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母亲送我去报到 ...

  •   高考成绩出来了,马锦超考了五百三十八分。当年河南省理科一本线五百九十六分,二本线五百五十三分,三本线是五百二十四分,全省本科录取率仅有百分之十九。马锦超的分数刚过三本线十四分,他也像其他同学一样,机械地填报志愿。本身做了复读的打算,马锦超填报了个郑州的民办本科院校,草草选了专业。
      在家休息一个礼拜后,马锦超联系了孙星泽,他们一起回到原来的高中复读。马锦超的高考分数,在复读生中并不算低。因此,学校还给他免了学费。熟悉的环境,还有不少熟悉的面孔。按照原先的设想,复读一年后,马锦超很有希望考上985大学,至少上个211大学是稳妥的。在河南省,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一点也不夸张,考生复读是很普遍的事。但是看到原来尖子班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有不少考上了名校,还有考上军校的。就连一起翻墙外出打游戏、看录像的李明志,都被录取到了郑州大学。马锦超心里挫败感极强,痛恨自己不争气。
      炎热的天气,拥挤的教室,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试卷,缺水的宿舍,连同悔恨交加,这一切逐渐吞噬着马锦超复读的信心。那年,马锦超二十岁,年龄比身边的同学普遍要大一两岁。他前所未有地,为自己的未来担心,生怕复读后再考不上重点大学。焦虑将他的信心又吞噬了不少,他感到内心沉重得几乎要压垮他的躯体。坐在教室里,马锦超真是如芒刺背,片刻不得安宁。
      半个月后,马锦超填报的那所民办院校发来了录取通知书。他再三犹豫,究竟是复读?还是认命,就去这所三本院校报到?最终,马锦超做了个在当时看来非常不明智的决定——不再复读,去读三本院校。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一起复读的星泽时,星泽震惊得大张着嘴巴,半晌才说出话来:“你的基础很好,复读一年考个重点大学,根本不是难事。上民办三本院校,学费高的离谱不说,将来毕业后去哪里找工作?能找到什么工作?”
      星泽讲的这番话,确实是实情,马锦超做决定前也曾这样问过自己。
      “本科只能是一个过程了,我打算上大学后继续努力,日后考研究生。”,马锦超这样回复。
      星泽满脸的惋惜,仍劝说着马锦超:“老兄,你可要冷静呀!一旦做错了决定,这世上可是没有后悔药。”
      “放心!我有分寸!”,马锦超回复道,表情略显沉重。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远在厦门的父母,父母在电话里百般阻挠。挂断电话,马锦超的母亲立即买了返乡的车票。马锦超拎着自己的铺盖卷,提着成捆的书籍,离开了学校,吃力地向车站走去。回到家里,他两天没出门,整日捧着本书,竭力掩饰着内心的不安。第三天,母亲回来了。马锦超将录取通知书递给母亲,录取专业是电气信息,学费一万三千元,住宿费一千元,书本费三百元,全年要交一万四千三百元,足足是公办院校费用的三倍多。
      母亲摇了摇头,“这学校学费太贵不说,将来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她担忧地说。
      “学费贵,咱家虽说紧张些,但也不至于供不起。以后找工作的事,也不用担心。我打算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好工作不成问题。”,马锦超这样宽慰母亲。
      母亲就像没听见马锦超的话一样,还是不停地劝说他,主题只有一个:不要读民办三本院校,继续去高中复读。接下来的几天里,母子两个谁也说服不了谁。马锦超赌起了气,躺在床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昏睡。饿的实在受不了了,就起床草草地吃点东西,吃完后接着昏睡。僵持了一个礼拜,父亲回来了。父亲一进门,丢下行李,直接把马锦超从床上揪了起来。父亲表情严肃,语速明显比平时快了,把母亲和星泽劝说马锦超的话又重复了一遍。马锦超跟父亲耐心地解释,诉说着自己的想法。父亲先是叹气,后陷入了沉默。
      半晌过后,父亲缓缓地说:“亲戚朋友都知道你是个念书的好苗子,父母的希望也都寄托在你的身上,大学读个民办三本院校,你甘心吗?”
      “肯定不甘心!本科只是一个阶段,不是终点,我将来一定要考上研究生!”,马锦超斩钉截铁地回答。无意中,他看见父亲的眼眶湿润了。
      父母劝说马锦超不成功,亲戚、邻居也都来劝说,仿佛整个世界都知道马锦超要去读三本院校了。羞愧,自责,彷徨,焦虑,充斥了他的心,马锦超觉得自己无助到了极点。星泽说的没错,这世上没有后悔药!马锦超极度后悔,万不该在高中虚度年华。不该逃学,不该去网吧,不该玩老虎机,不该看黄色影片,不该去追求女生。所有高中生不应该做的事,他在高中时代都做了。
      那个夏天,是出奇的热。因父母常年在外,家里的田地,早就由一个五服内的堂哥耕种多年。高中毕业的马锦超,虽已二十岁,但从未干过农活。他肩不能扛包,手不能提篮。堂哥种了西瓜,正值收获季节。马锦超为了躲避父母和亲戚朋友劝他去复读,主动提出要帮堂哥干农活。
      八亩地的瓜田,绿油油一片,圆滚的西瓜到处都是。堂哥弓着腰,敲敲这个,看看那个,在成熟的西瓜上做好记号。马锦超和堂嫂,在后面采摘堂哥做了记号的西瓜。一编织袋的西瓜,有一百多斤重,五十岁的堂哥扛起就走,大气都不喘。二十岁的马锦超,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扛不起来。他的体力远不如堂哥,甚至连堂嫂都不及。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摔八瓣,这是农民的真实写照。汗水浸透了上衣,眯住了眼睛,太阳晒的马锦超脱了一层皮。一天的劳作结束后,马锦超觉得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痛的地方。跟着堂哥堂嫂辛勤劳作了一个月,总算把那八亩地的西瓜都收完了。劳动给马锦超上了最真实的一课!生活的担子要比学习的负担重得多,吃不了学习的苦,往后就吃不尽生活的苦。来源于学习的压力,跟生活的艰辛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高中三年的自暴自弃,注定要给他带来四年的失意。时间来到2007年8月底,离大学报到的日子不远了,复读班也早开学两个多月。当了一个月农民,马锦超觉得,他不怕再去复读了。父亲给马锦超筹齐了上三本院校的学费后,也返回了厦门。马锦超自认为已别无选择,只剩下一条路——去郑州那所三本院校报到。
      开学那天,马锦超的母亲送他去报到。老旧的客车,为了节省过路费,一路行驶在年久失修的道路上。颠簸了一个上午,才到达那所位于郑州郊区的大学。高额的学费,不大的校园,以及对未来的不看好,让母子二人脸上阴云密布。笑容灿烂且热情的学长学姐们,将他们带至收费处。母亲打开行李箱,取出了事先码好的一万四千三百块钱。她又数了数,最后一次问马锦超:“你想好了吗?确定要在这个学校读书的话,学费就交了。”
      马锦超看似轻松地点点头,并告诉母亲:“交吧!”
      那一刻,尽管马锦超竭力掩饰着自己的不安,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掉了下来。母亲也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把钱递给收费人员。交了费,领了被褥和校服,去指定的宿舍安顿下来。此时,已接近中午,母亲匆匆地离开了学校。
      下午,辅导员召集同专业的新生开见面会。马锦超所属的学院是国际学院,当年学院共招收新生两百来人。新生分为五个班,工商管理专业三个班,计算机专业两个班。许多新生心生疑惑,录取的是电气信息专业,怎么报到后成了计算机专业呢?终于,有人忍不住发问了。辅导员解释说,电气信息就是计算机专业。大家明显对辅导员的解答很不满,会后,立即有少数新生要求退学。马锦超劝说自己,专业变了就变了吧。当初选专业的时候,也没经过深思熟虑,既来之,则安之。
      第二天发书的时候,还真见不到要求退学的同学了。入学之前,马锦超听说,大学里各个班级的教室是不固定的。辅导员召集新生开见面会的时候,特意强调了国际学院是小班教学,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教室。领完书,马锦超原本想将书拿到宿舍去。有同学提议,直接把书拿到教室,省得再费力从宿舍往教室拿了。辅导员刚好迎面走来,马锦超随口问了一句:“老师,把书拿到宿舍合适呢?还是拿到教室合适?”
      辅导员一听,不耐烦地抬高了声音:“怎么这也问?神经病吧!”
      马锦超和周围的同学,都没想到辅导员会这样回答。他气愤地伫立在原地,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旁边的同学忙拉着他回宿舍,谁也不搭理辅导员了。
      当天下午,国际学院又召集全体新生开座谈会。学院的书记和院长致辞,新生代表也做了发言。书记是一个和蔼的老者,退休返聘人员,一身正气,颇有文人风骨。院长是军人出身,曾在军事院校工作多年,说起话来激情洋溢,非常有感染力。新生代表叫张文霄,后来是马锦超班里的学习委员。会议期间,辅导员坐的端端正正,脸上挂着笑容,还认真做着笔记,丝毫没了前一天的戾气。马锦超和同学们,心情也舒畅了不少。临了,院长宣布了军训安排。四年的大学时光,自此正式开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