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买年货喽 ...
-
不知不觉已悄然到了年根儿,腊月里的寒风似乎都带上了一丝若有似无的年味儿,村里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盘算着置办年货。这日清早,隔壁张家就闹开了锅,那张家的幺女哭闹的声响隔着院墙都清晰可闻,无非是眼红她大嫂得了块好料子做新衣裳,自己也想要,正撒泼打滚地闹腾。
殷玹正在院里喂驴,听得隔壁动静,只淡淡瞥了一眼。倒是柳氏收拾完碗筷出来,听着叹了口气:“唉,过年了,小姑娘家的爱俏儿,都想要件新衣裳撑撑场面,也是常情。”
殷玹撇了撇嘴,低头看了看自己,灰扑扑的一身兽皮袄子,不置可否。柳氏立刻转头嗔怪了句:“一会娘可得给你多挑几匹料子,不许嫌烦。”
正说着,院门被敲响了,正是邻家几个相熟的婶子媳妇,约好了的一起搭殷玹的驴车去乐源县采买年货。柳氏上下整理了衣角袖子,热情的迎上前去招呼着乡亲,一边吩咐殷玹收拾东西去套车,殷玹乖巧地点了点头,进屋拿好东西转去隔间,在门口敲了敲:“我们要出去一趟买点东西,下午就回来,厨房有饼子,饿了垫垫,有没有啥要带的东西?”里面传来一声低沉的回应:“有劳挂念,蒙姑娘照料周全,并无其他所需。”殷玹哦了声,抬手检查一番,自觉没什么落下的了,转出院子利索地套好了驴车。
一行人坐上铺了干草的板车,吱呀吱呀地朝着乐源县驶去。路上妇人们叽叽喳喳,讨论着要买些什么,热闹非凡。
驴车驶入城门,一股远比村里浓郁喧嚣的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青石板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挑出的幌子在寒风中招展。酒肆茶楼的伙计吆喝着招揽生意,杂货铺门口堆满了红艳艳的灯笼、对联和爆竹。挑着担子的小贩穿梭在人流中,叫卖着糖瓜、灶糖和各式各样的年画。空气中混杂着油炸食物的香气、药材的苦味和淡淡的硝烟味,虽嘈杂,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市井烟火气。
到了约定的汇合地点,众人便四散开去采购。柳氏先拉着殷玹去那家不大的“锦绣阁”绣坊。刚掀开厚厚的棉门帘,一股混合着布料和熏香的温暖气息便扑面而来。
柜台后的女老板抬头一见是她们,尤其是看到殷玹,脸上立刻堆起了热情的笑容:“哎哟,柳家妹子你可来了!快进来暖和暖和!这是你女儿吧”她目光在殷玹身上打了个转,带着几分熟稔,“姑娘这次是想看看料子还是添置点别的?”
殷玹对她点了点头,便自顾自地走到一边。柳氏则被女老板拉着,看起了新到的布料,最后忍不住心动,买了些实惠的细布、针线和绣帕。
母女俩提着东西走出绣坊,柳氏犹豫了一下,对殷玹道:“玹儿,谢公子的伤药怕是快用完了,是不是……再去找大夫看看,开些新的?”
又是药钱,殷玹闻言,想到上次那高昂的药钱,眉头还是忍不住蹙了蹙,点了点头,便领着母亲朝那条满是药铺的街巷走去。
回春堂里依旧弥漫着浓浓的药香。坐堂的孙大夫还记得她们,仔细询问了谢丞翊的恢复情况后,沉吟着又开了几张方子,交代了些注意事项。殷玹听着那一个个药名和分量,心里默默计算着,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她面无表情地付了钱,接过那几包沉甸甸的药材,只觉得怀里谢丞翊给的银钱又轻了几分。
走出药铺,柳氏看着女儿抿紧的唇角,轻声叹了口气:“这伤病……真是烧钱的窟窿。”
殷玹没接话,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扫过街道两旁各式各样的铺面。布庄、粮店、杂货铺、铁匠铺、木工作坊……甚至还有一家门口挂着“代写书信”幌子的小摊。
她垂眸看了看攥在手里的银子,复又抬头,看着这繁华的街市,听着耳畔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清亮的双眸里不由得浮起浓重的迷茫,自己到底能干个啥买卖?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迅速生根发芽。做什么好呢?她一边心不在焉地陪着母亲采购香烛、红纸、干货零嘴儿,割肉买面,一边飞快地思索着。
开个绣庄?娘亲手艺好,但本钱太大,也耗神。
支个吃食摊子?她只会烤些野味,县里人多口杂,竞争也大。
卖山货?本小利薄,且不稳定……
或者,就像那“代写书信”的,做点不需要太多本钱的营生?可她除了打猎,还会什么?
她目光掠过一个个摊位,思绪纷乱。那笔钱仿佛在怀里发烫,催促着她做一个决定。她真是太渴望能有一条更安稳、更能保障母女生活的出路了。
等到约好的时辰,驴车旁已经堆了不少年货,同村的妇人们也陆续回来了,个个面带喜色,互相展示着采购成果,车厢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回程的路上,驴车吱吱呀呀,妇人们依旧说笑不断,讨论着年夜饭的菜式,新衣的款式。唯有殷玹,坐在车辕上,手握缰绳,目光望着前方蜿蜒的土路,显得有些沉默。夕阳的余晖勾勒出她专注而略带苦恼的侧脸轮廓。
她还在想着那个问题——那笔钱,到底该拿来做什么营生?如何才能让娘亲过上真正安稳、不再受人欺凌的好日子?
这个念头,如同种子落入心田,在冬日的寒风中,悄然孕育着未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