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创作日记】和光同尘 ...

  •   这几日一直没有怎么写,一是在梳理思路,读资料;二是自己也有些惫懒。

      昨晚看鲁迅的《野草》、《新青年文选》还有新发现的《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最近的阅读,颇给人启发,我看到了彼时知识分子在救国道路上的急切,在现实难以撼动的绝望冷意,也看到了一代代人思想的流变。

      起初,写《入戏》只是想借着那时的背景表达我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感受。而时代是借来的壳子。

      起初,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仅限于军阀混战,政治混乱,救国存亡这些片面的话,以及历史上读到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皖直战争、护国运动、五四运动这些轰轰烈烈的,载入史册的大事件。

      我对那个时代的感知和历史的只言片语一样悬浮。为了表达主角的爱国之情,我去查了点资料,就直接用了《说国民》或者化用了《敬告青年》,思想的引入和我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一样生硬。

      好在引用之时,江清月和梁尘飞也都是满腔热血的愣头青,那种简单热血的样子,似乎有这样的理解也还算符合。

      但随着写作的深入,有幸读到了更多的资料:浩浩老师的《民国元年》,《近代灾荒史论》,1920年20世纪以来最大的北方旱灾。笔下开始有了流离失所的灾民,有了以下跪作为本能的秀儿,有了那个在时代夹缝中怅然无措的蔺叔。

      我好像如江清月那般,从风花雪月的云端跌落,看到了普通的一张张脸,开始更加理解,甚至共情那个时代了。

      从前写文明戏的衰落,家庭剧的崛起,我有着和江清月一样的愤慨,和当时的精英一样的对“国民劣根性”的失望。

      而如今,我与江清月同样在回看,对自己当年写的戏剧,当年书生意气般的呼救感到好笑。人民流离失所,度日维艰,连饭都吃不上了,何谈什么关心国事,武装思想,救国存亡。

      再看那个时代的思想流变。所谓的变法、家国、民族这些概念,仅在精英群体中慷慨激扬。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也反思,仅是靠一二人之力,而国民依旧沉睡,是不会成功的:

      “凡一国之进步也,其主动者在多数之国民,而驱使一二代表人为助力者,则其事罔不成。”

      那时改造国民性成为文人志士们的共识,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这样的想法固然是正确的。现在的我们,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爱国之情甚深。可那时的中国,民生之多艰,之疾苦,简直都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不提民生,光提这些好高骛远的思想教育又有什么用?

      或许我读的资料还不够多,理解还有很大的偏差,但却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割裂。精英主义在奋力的思考与救国,老百姓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老百姓像看戏一样看精英们,精英们指责老百姓的麻木不仁。

      一端衣食无忧,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一端为了一箪食一豆羹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他们都有一样的目标,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却如同活在两个世界,找不到汇合的路。

      至此,突然对“和光同尘”有了更多的理解。

      人活着,在追求理想上若不顾及现实,便会在现实里显得像个废物,一点点柴米油盐都能将人压垮,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若是全为现实折腰,麻木的人倒也罢,高敏的人便会痛苦万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人活尘世间,总是得和光同尘的。

      而家国亦然。不仅要高举理想主义的明灯,更立足现状,要看到尘世间那些渺小的,千千万万的尘埃。

      人间和光亦同尘。

      2024年12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