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勤勉少年 ...
-
回到老家后,家里人托一个县城的亲戚,给马锦超联系了县里最好的初中。整个暑假,马锦超像期待节日到来一样,期待着开学的日子。2001年9月3日,是初中开学的头一天。众多的学生都涌进了校园,加上新生家长,足足有几千人。那时,河南县城和农村的居民出门,主要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学生和家长加起来有几千人,意味着大家骑的自行车也有几千辆。学校门口的停车棚,操场上,教学楼前,到处都停满了自行车。整个学校,成了自行车博览会的会场。
马锦超在校园里来回转悠,到底也没弄明白该去哪里报到。正迷茫时,忽地看到一群人围在学校的公示栏前,仔细地看着什么。马锦超也挤进人群,终于看清了公示栏上的内容。学校把每个新生所属班级信息,都贴在了公示栏里。光是初中一年级新生,就分了十二个班。每个班有百来号人,全部新生足足有一千多人。马锦超被分在了一年5班,他火速冲进教学楼。到了教室门口,还不放心,往后退两步,抬头又确认一翻,门头标识牌上写的是一年5班没错。他这才放心进了教室,在第四排找个位置坐了下来。好奇心驱使下,马锦超观察着他的新同学们。高矮胖瘦皆有,衣着光鲜的,穿戴寒酸的,好动的,健谈的,沉默不语的,也有一脸木讷的,真是形色人等俱全。
班里的座位,逐渐坐满了人。一部分开朗的同学,相互攀谈起来,整个班级愈发热闹。不知不觉中,有位女老师进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只见那女老师二十四五岁的年纪,高个子,不胖不瘦,圆脸庞,齐耳短发。她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近视镜,上身穿一件白色短袖T恤衫,下身穿蓝色牛仔裤,脚蹬一双白色平底运动鞋,看起来十分清爽干练。女老师先是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她姓李,是一年5班的班主任。接着,李老师拿出花名册,按照名册点起了名。
李老师点完名,又来了三个老师,在教室里收学费。全班总共一百零七个同学,每人三百块钱的学费。同学们有拿百元大钞的,有十元、五十元凑够三百块的。还有攥着净是一元、两元面额钞票的,三百块钱有厚厚的一沓。收学费的老师,一人负责登记,一人负责数钞票,并仔细辨认真伪。另一人将钞票按面额分类,再装入箱子。这一番操作下来,三位老师都累的满头大汗,可算是把学费收完了。
李老师叫上几个男生,跟她一起去教务室,领来了新书。按照缴费的名单,将新书发到了同学们手中。她还特别强调,第二天正式上课,个别没交学费的同学,务必尽快把学费交上。至此,新生报到流程就结束了。
学校离马锦超家有二十公里,必须要住校了,但是学校没有宿舍。暑假时,亲戚帮马锦超在学校附近提前找了宿舍,租金一学期一百块钱。一个星期前,马锦超买了被褥,寄存在亲戚家里。他出了校园,又急匆匆地去往宿舍。此时,亲戚已经带着被褥在宿舍门口等待了。所谓的宿舍,不到二十平米,还兼做房东存放自行车和杂物的仓库。宿舍内摆放着三张单人床,每张床前有一张简易书桌,没有凳子。两张床上已经铺了被褥,舍友笑嘻嘻地坐在各自的床头。在逼仄的房间内,马锦超生怕碰倒了舍友书桌上的水杯,他小心翼翼地铺着被褥。一切妥当后,亲戚向马锦超交代几句有困难找他的话,马锦超不停地说谢谢。随后,亲戚跨上他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晃晃悠悠地走了。马锦超坐在床上,跟两个舍友攀谈起来。说来也巧,这两个舍友,一个是初中二年级,另一个居然和马锦超是同班同学。有个同班同学做伴,马锦超对宿舍的满意度,噌地一下提高了不少。
初中时代拉开帷幕,马锦超觉得大学离自己更近了。当时河南的中学生,学习强度大的令人难以置信。早自习从凌晨五点半开始,七点钟结束;吃完早餐,八点钟开始上课,上午五节课,十二点放学;午饭后,下午一点半上课,同样是五节课,五点半放学;晚饭后,从七点开始,再上两节课,到八点半放学。学校每月仅双休一次,紧张的学习节奏循环往复,周六、周日也是如此。晚上回到宿舍,马锦超每天都疲惫得像是刚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莘莘学子,何其艰苦!
其实,马锦超的适应能力还算比较强。进入初中一个月,他快速地习惯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那时,考试分为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三种类型。每学期考五次,全年一共十次考试。第一次月考,马锦超考了个全班第二名,全年级第十三名。以往习惯于考第一的马锦超,这下倍感失落,也见识到了人口大省考生的实力。马锦超定了个阶段性目标,先考全班第一名,等全班第一把交椅坐稳了,再图新进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弄清楚自己和第一名的差距在哪里,学习的间隙,马锦超下意识地观察第一名的状态,时不时也与他交谈几句。时间长了,马锦超发现,考第一名的同学智商并不比自己高,两人的差距主要在努力程度上。
首次月考,班里考第一的同学名叫刘远。该同学家境贫寒,母亲因患病常年卧床不起。刘远父亲是县里实验小学的老师,家里还有个年近八旬的老奶奶。一家四口人,挤在学校分给刘远父亲的那三十几平米的宿舍里。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刘远生的黑矮瘦小,还带着近视镜。他在学校吃饭也是节俭的不能再节俭,花五毛钱买两个馒头,再花五毛钱夹些食堂炒的大锅菜,外加一毛钱打杯开水,然后从食堂回教室,边走边吃。走到教室,馒头也吃完了,大口喝几口开水,一顿饭就结束了,省钱又省时。别人是一个半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刘远只需要十五分钟,剩余的时间他都在埋头学习。课间十分钟,其他同学会稍事休息。刘远除了上厕所,连课间时间也在学习。马锦超计算了一下,刘远一天学习的时间,要比自己多三个小时。他能考第一名,的确是有原因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马锦超督促自己,要在学习上超过刘远。从早自习到晚间放学,中间除了吃饭和上厕所,马锦超不再给自己留任何休息时间。课文倒背如流了,就做数学习题。数学习题做完了,钻研物理、化学、生物。理化生钻研透了,再去记英语单词。甚至晚上放学后,马锦超还要再读半个小时的文学作品。一个月下来,马锦超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夜晚是捧着书本入睡的。古人说的精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第二次月考,马锦超和刘远并列全班第一名,在全年级一千多人里名列第七。刘远似乎也感到了危机,不甘心被马锦超超越。他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短板,所谓的短板就是考试分数比马锦超低的课程。刘远把学习的时间,更多地分配到了比马锦超弱的科目上。接下来的考试,两人平分秋色,轮流当第一。他们就这样暗暗较着劲,谁也无力拉开差距。
直到初中二年级下学期,马锦超和刘远也没能在学习上分出胜负。两人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在全年级都是名列第五左右。这期间,可苦了班里的第三名了。第三名是个叫陈红的女生,圆脸,长的白白净净的,个子不高,微胖,常年爱穿运动服。陈红的父母都是大学生,是五二农场的干部,这在家长里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了。陈红家境好,性格自信开朗。既能像男生一样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又能和班里的淑女形影不离。马锦超和陈红熟悉了之后,常拍着肩膀叫她红妹。自升入初中以来,陈红一直是班里的第三名。初中一年级上学期,陈红的学习成绩和马锦超、刘远的差距并不大。随着马锦超和刘远较劲,这两人虽说没分出伯仲,但是学习成绩跟第三名的陈红却是拉开了一大截距离。
那陈红也是个不甘落后的人,学习成绩是逐渐拉开差距的,一开始差距不大,陈红倒也没太在意。课间,陈红经常撸起袖子,双臂环抱,脚蹬着凳子,坐在课桌上跟同学们说笑。偶尔,她也会调侃下马锦超和刘远。
“超哥、远哥,你俩给我小心点!”,陈红抬高声音说着俏皮话。
马锦超和刘远有点摸不着头脑。刘远笑而不语,马锦超坏坏地回复道:“红妹,哥小心得不能再小心了,是谁冒犯你啦?”
“江山轮流坐,明日到我家,咱要是考了第一,你俩可不许哭呀!”,陈红得意地答道。
“谁要哭了就不是梁山好汉!”,刘远也嬉皮笑脸地来凑热闹了。
转眼就进入了初中二年级,陈红还是班里的第三名。可是她每次考试的分数,足足能和马锦超、刘远相差几十分。眼看差距越来越大,陈红也着急了,玩儿了命地追赶。运动场上,没了陈红的身影。早中晚饭她也是匆匆解决,就连课间上厕所,都是掐着表看着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舍得浪费。陈红没有住校,放学和同学结伴回家。即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她还在背课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分,只要去挤,总能挤的出来。学习也好,做其它事情也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足够多了,肯定会有不错的结果。陈红在学习成绩上快马加鞭追赶马锦超和刘远,渐渐地缩小了与两人的差距。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终于让她给追上了,陈红第一次考了全班第一。接下来,真的应了那句话——江山轮流坐!马锦超、刘远和陈红,三人争第一,谁也无法独占鳌头。
一时间,不论成绩拔尖的同学,还是中等及落后的同学,大家都在学习上你追我赶。整个班级,学风鼎盛,形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