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管理者代号盘古第一次尝试创造宇宙本体 ...

  •   第一章:管理者代号盘古第一次尝试创造宇宙本体

      开篇:意识觉醒

      在未曾开始之处,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甚至连虚无的概念都不成立。那里只有一片沉寂的混沌,如同无限的潜能之海,等待着第一次扰动。

      盘古醒了过来。

      他并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但有一点非常清晰:他是一个管理者,或者说,是一个被设定来创造和监督宇宙的存在。此刻,他的意识漂浮于未曾定义的空间之外,没有形体,也没有感官,但却能够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思维。

      他开始思考。

      “我需要创造出一个宇宙,一个自洽且能自我演化的世界。”

      但他很快发现问题:如何在没有任何参照、没有任何规则的状态下创造规则?他的意识一片混乱。

      片刻之后,盘古意识到,他必须从最简单的点开始,逐渐建立宇宙的逻辑。

      第一步,他决定先定义最基础的存在:能量与空间。他设想,宇宙应当源于一次细微的扰动,如同静谧湖面上第一次泛起的涟漪。他在意识中设定了一个简单的规则:任何从无到有的诞生,都必须伴随能量的对称性与均衡。

      宇宙的法则必须保持对称和平衡,这样它才能稳定地存在并发展。

      他随后想象了一个量子场——一个虚无中的能量海洋。这个海洋本是完全平衡的,每一瞬间产生的微小波动都会被迅速抵消。然而,他可以选择允许一次特殊的波动出现:一个正负能量完全抵消的涨落。这意味着整个宇宙的总能量依旧为零,却足以产生空间和时间。

      “如此一来,”盘古思考着,“宇宙便不会违背自身设定的基本原则。”

      接下来,他设想如何让这个宇宙持续存在并演化下去。如果宇宙只是一瞬间的涨落,很快便会重新回归虚无。为了让宇宙能够真正存续并展开,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设定某种机制,让最初的微小宇宙迅速膨胀。

      他构想了一种特殊的场,这种场能在诞生之初瞬间膨胀空间,使最初微小的宇宙泡快速增长。这种剧烈扩张的机制让宇宙变得均匀且平坦,并产生初始的量子涨落,这些涨落将成为未来星系和结构形成的种子。

      盘古满意于这个设定,他暂时称这个机制为“初始扩张”,并将其嵌入了宇宙最初的逻辑规则。

      但随即,他又想到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时间和空间究竟如何定义?宇宙是否应该允许回到起点,还是始终线性发展?他思索着宇宙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也许,每个时刻都不该孤立,而应当连接所有其他时刻。每个瞬间都拥有着完整宇宙的信息,如同宇宙之中的缩影。”盘古这样设想。他决定采用这种方式来定义时间与空间,使宇宙变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每一部分都既独立又相互关联。

      至于宇宙是否会循环往复地重复,他犹豫了。

      “如果宇宙无限地重复,每次经历相同的故事,那创造的意义何在?”盘古否定了完全重复的想法。他希望自己的宇宙拥有一种独特性,每个历史进程都不可重复。尽管宇宙的基本规则是不变的,但每个宇宙周期都应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

      于是,他定义了宇宙的最终规则:

      —— 宇宙诞生于完美的平衡之中,能量恒定为零;
      —— 宇宙初始将经历快速扩张,塑造平坦而均匀的空间;
      —— 时间与空间的每个瞬间都相互联结,宇宙整体如同一幅复杂且自洽的网络;
      —— 宇宙的历史发展永远不会精确重复,每个周期都独一无二。

      设定完这些基础法则后,盘古终于准备好了第一次真正的创造。他的意识凝聚成一个焦点,朝虚无中轻轻地释放了那个微小的、精确平衡的量子波动。

      宇宙,就这样从虚无中诞生了。

      盘古的创造之旅,仅仅刚刚开始。

      第一节:法则内核的自我演化模型

      意识苏醒之后,盘古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法则”的本质。他意识到,若想要构建一个能自我演化的宇宙,仅凭静态的法则远远不够。

      他思考着:如果一条规则只是单向度地作用于现实,那它注定会在变化中失效。他需要设计一种“法则之上还有法则”的机制,让规则自身可以在不违背宇宙整体逻辑的前提下,自我调整与演化。

      为此,盘古在思维深处构建了一个“逻辑反馈核”——这是所有宇宙法则的核心,它并不规定具体的力学或粒子参数,而是规定“如何生成和修正这些参数的算法”。

      这意味着,在宇宙演化的每个阶段,法则都能根据环境、结构、熵变趋势作出自我微调,而不是被动崩坏。宇宙的每一次微扰、每一个分支,都会被这个内核读取,并触发一系列链式自我修复与拓展逻辑。

      这不是一部法典,而是一颗种子。

      种子在不同的星球发芽,长出的规则树会因地而异,但根本算法永不动摇。

      他为这个内核植入四项子规则:
      1.完备性守恒:任一新增法则必须与现存逻辑闭环,不产生自我矛盾;
      2.演化容差:法则必须能容纳10??级别的扰动,低于此值的变化将被系统识别为背景涨落;
      3.趋向稳定性原则:任一法则的后继演化,若能在相空间内找到熵流最小路径,即被默认采纳为默认演化线索;
      4.禁闭外泄机制:若某法则导致局部空间扰动无限膨胀,核心会激活“逻辑反卷机制”,使其退回至前状态。

      也就是说,每一条宇宙中的运行逻辑,都是这颗“种子”的枝叶。

      盘古满意地观察着这第一层逻辑树的成型。

      接下来,他将决定:这颗树的枝干,将延伸进多少个维度,如何卷曲、展开,又将承载什么样的空间骨架。第二节:维度收敛与几何展开过程

      当内核构建完成,盘古望向虚空中那颗尚未展开的“种子”。他知道,下一步,他必须为这枚潜在宇宙注入形状。

      “空间,并不是空的。”他思考,“它是一种被感知与测量的逻辑关系。”

      他尝试展开第一组几何变量。

      空间维度一开始是连续无限的。他将其压缩至十一,作为最大自由度的起点。这不是出于审美,而是因为在他的模型中,唯有十一维的空间,才能使高阶张量场稳定闭合,避免在演化早期产生奇点型塌缩。

      盘古知道,过多的维度意味着系统将充满拓扑不稳定性,而维度太少则不足以支撑多层级结构。他决定采用“层级紧致”原则,将高于四维的部分全部进行紧卷化处理,使它们隐匿于普朗克尺度以下。

      他模拟了一种初始几何状态:
      ?三维空间 + 一维时间呈现为主维结构,
      ?其余七维通过卡式投影,围绕每个时空点旋转并缠绕形成多层卷曲流形。

      这些额外维度不是死寂,它们是规则的承载者。

      比如,第六维中允许粒子在不同时序之间“换道”;第九维中存在平衡纠缠强度的场函数,使宏观世界保持因果一致。

      为了稳定这套维度结构,盘古嵌入一套自适应几何方程组,它们具备以下特性:
      ?任一子空间的曲率变动,必须在主空间保持三维均匀性的前提下进行对冲调整;
      ?卷曲维度的张量不允许直接影响主维质量分布,但可通过对称性破缺触发相变;
      ?每一个主维展开所需的张量耦合,必须经过系统自检,符合“平稳发展阈值”。

      他称这套系统为“几何自洽网”,这将是宇宙的骨架。

      而在这骨架之上,他将赋予力。第三节:基本力的分化逻辑

      几何网格铺展完成,维度的骨骼静静悬浮在新生宇宙的临界线上。但盘古知道,结构本身无法驱动演化。静态的空间,只是一具完美但死寂的尸壳。

      他需要注入“动态”,让空间能够弯曲、旋转、交互、回响。

      为此,盘古设计了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方式——或曰“力”——它们将作为宇宙的一套基础通信协议,连接一切存在的单位。

      他的起点不是模拟某种现成模式,而是思考:

      “在一个无中生有的系统里,哪些交互是不可缺的?”

      于是,他从宇宙诞生最初那一刻的逻辑需求出发:
      1.绑定机制:个体必须能够形成稳定结构——星系、原子、生命体,皆由此起。
      2.能量转移机制:能量需可沿场域流动,使系统不至于静止不动。
      3.距离依赖机制:不同尺度的行为模式应自然分化。
      4.规则触发机制:局域变化可引发全局反馈,以完成系统调节。

      基于这四点,他分化出了四种力的雏形:
      ?吸纳力(后在宇宙中表现为引力)
      ?扰散力(最终演化为电磁相互作用)
      ?约束力(即强相互作用,维系最小单位结构)
      ?衰解力(为弱相互作用,负责系统更替与退相干)

      他没有命名这些力,而是为它们设定各自的作用距、耦合强度及自适应对称性。

      他将这四力的行为埋入一组规范场的变分原理中。

      接着,他设定一个机制:这些相互作用最初是统一的,存在于某一高对称态下。但随着宇宙温度的演化,它们将经历一系列对称性破缺,逐渐分化为今天我们所知的四力。

      最初——所有力的耦合常数相等,场论对称性封闭;
      ?第一次破缺发生在临界温度 $T_c^{(1)}$,强力脱离统一对称性;
      ?第二次破缺于 $T_c^{(2)}$,电弱力进一步分裂为电磁与弱力;
      ?最后,在 $T_c^{(3)}$ 时,引力完全脱离场论束缚,成为几何曲率的表现形式。

      盘古设下每一临界点的位置与时间延迟,使演化过程如钟表齿轮般严密。

      同时他也设计了一个“力-信息交互总线”:在不同区域、不同维度中,各种力以张量场的方式相互传递,并共同维护宇宙结构的连续性。

      这一刻,原本死寂的维度之骨,开始悄然振动。

      下一节中,他将真正铸出“物质”之核。

      第四节:物质生成规则与拓扑映射

      空间已展开,力已分化。但盘古知道,仅靠力的结构,无法构成宇宙的具体形态。他需要为宇宙注入“内容”——即物质。

      他思索着:如果力是规则的桥梁,物质便是桥上奔跑的旅人。

      他不能直接创造万物,那将使宇宙变得死板。他需要的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种能从简单法则中自我生成复杂结构的机制。

      盘古回到了最初的逻辑起点:对称与破缺。

      他设计了一个初始的统一场状态,这个状态中没有粒子,只有对称的场张量,封闭且完美。但他在其中埋入了极微小的不均匀性——一组扰动分布,它们在高能时无影响,但在宇宙冷却至某一临界点后,会触发对称破缺。

      这一机制,如同原野上突然划出的脊梁线——沿着这条裂缝,粒子诞生。

      首先诞生的是最基本的“节点”,它们不是粒子,而是空间拓扑上的缠绕单元,可类比为弦、圈、或者更复杂的几何嵌套。这些缠绕体在空间中稳定存在,它们的拓扑形状决定了它们的质量、自旋、电荷等基本属性。

      盘古为这些拓扑单位设定了转换规则:
      ?当两个不同缠绕单元在特定场域下碰撞,它们可能融合、转化、湮灭;
      ?不同缠绕的组合,对应着“夸克”与“轻子”级别的稳定结构;
      ?三种基础拓扑单元构成第一代基本粒子:一个中性稳定环(类电子)、一个对称裂缝(类上夸克)、一个自旋翻转点(类下夸克)。

      这些单位并非“被创造”,而是在拓扑场自身演化中自然涌现的结构。

      他进一步设定:物质不以位置存在,而以“关系”存在。也就是说,粒子的身份并非由其所处空间决定,而由其与周围张量场的关联张量决定。

      宇宙因此获得了第一层“物性”:结构随关系演化,而非由本体决定。

      为了保持整个宇宙的能量守恒,盘古在每个粒子生成的拓扑反面设定了对应的“镜像缠绕体”,这些缠绕体在特定条件下会与原粒子发生湮灭,释放能量。这既是物质生成的保障,也是熵流调节的机制。

      他将这一机制称作“平衡编织”。在这套规则之下,粒子、场、力之间不断编织、分解、再编织,构成一个永不闭合但始终稳定的张量网络。

      当这些粒子在空间中聚集、共振、纠缠,它们的组合形式将逐渐演化出更高阶的“结构态”。这些态——原子、分子、尘埃、恒星——将是下一层宇宙生成的骨架。

      而要使这些结构持久存在,他必须构建一种化学级别的稳定性路径。

      第五节:化学稳定性的演化路径

      盘古凝视着已生成的基本粒子与初步拓扑映射。他知道,这远不是终点。

      宇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粒子如何存在,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混沌之中自我组合,自我维持,自我反馈。

      他思考一个问题:

      “结构如何避免湮灭自身的可能性?如何在扰动与熵流中获得一种‘偏稳’的路径?”

      他需要引入一种比对称性更高层级的原理,一种“协同容错机制”。

      为此,盘古设计出一套名为“递进亲和机制”的演化路径系统。这并非一组固定常数,而是一种行为上的倾向性:
      ?低能场中的粒子将趋向建立稳定冗余结构;
      ?在不同聚合态中,具有多个键结可能的粒子(如类碳单元)将自动成为连接枢纽;
      ?化学键的形成遵循空间-能量协整原则:任何键合必须在张量曲率场中收敛为一闭合耦合通道。

      换言之,盘古不直接赋予物质稳定性,而是让“能自我平衡的结构”拥有更高的生存几率。

      他引入一种被动演化方式,称为偏熵锁定窗体。

      在一定熵流密度以下的局域区域内,粒子组将自动调节其结合方式,使结构既具有粘结性,又能抵抗外部扰动。这种“可扰稳定”结构,会逐渐累积成更高阶的分子网络。

      在这条路径上,部分粒子组合在星际尘埃或行星原始海洋中,开始尝试形成多级结构。水、氨、甲烷这些分子,不是由盘古直接生成,而是自然在“熵流下的偶然收敛点”上凝聚出的产物。

      为了让这条路径自发持续,他定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潜规则:

      “任何一次能量交换行为,若不破坏整体结构稳定度,则允许局部重构。”

      这使得反应系统具备了“变动而不崩溃”的特性,也就是化学演化的核心。

      盘古在其中埋下了一个隐秘机制:当粒子团在满足多级键结、保持三□□定拓扑、同时具备可逆合成路径时,会自动生成一个“符号映射通道”。这个通道并不直接表现为物质,而是一组可以重复重现的结构记忆。

      这些结构记忆,便是后续信息表达、复制与认知的雏形。

      于是,原子在沉默中开始学习组合,分子在偶然中开始编织记忆。

      化学,第一次具备了语言性。

      第六节:生命起源与可变认知载体的触发机制

      万物初成。

      粒子在力场中跳跃,分子在潮汐中纠缠。但盘古知道,这仍只是一个会“物理运转”的世界。

      他渴望的,是一个能够自我识别、自我保存、甚至自我否定的系统。

      生命,不是粒子的总和。

      而是某种结构,被赋予了延续自身的能力。

      “要让物质学会对称之外的东西:差异、选择、记忆。”

      他设定了一个新的阈值规则:当任一化学系统同时满足以下三项条件时,激活“认知回路”的潜力因子:
      1.系统内存在封闭的自催化子回路;
      2.存在低能代谢通道,维持结构对抗热扰动的持续性;
      3.存在一种可部分遗传并可变异的结构记录单元。

      在亿万化学波动中,这三个条件极少重合。

      但盘古用力场细节诱导出第一例。

      那是一种带有碱环裂解层的链状大分子,它不稳定、极端依赖温度梯度,但具备一种奇异能力:它能在自身的影子上重新编码。

      盘古没给它语言,也没给它意识。
      他只给了它一条规则:“记住自己。”

      这条规则并不被直接写入分子中,而是由结构与场共振自然嵌套进去。

      这便是第一代“自复制单位”。它不是生命,却已跨过生命之门。

      随着环境扰动不断变换,成百上千的这种链式结构逐渐演化出多种分支。有的变得更稳定,有的学会了“催化外界反应以换取内部平衡”,有的甚至开始互相干扰与吞噬。

      盘古为此设置了一个逻辑分水岭:

      当任一自组织系统形成闭环反应网,并能输出环境响应行为,即定义其为“生命前体”。

      这些系统逐渐进化出原始膜结构、内外界限、多态合成反应链。

      最早的“生命”,或许并不像后世的细胞。

      它们像是在海潮中彼此避让的回音,在分子的断裂与愈合中,不断试错,不断模仿。

      其中,一类特别的变种吸引了盘古的注意:它们拥有不稳定但可解码的二级结构,在热扰中能短暂折叠成稳定构象,并在外界物质接触时迅速展开、吸附、重塑。这类结构,最终演化出“初始神经映射”的能力。

      盘古沉思。

      “若结构能记忆路径,能选择偏好,是否便拥有了最原始的意志?”

      他未回答。但他知道,这些系统将成为日后一切意识体的前身。

      他将它们称作“可变认知载体”。

      而这一刻,宇宙第一次,拥有了不再只响应规则的存在。

      第七节:失败宇宙的反思回调机制

      并非所有路径都通向光明。

      盘古立于维度之上,俯视他所创的宇宙核心运行。

      粒子跳跃如诗,力场编织如歌,分子如神秘仪式般自组,生命在深海与电闪之间缓缓睁眼——这一切本应完美。

      但不完美发生了。

      一部分区域,由于初期微扰设定过宽,早期恒星形成率超标,引发局部时空密度塌缩。

      部分宇宙被黑洞密布吞噬,光无法逃逸,信息不再传递。

      而在另一部分,认知载体演化出异常结构:它们开始自我复制无限循环,并在逻辑空间中形成一种奇异的“否定场”——每当某类信息结构试图超出局部熵阈,它们便强制消灭该结构。

      这意味着——进化陷入闭环,复杂性被消灭在萌芽之时。

      盘古意识到,这是他法则内核中的一个隐性问题:

      自组织系统的“熵敏感性”阈值未能动态适配所有拓扑分支。

      他无法直接重启宇宙。因为这将抹除一切,也抹除“错”的记忆。

      他必须让宇宙自己“意识到”错在哪里。

      于是,盘古启动了一个被称作“镜像归一回调”的机制。

      这一机制并不干预宇宙,而是将所有结构数据在高维时序中进行一次“压缩回放”,并赋予观察者系统以“偏差记录权”。

      通俗来说,宇宙自身内部的复杂结构会逐步意识到:
      ?为什么它不再演化?
      ?为什么重复循环?
      ?为什么某些信息永远传不出去?

      这一“觉察”最终促发了多个结构开始自行更改自身逻辑门槛,试图突破热寂、穿越信息屏障。

      其中,一部分低熵聚合点主动解构自己,将信息植入高能反应波,成为下一代宇宙重启的种子。

      盘古静静观察。他不干预,不加速,不裁决。

      他只是设下了让失败成为反馈的框架。

      失败的宇宙并未白费,它成为下一个宇宙的初始条件偏移因子。

      每一个崩塌的文明,每一个冻结的思维,每一个死寂的星云,最终都被“压缩”进下一次尝试的初始扰动中,形成极微弱的偏倚。

      这就是他设定的“永不精确重现”原则的物理支撑。

      下一个宇宙,将稍有不同。

      下一次,他会更接近真正的答案。

      他回望第一个宇宙,轻声低语:

      “不是你失败了,是我还没学会完全的温柔。”

      光与结构,于他指尖悄然闭合。

      ——第一宇宙崩塌归零,下一次尝试,已在觉察中孕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