样子?你们这十年,就没换过口味。”林砚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把沈知行碗里的葱花挑了出去——知道对方不爱吃葱花,十年了一直没忘。
下午回到实验室,李院士发来视频通话,说他们合作的“平行时空观测站”明年就能建成,邀请他们去参加启动仪式。“李院士都快八十了,还这么有干劲。”挂了电话,沈知行感慨道,顺手帮林砚把实验室的窗户关了些——冬天风大,对方的膝盖不太好。
林砚没提膝盖的事,只是把观测站的资料找出来:“我们可以带几个年轻学生去,让他们多跟李院士学习。”他说着,把资料里的重点内容标出来,用的还是十年前的颜色标记——沈知行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关键。
傍晚的时候,实验室里来了很多人,都是他们带过的学生,还有合作过的科学家。大家围在一起,聊这些年的研究成果,聊未来的计划,气氛热闹又温馨。有人提起十年前那次五级波动实验,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惊险;有人说起第一次来实验室时的紧张,说林老师和沈老师当时怎么耐心指导他们。
沈知行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觉得很满足。他悄悄拉过林砚的手,两人的手都带着点岁月的温度,却比十年前更坚定。“我们当年没选错路。”沈知行轻声说,眼里满是温柔。
林砚点头,目光扫过实验室中央的探测仪——十年了,探测仪换了三代,“守忆”模块也更新了五次,却始终稳定运行着,淡蓝色的时子轨迹在反应舱里轻轻跳动,像十年前那样明亮。“我们不仅活下来了,还做了这么多事。”林砚的声音很轻,却满是感慨。
人群散去后,实验室里又恢复了安静。沈知行把两人的实验日志整理好,放进新的档案柜里,最上面还是放着那本十年前的旧日志。林砚则把明年的研究计划写在白板上,上面列着“平行时空观测站数据解读”“新一代‘守忆’模块研发”“年轻学者培养计划”——每一项都和彼此、和科学理想紧紧绑在一起。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实验室的灯却亮得温暖。两人并肩站在白板前,看着上面的计划,看着探测仪里跳动的时子,没说太多话,却都清楚彼此的心意:未来的路还长,他们会继续一起走下去,继续为了时子研究、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努力,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信念,传给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沈知行从口袋里拿出两个小小的银质徽章,上面刻着时子的图案,还有“LY&SZ”的缩写。他把其中一个递给林砚:“十年了,我们一起庆祝。”
林砚接过徽章,戴在白大褂上,和沈知行的徽章并排在一起,像他们这十年的岁月,永远并肩,永远坚定。他们没说“永远在一起”,却用十年的时光证明了什么是情比金坚;没说“我们很伟大”,却用十年的坚守,在人类探索时空的道路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闪闪发光的足迹。
窗外的雪还在下,实验室里的灯还亮着,时子还在轻轻跳动。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科学的火种,也会在他们的守护下,永远燃烧,照亮更远的未来。
-全文完-
完结撒花啦 !希望可以有读者喜欢(。?ω?。)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