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十六、备忘录0801:论文见刊与学界回响 ...
-
八月的第一天,《国际量子物理期刊》官网更新了最新一期目录,《高维弦振动与时间粒子关联性研究》的标题赫然出现在“重点论文”栏目里,配着一张时子轨迹的彩色示意图——淡蓝色的粒子在黑色背景里划出平缓的弧线,像夜空中流动的星河。
林砚是早上刷期刊官网时看到的,手指点进论文页面的瞬间,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页面加载完成,他的名字和沈知行的名字并排印在标题下,正文里的公式、图表、实验数据清晰得如同昨日刚整理完的模样,连“守忆”模块设计图的细节都丝毫未差。他没忍住,把页面截图发了朋友圈,配文只有一句话:“我们做到了。”
不到十分钟,评论区就炸了——有实验室的同事发来祝贺,有曾经的导师点赞,还有几个素未谋面的同行私信他,说“终于等到这篇论文,期待很久了”。最让他惊喜的是,陈野的邮箱又发来一封邮件,标题是“恭喜论文发表!”,内容里附了一张2050年“时子研究档案库”的照片,他们的论文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摆着一本手写的批注本,扉页上写着“奠基之作”。
“阿砚!你看!”沈知行拿着刚取来的纸质期刊冲进实验室,期刊封面还带着油墨的香气,他翻到他们的论文那一页,指尖在标题上轻轻摩挲,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光,“纸质版也到了,你看这排版,比电子版还好看。”
林砚凑过去,看着纸质期刊上的文字,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从第一次在实验室捕捉到时子的微弱信号,到无数个夜晚对着公式演算到天亮,再到今天论文正式见刊,他们走了整整两年。这两年里,有实验失败的沮丧,有面对时空波动的恐惧,有担心记忆反噬的焦虑,可更多的是彼此陪伴的温暖,是突破难关的喜悦,是对科学理想的坚守。
“李院士刚才给我发消息了,”沈知行突然说,声音里带着兴奋,“他说我们的论文‘填补了时子稳定技术的空白’,还说要在研讨会上重点推荐我们的研究。”他把手机递给林砚,屏幕上是李院士的消息:“后生可畏!‘守忆’模块的设计极具创新性,期待在研讨会上与你们深入交流。”
林砚看着消息,心里满是感动。他想起刚接触时子研究时,很多前辈都觉得这个领域太前沿,风险太高,劝他们换个方向。可他们没有放弃,沈知行说“科学就是要敢闯没人走的路”,他说“只要我们一起,就没有做不到的事”。现在,他们的坚持终于得到了认可,这种感觉,比任何奖励都更让人心安。
下午,科研处的张老师也打来电话,说学校官网和公众号都转发了他们论文发表的消息,很多学生在后台留言,说想来听研讨会,想了解时子研究。“你们这篇论文啊,不仅是学校的骄傲,更是国内量子物理领域的突破!”张老师的声音里满是自豪,“校长刚才还说,要给你们申请‘校级杰出科研成果奖’,后续的研究经费也会优先支持。”
挂了电话,林砚和沈知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他们做研究,从来不是为了奖项和经费,可这些认可,却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更有意义——因为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人关注时子研究,会有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探索时空的奥秘。
傍晚的时候,两人一起去了实验室楼下的小花园。玉兰花已经谢了,枝叶长得郁郁葱葱,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的缝隙照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沈知行牵着林砚的手,慢慢走在石板路上,像无数个实验结束后的傍晚一样。
“你说,未来的时子研究,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林砚突然问,声音里带着憧憬。
沈知行想了想,笑着说:“说不定以后,人们能利用时子进行安全的时空观测,能解开宇宙起源的秘密,能避免很多因为时空波动引发的灾难。”他顿了顿,转头看向林砚,眼里满是温柔,“而我们,就是这条路上的第一块铺路石。”
林砚看着他的眼睛,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他们的研究还没有结束,未来还有很多难题等着他们——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记忆反噬的概率,如何让时子探测仪更小型化、更普及,如何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探索时子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可只要和沈知行一起,他就什么都不怕。
“研讨会还有三天就要开始了,”林砚轻声说,“我们要好好准备,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
沈知行点了点头,握紧了他的手:“嗯,我们一起准备。不管未来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一起走下去。”
夕阳慢慢落下,夜色开始笼罩大地,花园里的路灯慢慢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落在两人身上。林砚和沈知行手牵着手,慢慢走回实验室,他们的脚步很轻,却很坚定——因为他们知道,前方不仅有彼此,还有更伟大的科学理想,还有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