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旧信新语 ...

  •   桂友节过后的青溪镇,桂香仍在巷弄间流转,茶馆后院的老桂树下,那本厚厚的留言册被小心收进了旧木箱,与一叠叠读者来信摞在一起。苏砚翻看着新添的留言,指尖忽然停在一行娟秀的字迹上:“若能寻到二十年前寄往青溪镇的信,便去见她。”落款处没有名字,只画了一枚小小的桂花印章。

      “这封信,会不会和之前那位查信件存根的先生有关?”苏砚把留言册递到林珩面前,想起节日前邮局工作人员的话。林珩接过册子,目光落在桂花印章上,忽然想起整理旧照片时见过的一张老信封——信封边角泛黄,落款处同样盖着这样一枚印章。

      两人当即去了邮局,说明来意后,老局长从档案室的铁柜里翻出一叠旧信存根。“二十年前的信件啊,那得找最底下的箱子了。”老局长搬来三个木箱子,尘埃在阳光下浮动,苏砚和林珩蹲在地上,一页页翻看泛黄的纸页,直到林珩的指尖顿住:“找到了!收件人是‘青溪镇茶馆阿婆’,寄件人署名‘晚’。”

      “阿婆?”苏砚忽然想起茶馆前老板的母亲,那位去年冬天搬去城里养老的老奶奶。她立刻拨通了老奶奶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笑声:“‘晚’啊!那是我年轻时的笔友,当年她在外地读书,我们总通信说桂花的事呢!”

      挂了电话,苏砚和林珩立刻带着存根去了城里。见到老奶奶时,她正坐在阳台剥桂花,竹篮里的桂花堆得像小山。“这存根我认得!”老奶奶接过纸页,眼眶忽然红了,“当年我搬去儿子家,旧信都没带,还以为再也联系不上她了。”

      在老奶奶的回忆里,“晚”名叫苏晚,是二十年前和她通信三年的笔友。两人曾约定,等苏晚毕业就来青溪镇看桂花,可后来苏晚的信突然断了,只留下最后一封说“要去国外治病”的短信。“我总想着她会不会回来,每年桂花开都盼着,没想到……”老奶奶抹了抹眼角,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封苏晚当年寄来的信,信纸上还留着淡淡的桂香。

      苏砚看着信里熟悉的桂花印章,忽然想起自己的母亲也叫苏晚。她颤抖着拿出手机,翻出母亲年轻时的照片递给老奶奶,老奶奶看着照片,忽然捂住嘴:“就是她!这眉眼,和信里夹的照片一模一样!”

      原来,苏晚正是苏砚的母亲。当年她出国治病后,一直想回青溪镇,却因身体原因耽搁,去年去世前还叮嘱苏砚:“要是去青溪镇,帮我找找一位种桂花的阿婆。”苏砚攥着母亲的信,眼泪落在纸页上,“我妈……去年冬天走了,她到最后都想着来见您。”

      老奶奶沉默了许久,轻轻摸了摸信上的字迹:“没关系,能知道她的消息,能看到这些信,就够了。”那天下午,老奶奶把苏晚的信交给苏砚,还装了满满一罐自己腌的桂花蜜:“替你妈尝尝,还是当年的味道。”

      回到青溪镇时,夕阳正落在茶馆的窗棂上。苏砚把母亲的信和老奶奶的桂花蜜放进旧木箱,林珩坐在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你看,就算隔着时光,友情也能找到回家的路。”苏砚点头,看着木箱里的信件和留言册,忽然觉得,这些故事从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就像母亲的遗憾,终于在桂香里有了温柔的回响。

      几天后,茶馆门口贴了一张新公告:“若您有未寄出的旧信、未说出口的惦念,可将故事留在茶馆,我们帮您寻找远方的人。”公告栏下,有人驻足细读,有人拿出纸笔,阳光落在“桂友新程”的字迹上,与枝头残留的桂花相映,暖得像一场不会落幕的约定。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