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第十章 逃离日军 ...
-
李兰快速将自己隐藏在灌木从里,看到鬼子端着枪正往山上爬。她连忙赶回去,得通知大家赶紧跑。
日军还在继续往上爬,李兰比他们快一点,正当她快到山顶的时候,发现日军没有继续上来,他们下山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可是,这里已经不安全了,他们被发现是早晚的事情。鬼子今天没有上来,给他们多一些逃跑的时间。
她跑回地窖,跟大家说:“我刚看到鬼子过来了,爬到了半山坡,又折回去了,没有继续上来。但是这里已经不安全了,现在收拾好所有的东西,我们要赶快走。
山底下有条路,通向隔壁县城春县,我们先去春县吧。”
大家快速的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特别是肉干,分为了18份,由每个人自己携带。
李兰带着大家从背面下山,到山脚下通向春县的路上有大量的人,李兰示意大家在原地等等,她去看下。
人很多,走进看大家穿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不是军服。他们穿着厚棉袄,有的背着包裹、有的提着箱子,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架着板车拉着家人的,有牵着牛的,风尘仆仆。
她拉过一个老乡,问他们这是要去哪里,老乡说他们要去隔壁的春县,他们的县城被鬼子占领了,鬼子很快就会来到村里,几个邻村的村民带着家人全部弃家出逃。春县还比较安全,又是离他们比较近的一个县城。李兰又问道要走多久才到春城,老乡说还要走上个几天几夜才到。
既然这么多人都去春城,那么他们也可以跟着这些村民一起去。她回到山里,跟伙伴们说了情况,领着大家出来与他们一起赶路。
十几个穿着皮草的孩子也是很显眼的,与他们前行的大娘就好奇的问道他们是哪里人?父母在哪里?
李兰简单回答:“我们也是不远处的村里的,家里面的大人已经去春县等我们了,我们这才赶过去春县。”她不敢向陌生人透露他们的来历,因为日本人在找他们,她不能再次冒险把他们的身份说出去。
大妈有点不信,在这么个战乱的年代,有哪家的父母会把孩子单独放出来走动,但看着这些孩子穿着的还是皮草,只是皮草的毛发不再光滑而是结成了一条条细小的疙瘩,头发乱糟糟的团在一起,仔细闻闻还有股难闻的味道飘过来。
更为奇怪的是这些孩子的眼神,他们中最大的也不过才十三四岁,最小的也才七八岁的样子,眼神中透露出来的防备和坚定,却体现出了与他们年纪不符的成熟。
她感觉到眼前的孩子们一定经历过很不平常的事情,既然他们不想说,她也没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年头,谁的经历不带点不平顺与不平常呢。
大娘看看在牛车上熟睡的孙子,又看看那十几个独自行走不与人攀谈的孩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日头走到了头顶,中午了,队伍停下来了,大家纷纷就近坐在地上,将身上的行李卸下准备吃午饭。
李兰也让孩子们停下休息。他们看到村民们吃的基本上是红薯、土豆之类的干粮,感觉嘴里分泌了一些口水,他们很久没有吃过红薯了,肉干再好吃也有吃厌的一天。
李兰的心里感到迷茫,她不知道他们到了春城该干什么,长福他们年纪还小,即使做工,大概率也没有人要,他们去春城后,依然面临如何填饱肚子的问题。
不过好在春红的伤势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很多,基本上可以稍微走动一点,像今天这样的路途,她和大柱、周俊他们就轮流背着春红。到第二天,大娘和他们有点熟悉了,看到他们轮流背着一个女孩子也很辛苦,就让春红一起躺在牛车上。
李兰很感谢大娘,将自己的肉干分了一点给大娘的孙子当零嘴吃,大娘笑的合不拢嘴,直夸李兰他们真懂事。
队伍里绝大部分都是庄稼人的打扮,有两个人比较特殊,吸引了李兰的注意。
她看到有穿着长袍的年轻男人,有个穿着白色的衬衫,这两人经常在一起说话,一起走路和吃饭,非常相熟,混在队伍里非常扎眼,他们的气质像是有见识的读书人。
这天中午,李兰看到两人在河边掬水洗脸,他们有说有笑的,却没有发现自己脚下居然踩着一条银环蛇。只见蛇嘶嘶的吐着信子,在快要咬到小腿时,蛇被一只箭钉穿在地面上。
两人听到射箭声,才看到脚底下踩着的蛇已经死了。男人颤巍巍的抬起脚,感到一阵后怕。银环蛇是这一带山区最毒的蛇,被它咬伤基本上就没有救了。
李兰将箭从银环蛇身上拔下来,然后把箭拿到水里清洗好,重新插回到箭包里,转身走了。
两个人连忙追上去,其中一个说道:“这位小姑娘,刚才真是多谢你了,要不是你射死了蛇,死的可就是我了,多谢多谢。”
李兰回道:“不用谢。”她感觉有点奇怪,这个天气照理说蛇已经冬眠了,没想到还能在草丛里见到蛇。
两人看到这个女孩子如此的冷静沉着,心中不禁佩服起来。
此后在前行的路上,两人总是借机与李兰走在一起,与李兰说话。李兰才知道,他们中有一个是医生,要去春城的县医院做医生,另外一个是老师,去春城的学校里做校长,两人是大学同学。要做医生的男人叫周钰,另外一个叫施桉。
从施桉和周钰的口中,李兰得知了今年日军大举南下,占领了皖南片区,李兰所在的村庄就是在此次日军入侵下被屠村的。她还听说了一个地方叫井冈山,说那里是革命的摇篮,是战斗开始的地方。
施桉对李兰很好奇,她身边跟随着十几个孩子,看起来都是以她为首,而她时常沉默寡言。
其他孩子也并不像队伍里的孩子那样天生好动,而是防备心很重,同时又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稳重与安静。
施桉问李兰:“你们到春城是去找家人吗?”
李兰回答:“是的,我们的家人都在春城。”
施桉问:“那你们在春城有找好读书的学校吗?”
读书?她仿佛被一道雷劈醒了一样,对呀,让孩子们去春城读书,既可以免受奔波流离之苦,还能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