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十七、备忘录0804:研讨会的清晨 ...
-
研讨会当天,天还没亮,林砚就醒了。
他睁开眼,看着身边还在熟睡的沈知行,睫毛在晨光里投下淡淡的阴影,呼吸均匀而平稳。林砚轻轻起身,尽量不发出声音——他想提前去报告厅,再检查一遍设备和资料,确保万无一失。
洗漱完毕,换上干净的白大褂,林砚拿着资料袋,悄悄走出宿舍。清晨的校园很安静,只有清洁工在打扫卫生,偶尔有几声鸟鸣从树林里传来。空气里带着露水的清新,吸一口,让人觉得格外清醒。
走到学术交流中心时,天刚蒙蒙亮。报告厅的门已经开了,科研处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投影仪投射在幕布上,显示着研讨会的主题——“时子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背景是他们设计的时子轨迹图,淡蓝色的弧线在黑色幕布上格外显眼。
“林老师,您来得真早!”工作人员看到他,笑着打招呼,“设备我们都调试得差不多了,您再检查一下?”
林砚点了点头,走到控制台前,逐一检查投影仪、音响、麦克风的效果。麦克风里传来他的声音,清晰而稳定;投影仪的画面很亮,没有丝毫模糊;音响的音质也很好,能清晰地听到每个角落的声音。“没问题,”林砚满意地说,“辛苦你们了。”
接下来,林砚开始摆放资料袋。两百个资料袋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报告厅门口的桌子上,每个袋子里都装着论文、设计图手册、纪念卡片和调查问卷。他还特意在每个座位上放了一瓶矿泉水,确保来参加的人都能喝到。
“阿砚,我来了!”没过多久,沈知行也赶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电脑,里面存着研讨会的PPT和实验视频,“我把我们做的时子探测实验视频再剪辑了一下,加了一些文字说明,这样大家更容易理解。”
林砚接过电脑,点开视频——视频里,时子在探测仪里轻轻跳动,“守忆”模块启动后,时子的轨迹变得平稳,时空波动模拟实验的画面也清晰地展示了模块的作用。“剪得很好,”林砚笑着说,“这样大家就能更直观地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了。”
两人一起把视频导入报告厅的电脑,又核对了一遍研讨会的流程:八点半签到,九点开场,李院士致辞,然后是他们的论文分享,接着是年轻学者的小组报告,最后是自由讨论环节,十一点半结束。每个环节的时间都安排得很合理,不会太赶,也不会太拖沓。
八点左右,嘉宾们开始陆续到场。第一个来的是李院士,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精神矍铄,看到林砚和沈知行,笑着走过来:“两位年轻人才,果然年轻有为!”他接过林砚递过来的资料袋,翻了翻里面的论文,点了点头,“论文写得很扎实,数据也很详实,值得学习。”
随后,其他嘉宾也陆续到来,有白发苍苍的前辈学者,有朝气蓬勃的年轻研究者,还有带着笔记本的学生。大家一边签到,一边互相交流,报告厅里渐渐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对科学的热情和期待。
“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林砚看着坐满了人的报告厅,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汗了,“要是等会儿讲不好怎么办?”
沈知行看出了他的紧张,伸手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过来,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别怕,我们准备得很充分,而且我们讲的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肯定没问题。”他顿了顿,笑着说,“就算有问题,还有我呢,我们一起面对。”
林砚看着他的眼睛,心里的紧张渐渐消失了。他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他们的分享。
九点整,研讨会准时开始。主持人走上台,介绍了到场的嘉宾,然后邀请李院士致辞。李院士走上台,拿起麦克风,声音洪亮而有力:“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讨论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时子研究。林砚和沈知行两位年轻科学家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时子研究的潜力和希望……”他的致辞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的鼓励和对时子研究的期待,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轮到林砚和沈知行分享论文。沈知行负责讲解理论部分,从双频共振模型的推导,到“守忆”模块的设计原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概念,他都讲解得清晰易懂,偶尔还会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台下的听众更容易理解。林砚则负责讲解实验部分,他播放了时子探测和时空波动模拟的实验视频,展示了详细的实验数据,还回答了台下嘉宾提出的问题,从容而自信。
台下的嘉宾们听得很认真,偶尔会低头记录,或者和身边的人小声交流。当沈知行讲到“守忆”模块如何降低记忆反噬风险时,台下传来了阵阵赞叹声;当林砚展示五级波动实验的成功画面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没想到‘守忆’模块能做到这么好,”一位年轻的研究者举手提问,“请问两位老师,未来有没有打算把模块的技术推广到其他量子粒子的研究中?”
林砚笑着回答:“我们已经有这个打算了。其实,‘守忆’模块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稳定粒子的振动频率来降低风险,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时子,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量子粒子。我们计划后续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进行更多的实验和探索。”
他的回答赢得了台下的认可,又有几位嘉宾提出了问题,林砚和沈知行都一一耐心解答,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不知不觉,他们的分享已经结束了。当他们走下台时,全场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院士更是站起来,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讲得好!既专业又易懂,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林砚和沈知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和喜悦。他们知道,他们的分享成功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