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最后的答疑 ...
-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跌入了令人心悸的“五十”大关。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提醒,更像是一个不断逼近的、冰冷的最终期限,悬在每个人的头顶,投下越来越浓重的阴影。空气里的焦灼感逐渐被一种近乎认命的平静所取代,一种将所有杂念清空、只专注于眼前最后一段跑道的孤注一掷。
疯狂的题海战术似乎稍稍缓和,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细的查漏补缺和回归基础。老师们不再热衷于讲解刁钻的难题,更多的是强调基础题型的稳拿分,反复叮嘱答题规范、书写工整、减少非必要失分。试卷依旧在做,但频率略降,讲解的时间则大大延长。
一种“大局已定”的微妙氛围开始弥漫。该掌握的知识点,大体已成定局;该形成的解题思路,也很难再有颠覆性的改变。最后这个阶段,更像是对已有知识的反复打磨、巩固,以及对心态的最后调整。
在这个阶段,南星和江宸之间那种“沉默的联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极致的疲惫感依旧存在,但那种完全无言的状态开始松动。一种新的、更为具体的互助模式自然生成——最后的、针对性的答疑。
问题变得更加聚焦,不再是大范围的“这个章节我不懂”,而是精准到某个具体的、反复出错的知识盲点或思维误区。
某个晚自习,教室里安静得只剩下笔尖摩擦和偶尔压抑的咳嗽声。南星对着一道关于近代史材料分析的参考答案,眉头紧锁,似乎无法理解某个结论的推导过程。她犹豫了一下,用笔帽极其轻微地敲了敲桌面。
几乎是同时,斜后方的江宸抬起头。隔着几排座位,两人目光短暂接触。南星拿起试卷,用手指极小幅度地指了指那道题,脸上带着困惑。
江宸微微点头,示意明白。过了一会儿,他拿起自己的水杯,状似无意地经过她的座位,去教室后面的饮水机接水。返回时,一张折叠的小纸条从他指尖滑落,精准地掉在南星的摊开的练习册上。
南星迅速收起纸条。上面没有完整的解答,只有几个关键词和一個指向课本某页某个段落的箭头。她立刻翻到那一页,仔细阅读那段原本被她忽略的注释,茅塞顿开。
另一次,是江宸被一道语文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分析”题困住。他反复读了几遍参考答案,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他沉默了片刻,将那张试卷轻轻推到桌角,用红笔在那道题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
南星从他身边走过,准备去交作业时,目光扫过那个醒目的红问号。她脚步未停,但回来时,一张便签纸贴在了他的卷子上。上面没有写答案,而是列了另外两首风格相近的、课本外的古诗名句,旁边用极小的字标注:“对比体会,其法自现。”
江宸循着提示去找去读,细细品味比较,果然很快抓住了那种只可意会的分析要领。
这种答疑高效、精准、直击要害,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或情绪表达,像最高效的信息传递。他们都太了解对方的思维优势和短板所在,往往只需一个提示、一个方向,就能让对方立刻抓住关键。
他们也不再局限于纸条。有时在走廊相遇,会极其快速地低声交换一两个问题。
“那个电磁感应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判断,左手定则还是右手定则?” “动生电动势,右手。感生电场,左手。” “懂了。”
“古汉语里‘虽然’的古今异义?” “古:即使这样。今:表转折。” “谢了。”
语速快得像对暗号,内容干得像压缩饼干,但在这种分秒必争的时刻,却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来得宝贵。
这是一种建立在长期默契和深厚了解基础上的、高度信任的互助。他们相信对方能精准指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也相信对方能给出最有效的提示而非直接答案。这是一种对彼此思维能力的尊重和信任。
偶尔,在某个难题被彻底攻克后,两人会极短暂地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淡淡的欣赏,随即又迅速埋下头,投入下一个问题。那瞬间的眼神交汇,成了这枯燥压抑的最后阶段里,一点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亮色。
他们都知道,能够这样互相“查漏补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知识体系的最终版图正在快速固化,就像水泥逐渐凝固。他们能做的,就是抓紧最后的时间,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帮助对方,也帮助自己,将那版图上最后几处细微的裂缝尽力弥合,让它变得更加坚实一点,以迎接那场即将到来的、决定性的风雨。
最后的答疑,安静而高效,如同战前最后的武器擦拭与调试,沉默中透着一种全神贯注的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