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四十六章 ...

  •   第四十八章冬藏蓄势:修渠固防备冬雪,授技传艺育新人

      柳河湾的晨雾刚凝在盐仓的陶瓮上,胡多金已站在柳溪村的水渠边。鲁工带着工匠们正给渠岸加固,新夯的黄土混着麦秆,按胡多金说的“分层夯实”法铺得整整齐齐——再过一月就要下冬雪,雪水融化后容易冲垮渠岸,得趁着晴天把渠修好,明年春耕才能用上水。

      “主公,按这法子夯,渠岸比去年结实三成!”鲁工抹了把汗,手里的木夯还沾着黄土,“就是麦秆不够用,村里的麦秆都用来喂牲口了。”

      胡多金看向渠边堆着的盐井竹笼废料:“把这些旧竹笼拆了,竹条劈成细段混在黄土里,比麦秆更耐泡。”这是她当年看超市装修铺地砖的启发,水泥里掺钢筋更结实,如今黄土里混竹条,道理没差。

      鲁工眼睛亮了:“这法子好!我这就让工匠拆竹笼!”他转身时,瞥见村里的孩子们举着识字卡跑过来,卡上写着“渠”“夯”两个字,是苏晴今早刚教的,便笑着喊:“慢点跑!别摔着,学完字来帮着递竹条!”

      孩子们脆生生应着,围在渠边,一边认卡上的字,一边给工匠递竹条。最小的娃才六岁,攥着竹条递过去时,还奶声奶气地说:“鲁师傅,这是‘竹’字,苏姐姐教的!”

      胡多金蹲下来,摸了摸娃的头:“认得好!等渠修好了,明年就能浇地种麦,到时候给你家多分些新麦。”娃眼睛亮了,攥着识字卡跑得更欢,连喊着“要学更多字,帮着修渠”。

      盐井旁,孙六正带着新收的两个徒弟调试连弩。徒弟是之前被迫为寇的铁匠,叫刘铁,手上有真功夫,就是没学过弩箭的门道。“按主公教的‘三点一线’,眼睛盯准箭靶,手别抖。”孙六握着刘铁的手,调整弩弦的角度,“你看,弩臂内侧的铜条是受力点,扣扳机时得顺着劲,不然容易伤手。”

      刘铁按着力道扣下扳机,箭尖精准射中三十步外的木靶,眼里满是惊喜:“孙师傅,这法子真管用!比打铁简单多了!”

      “简单?”孙六笑了,“等你学会修弩臂、调弩弦,才算真学会。主公说了,‘手艺得学全,才能独当一面’。”他转身从工具包拿出张图纸,上面画着连弩的拆解图,标着“弩臂”“扳机”“铜条”等字,“这是主公画的,你先认会上面的字,再学拆解,记着每个零件的用处。”

      刘铁接过图纸,指尖摸着上面的字,格外认真——他原以为被俘后只能干粗活,没想能学手艺,还能认图纸,心里早就把清溪谷当成了家。

      未时,林霜带着医工们在谷场办“冬病预防”义诊。药摊上摆着晒干的甘草、薄荷,还有新熬的驱寒汤药,每个药包上都贴着识字卡,写着“驱寒”“止咳”。她正给张婶量体温,指尖刚触到额头,就听见村里的老人们围过来问:“林医令,冬天总咳嗽,喝什么药管用?”

      林霜拿起包甘草,指着卡上的字:“这是‘甘草’,煮水喝能止咳,认住这两个字,以后来拿药就不会错了。”她顿了顿,又道:“冬天冷,大家别喝冷水,睡前用热水泡脚,能防感冒——苏晴教的‘泡’字,都认得了吧?”

      老人们纷纷点头,张婶还从兜里掏出张皱巴巴的字卡:“认得认得!我还教我家老头子写了,昨晚他就用热水泡脚,说睡得香!”

      胡多金走过来时,正看见林霜给医工们讲“冻伤处理”:“手脚冻肿了,别用热水烫,先用温水泡,再涂薄荷膏——记着‘温’和‘烫’的区别,字卡上画了小太阳,太阳小的是温,太阳大的是烫。”

      医工们拿着字卡点头,小李还在卡上画了个小圈:“林医令,这样记更清楚!以后教村民,也画这个!”

      林霜笑着点头,转头对胡多金道:“主公,按您说的,把预防冬病的法子编成了‘三字诀’,写在村口的木板上,村民们路过就能看,还能跟着学字。”

      胡多金走到村口,果然见木板上写着“冬天冷,喝热汤;泡双脚,防冻伤;甘草水,止咳痒”,旁边还配着简单的图画,是苏晴带着孩子们画的,生动又好记。几个老人正围着木板,互相考对方认上面的字,笑声裹着寒风飘过来,暖得很。

      陈寒带着守边的村民回来时,正赶上义诊。骑兵们的甲胄上沾着霜,却个个精神头十足。“主公,按您说的‘轮班守边’,今天换张婶家的男人和老李守,我们带了些北境的枯树枝,能当柴烧。”陈寒递过树枝,又道:“黑石崖那边没动静,就是雪下得早,狭路的积雪得清理,不然明年开春容易滑。”

      胡多金点头:“你带骑兵去清理狭路的积雪,顺便在路边插些木牌,写着‘小心滑’,画个摔倒的小人,提醒守边的人。”她顿了顿,“守边的村民冷了,就去医疗点喝驱寒汤药,别冻着。”

      陈寒应着,刚要走,刘铁扛着新修的连弩跑过来:“陈将军,这是给守边的连弩,孙师傅说加了铜条,更耐冻!”陈寒接过弩,掂了掂,笑着说:“好手艺!等守完边,我来学修弩,到时候你可得教我。”刘铁乐呵呵应着,跑回盐井接着学手艺去了。

      暮色降临时,渠岸终于加固好了。鲁工带着工匠们在渠边插了些木牌,写着“禁倒垃圾”“小心落水”,是苏晴特意写的,字大清晰,村民们路过都能看见。“主公,按这渠的结实程度,明年春耕肯定够用!”鲁工拍着渠岸,黄土都没掉渣。

      胡多金走在渠边,看着新夯的渠岸,系统面板跳闪【民生基建进度60%,人才培育进度45%,民心凝聚力98%】。她没多停留,转身往谷场走——苏晴正带着村民们分新磨的糙米,每户都能领十斤,还能按工分多领,李梅在旁边记着账,算盘打得噼啪响。

      “主公,这是今天的分粮账。”苏晴递过账册,上面写着“张婶家:15斤(修渠工分+5斤)”“刘铁:10斤(学手艺工分+0,下月起算)”,“按您说的‘工分透明’,每笔都写在木板上,没人有意见。”

      胡多金翻了翻账册,指着“刘铁”那行:“下月给他算全工分,学手艺期间也算,鼓励他好好学。”苏晴点头应着,转身去给刘铁送糙米,还特意带了张“冬学计划”的字卡:“这是明年冬天的识字班计划,你先认会上面的字,开春就能学更多手艺。”

      刘铁接过字卡和糙米,眼里满是感激:“谢谢苏姑娘!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主公的好意!”

      谷场的灯火渐次亮起,村民们捧着糙米往家走,孩子们举着识字卡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认卡上的字。张婶家的娃跑在最前面,还大声念着“渠”“夯”“米”,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

      胡多金站在谷场的老槐树下,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踏实。林霜带着医工们收拾义诊的药摊,孙六和刘铁还在盐井调试连弩,陈寒带着骑兵清理完积雪回来,正给守边的村民递驱寒汤药——每个人都在忙,却忙得有奔头。

      夜风卷着雪粒子吹过来,有点冷,却吹不散谷场的暖意。胡多金抬头,看见老槐树上挂着的麦束还在,在灯火下泛着暖黄的光。她知道,冬天来了没关系,只要渠修好了,手艺传下去了,字认会了,等开春,清溪谷的地会更肥,盐井会更旺,日子会更踏实——这不是靠什么运气,是鲁工手里的木夯、孙六教徒弟的耐心、林霜熬汤药的细心,是每个把这里当家的人,用实劲攒起来的底气。

      远处,苏晴还在账房核账,灯光透过窗户,映得纸页上的“冬藏”“春种”四个字格外清晰。胡多金转身往议事厅走,脚步稳得很——冬藏是为了春种,如今把根基扎稳了,明年的清溪谷,定会比今年更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