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二十章 ...


  •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变成了更具压迫感的“30”。初夏的蝉鸣尚未达到鼎沸,但空气已然变得粘稠闷热,仿佛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耗费额外的力气。教室里的电扇徒劳地转动着,搅动着混合着汗味、风油精和纸张气息的燥热空气。就在这最后冲刺的节骨眼上,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初三统考,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所有毕业班。

      这场考试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不仅是中考前最后一次大规模、高仿真的演练,更是检验前期复习成果、定位自身在全市位置、发现最后阶段调整方向的“试金石”。学校的重视程度空前,考前动员、考场布置、监考流程,一切都严格按照中考标准执行。

      压力,无形中又增加了一层。

      考试那天,天色阴沉,乌云低垂,闷雷在远方滚动,仿佛连天气都在为这场严肃的“预演”营造氛围。陆予婷坐在按照准考证号分配的陌生教室里,看着窗外铅灰色的天空,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沉甸甸的。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杂念摒除,告诉自己:“就当是真正的中考,全力以赴。”

      笔尖划过答题卡的声音沙沙作响,如同密集的雨点。题目难度确实比以往的月考、期中考试提升了一个档次,覆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对思维深度和熟练度的要求也更高。陆予婷全神贯注,调动着这几个月来积累的所有知识和解题技巧,在题海中艰难跋涉。

      两天鏖战,身心俱疲。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陆予婷放下笔,感觉像是打完了一场漫长的硬仗,整个人都被掏空了。没有预想中的轻松,反而是一种更深的忐忑和对结果的焦虑。

      等待成绩的日子,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煎熬。全市统一阅卷,排名和分数段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每个人都在暗自揣测,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成绩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公布了。不是张贴在班级墙上,而是由班主任老徐逐个将密封的成绩条发到每个人手中。教室里安静得可怕,只能听到心脏咚咚跳动的声音和纸张摩擦的细微声响。

      陆予婷接过那张薄薄的纸条,指尖有些冰凉。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展开。

      总分:485。
      全市排名:第2156名。

      这个分数,比上次期中考试又进步了,稳稳地位于她能报考的那所心仪重点高中——江市一中去年的录取线之上。按理说,应该感到高兴。

      然而,陆予婷看着那个排名,心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蛰了一下,随即泛起一阵空落落的失落。

      中规中矩。

      这四个字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她的脑海。

      485分,不算差,甚至可以说是她进入初三以来的最好成绩。但2156名的全市排名,意味着在她前面,还有两千多人。这个位置,考上江市一中基本无忧,但想进入更好的重点班,或者冲击顶尖的那几所名校,希望依旧渺茫。就像长跑比赛中,你拼尽全力,确实比之前跑得更远,但抬头望去,前方依然有密密麻麻、数不清的背影。

      没有惊喜,没有突破,只是沿着预期的轨道,平稳地前进了一小步。这种“符合预期”甚至“略低于隐秘期望”的结果,在这种白热化的竞争氛围下,竟比一次明显的失利更让人感到无力。它仿佛在说:“看,这就是你的天花板。你的努力,只能让你到达这里。”

      老徐在讲台上进行成绩分析,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有些模糊。他提到了整体情况,提到了哪些同学取得了突破,哪些同学稳中有进。陆予婷的名字没有被特别提及,她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稳中有进”的一员。

      她低下头,看着成绩条上各科细项。语文112,稳定发挥;数学105,略有进步;英语95,终于摸到了优秀的边缘;物理70,化学68,都算是达到了良好水平。每一科看起来都“还不错”,没有明显的拖后腿科目,但也没有任何一科格外突出,能够成为拉动总分的“火车头”。

      “中规中矩…” 她又默默念了一遍,嘴角牵起一丝苦涩的弧度。她以为自己已经屏蔽了外界杂音,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可当冰冷的排名和分数摆在面前时,那种想要“更好”、想要“突破”的渴望,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落感,还是如此清晰地攫住了她。

      放学时,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洗刷着连日的闷热。陆予婷没有打伞,任由冰凉的雨丝落在脸上,混合着那份难以言说的失落,慢慢走回家。

      李哲从后面追上来,把伞撑到她头顶,语气轻快:“喂,陆予婷,考得不错啊!485!一中稳了!”
      他看着陆予婷没什么表情的脸,愣了一下,随即了然,压低声音,“是不是觉得排名不够靠前?别贪心啊!咱们这进步已经很大了!你看我,也就比你高几分……”

      陆予婷知道李哲是好意,勉强笑了笑:“嗯,我知道。就是……没什么感觉。”

      李哲挠挠头,想安慰又不知该说什么:“哎呀,别想那么多!最后三十天,稳住就行!”

      回到家,父母看到成绩,自然是高兴的。母亲忙着加菜,父亲也乐呵呵地说了不少鼓励的话。陆予婷努力配合着,不想扫他们的兴,但心里的那份空落落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

      晚上,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台灯下,她摊开全市统考的所有试卷,开始一题一题、一科一科地进行最细致的复盘。这一次,她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不是沉浸在失落情绪里,而是像一名冷静的工程师,在检测一台运转尚可但仍有优化空间的机器。

      她用红笔在卷子上仔细标注:

      ·语文:古诗文默写错了一个不起眼的字,扣1分;阅读理解其中一道分析题角度不够全面,扣2分;作文立意尚可,但语言可以更精炼。
      ·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第二问,思路正确,但计算步骤在最后关头出错,导致结果错误,扣5分;一道选择题因为审题疏忽,看错了一个条件,扣3分。
      ·英语:完形填空中两个选项犹豫太久,最终选错;作文句式略显单一,词汇运用可以更丰富地道。
      ·物理:一道关于电磁感应的选择题,概念理解有细微偏差;实验题的数据处理不够严谨。
      ·化学:一道工业流程题,某个环节的反应条件记忆模糊,推断错误。

      ………

      一点一点地挖掘,她发现,这“中规中矩”的485分背后,隐藏着的是无数个微小的“可以更好”。那些因为熟练度不够而多花的几十秒思考时间,那些因为细节把握不准而丢失的一两分,那些因为紧张或疏忽而犯下的低级错误……它们像散落在沙滩上的沙砾,单看微不足道,汇聚起来,却足以影响最终的高度。

      失落感,在这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中,渐渐被一种更具体、更清晰的“问题意识”所取代。她不再笼统地为自己“不够好”而难过,而是清晰地看到了,具体是哪些地方,还可以提升,还有空间。

      她拿出一个新的本子,封面写上“最后三十天,精准提升”。然后,将复盘发现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地列出来:

      ·知识漏洞类:某些冷门知识点记忆模糊(如化学特定反应条件);部分物理概念理解需深化。
      ·技能熟练度类:数学综合大题计算稳定性需加强;英语完形填空答题速度与准确率需平衡。
      ·应试策略类:时间分配可以更优化(如语文作文留足时间);审题习惯需强化(杜绝看错条件)。
      ·心态细节类: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如粗心、步骤不全)。

      列表完成,目标顿时清晰起来。最后三十天,她不需要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不需要去攻克那些遥不可及的难题。她要做的,是进行一次精密的“校准”——将这些已掌握但不够牢固的知识点加固,将这些已具备但不够娴熟的技能磨砺得更快更准,将这些已知但容易忽略的细节,变成肌肉记忆般可靠的习惯。

      她合上本子,望向窗外。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夜空如洗,几颗疏星点缀其间,闪烁着冷静而坚定的光芒。

      心中的失落,已然被一种更踏实、更有方向感的决心所取代。“中规中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清晰地标示出了她当前的位置,也指明了最后冲刺需要发力的方向。

      她不需要超越谁,只需要超越这个“中规中矩”的自己。校准航向,修正偏差,将所有的力量,集中于这最后三十天的精准提升。前路的目标,从未如此清晰。她拿起笔,再次投入了习题的海洋,但这一次,她的眼神更加专注,落点更加精准。因为她知道,每一次针对性的练习,都是在为最终的那次航行,进行最必要的校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