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顺治十八年 ...

  •   南明永历十五年,也是顺治十八年。我家受到庄氏明史案牵连,也被清廷抄家了,那几天京师下了第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上天仿佛在为它无辜的子民流泪。
      那一年波折起伏不定,我才十岁,就要开始承担我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所有事情,自此,我从喋喋不休的天真开怀的小女童,一度被迫长大为沉默寡言的少女,但我至死都记得家里过去发生的重要事情和身上背负的血海深仇。

      因庄廷鑨以事实编纂明史,庄氏一家几乎更是被处以极刑。其余被牵连的人数已有上千多,即便是混口饭吃的老百姓刻工、印刷工人、作序者、编纂者、校阅者、收藏书籍的地方、买书的客人和卖书的书商上下等,各人同时都遭殃,甚至好多与此事完全不相干之人,一旦被他人诬陷扣上涉案的帽子,都遭到了贬杀,无一人能幸免。

      首告明史案的是吴之荣,这奸佞小人甚至反复告状。查继佐等人则是向学道检举该书并声明与此书无关,他们也系首事之人,事后吴之荣和查继佐因此获得了庄氏家产,而一同与查继佐检举明史的陆圻和范骧,都拒绝接受庄氏财产。后来陆圻对此感到羞愧、自责和耻辱,在明史案之后,他出家做僧人,不知所终。

      在这场冤案里,很多无辜的官员和其家人也遭清廷严惩致死,我家便在其中,我爹在清廷官场被本就看他不顺眼的满大人冤枉,导致我们全家都没能逃过其黑手。而这也是汉官和满洲八旗官员之争,他们重满轻汉,其时的世道各种明里暗里地欺负我们汉人。

      我们府邸没有被皇帝和满大人抄家之前,家里还算繁荣昌盛,毕竟父亲是诚心归降想继续为百姓做事的官员。我爹原是在明朝做武将的,最初也对清鞑子敌人激烈抵抗,在听说清军于其他各城屠杀约莫已有上百万汉人百姓,所以他才为保城内百姓和自家人,便忍辱负重地投降于清军。

      在改朝换代之前,我们一家人原本过得很怡然顺遂,只是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大家都以为老爷和夫人可以一直这样美满下去。后来,因为爹在大局的隐忍,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李家当时是暂且避过了清军入关后战乱中的屠杀,我们投降的一家人才得以继续忐忑相守,娘亲此后便有机会生出了我,还有姨娘所生的妹妹和弟弟也相继来到了世上。
      其实我娘叶素离是个有脾气的烈女子,她常常想批评敌人大屠杀汉人百姓的事,都被我那担心的爹捂住了嘴,于是她私下里骂过他好几声走狗。他愁眉苦脸地说,那么全城百姓和全家人都去死就好了吗?那样誓死抵抗清军,有骨气是光荣了,可是我舍不得你们和百姓受更大的苦啊,至少大家活着,汉人的将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家里不是都有孩子了吗?他们也是我们华夏将来的一份子……
      娘不语,只好叹气看了看家里幼小的孩子们,也望向了那片仿佛遭遇血水洗过的天空,这样刺目的红霞令她想起了险些自刎的那天,她觉得要是当时狠心死了也好,免得如今深受内心的煎熬为孩子们苟活于世。

      爹那天为了配合入关的清军,迎合劝降的敌人,他果断早早剃发以表诚意。此时,一身戎装的娘亲正在擦拭兵器,接着她听到陪伴她长大的嬷嬷痛心禀报:夫人……老爷……老爷他真的……剃发易服了……

      我娘颦眉持剑急急奔进书房,便见爹已剃完大半个光头,他脑袋后面只留有一小撮铜钱方孔那般细小的鼠尾辫,他为国事、战事、老百姓和全家上下已经忧心得头发白了不少,他刚刚剃好的小辫子活像灰鼠脏兮兮的毛尾巴,丑得叫人想哭。
      他的妾室林氏——我的姨娘都痛心疾首地趴在榻上,一边捂着胸口,一边有气无力地锤桌,呜咽地哭上了一整天。

      我娘见了更是不想活了,她顿时急火攻心,晃了晃身子有些犯晕,缓过神来片刻,她满眼通红地高高举手,便接连狠扇了他两巴掌,她绝望地瞧着狼狈的他,不禁踉跄退后了几步,似乎不认识这样的丈夫了。

      娘亲当场拔剑是要自刎的,她已经割破了些皮肉溅出不少血,全家人哭着及时拦住了她,她染血的利剑“哐嘡”一声寂寞地掉落了,便情不自禁抱着嬷嬷和姨娘失声痛哭了一场,才尽量麻木下来为家里人而苟活了。因为府里的女眷们纷纷表示忠心,要是将军夫人自尽保名节,她们也都要追随夫人一起去死。
      娘亲讲过,她不能说是为了家里的妇孺陪爹一起背负千古骂名,是她自己也没有骨气了,她在要死时的那瞬间,恍惚瞧着家人们惊恐又悲痛的哭脸也不舍起来。

      她啜泣叹之,国家亡,咱们一家却投敌还要做他们清鞑子的官,我们都是罪人,该死,该骂,都该骂啊。可是她说,后来出生的孩子们都是最无辜的,大人们自己做了汉奸,却在这种世道将孩子生出来,哪有什么出生之恩,分明是他们做父母的欠了晚辈,让我们也背负上这种骂名,并且夹缝存生,不算光明磊落地活下去。

      当年他们投降发生的事,都是嬷嬷和林姨娘讲了好些给我们小孩听,府里的老爷和主母通常是不愿意讲起这种回忆的。只是我常常看到娘亲郁郁寡欢不开心,这才一直追问嬷嬷和姨娘当年之事,我认真听家里的过往时,我的二妹和小弟弟便都会围过来,一起似懂非懂地听了起来。
      林姨娘讲往事的话,总会啰嗦地重复这一段:你们的父亲在明朝原来也是赤胆忠心的将军,只是清军入关后,他们收下臣服于清朝的明朝汉官,不杀投降兵笼络人心,为了尽快稳定局势,也为了收下有才的能人……老爷是投靠他们了,活得像个走狗,可是他是为了保全我们全城的百姓和一家人的性命,才背上汉奸的骂名甘愿降服了。他不一定是要以死明志,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还想活着尽量争取很多事情,他还可以隐忍下来为大家继续做实事呀。你们不要听有些人骂他是汉奸的话,他在朝中为汉官和汉人百姓做事举步维艰,因触到满洲贵族的利益,那些满族官员也非常痛恨他,他已经里外不是人了,夫人和老爷心里都苦啊……但是你们千万别误会你们的爹爹……你们和夫人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能让他继续坚强地撑下去,蓄好精力为咱们汉人谋福祉……他们沉默不说,但是我一定要告诉你们这些孩子……不过我说给你们听的这些话……你们也不可以去外面讲……在外面的话,对于家里的事情嘴巴要紧……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通常妹妹和小弟弟听着林姨娘这些唠唠叨叨的话,都会慢慢睡过去。只有我越听越精神,还凝神想要听更多的事情,并且向她保证不跟任何人说起我在姨娘这里听到的秘闻。
      我娘和林姨娘都十分疼爱对方的孩子,我娘忙碌的时候从来都放心把我交给林姨娘和老嬷嬷照顾,有我在,林姨娘往往都是先照顾我,而把对亲生孩子的照顾推后。妹妹和弟弟在榻上自顾自睡着后,她便伸手替他们掖了掖丫鬟盖上去的披风,便继续抱起我慢慢地讲起那些我爱听的陈年旧事。

      林姨娘生的两个孩子,是我的二妹李是韶和弟弟李元庆,他们虽然是庶出,不过我娘亲待孩子们都视如己出,她从小教育我这个做长姐的要疼爱妹妹和弟弟,做好姐姐的样子引导他们一起学习和长大。父亲和林姨娘也教育弟弟和妹妹要尊爱长姐,若与姐姐发生矛盾,不可任性吵闹,要学会谦让和讲理。
      李府注重家和万事兴,我和娘亲待妹妹和弟弟疼爱有加,也对林姨娘比较亲热,林姨娘和她的孩子们也向来亲近我们,我们一家人的感情都很好,有什么事都想着大家的不容易,以及李家来之不易的安稳,便很少吵架。

      家里父慈母静则子女安,父亲对我们尽量一碗水端平,但他私下其实有些偏爱我,我感受到这种偏爱,所以从来不与二妹和小弟争什么。
      更何况我娘是好人家出来的大小姐,也是明朝文官的长女,娘亲将我教导得有她小时候的风范。父亲当初求娶我母亲的那两年,费了很多精力和灵活的手段,不过他先是派人探过她的意愿,再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规矩。他们婚前和婚后,他是怎么追求和钟爱我母亲的,羡慕的林姨娘都偷偷告诉过我。

      父亲深爱我的母亲,本来是打算顶着所有压力同我的母亲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是在我的祖母和娘亲的合谋下,他不得不纳妾,他此生也只有过一个妾室。这是娘亲怀孕时亲自将人安排给他的,娘亲知道自己的丫鬟仰慕老爷,便做了顺水人情,也把伺候老爷的任务分给了别人。而且林姨娘是我娘的陪嫁丫鬟,从来都跟娘一条心,她们都对彼此十分放心。

      在林姨娘生孩子以后,我娘不守旧规,认为把母亲和孩子分开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所以她破例允许林姨娘可以照顾自己的孩子,林姨娘对此感恩戴德,也仍然把自己视为主母的贴身大丫鬟,只想负起生育的职责,为家里添丁。她知道我娘不愿意再生孩子,所以她肩负起了此事,帮着分摊娘亲生育的压力,对家里的老太君有个交代。

      尽管祖母催促我娘再生个嫡出的儿子,爹不愿意逼迫娘亲,便同意了他和林姨娘之间的事。还好林姨娘生出了元庆,让老太君没有遗憾而终。

      我幼小的那几年,不明白祖母想要孙子的强烈心愿,她以前分明很疼爱我,可是比起她对元庆的态度,我在她这里已经不算受宠了,我很失落,内心甚至有点儿讨厌元庆了。
      娘亲嘱咐道,我也不能因此对元庆不好,元庆弟弟那么喜欢我,总跟在我屁股后面,有什么喜欢的东西都想分享给我,他小小年纪就对我很好……再说,我们这几个孩子皆有不同的大人宠爱,那不是挺公平的吗?
      娘亲还宽慰我说,她小时候也不能理解长辈们总想要儿子和孙子,她能对我的失落感同身受,因为同为女子的她早就经历过我如今所经历的事情。
      但是她随着长大看到更多的事情,再加上她自己也嫁了人……就逐渐知道,比如没有儿子的话,有恶鬼亲戚吃绝户,咱们家里的东西都会变成别人的财产……才慢慢明白大家为何都需要儿子。可是在宋朝的时候,女子都有财产继承权,并且受到财产权的保护。
      现在的世道是欺负得女子越来越过分了。
      在这样的地方有儿子是能帮衬到家里,不过娘亲还是不想再生了,一来她不想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她认为不管孩子是男是女都注定过得艰难,她已经觉得对不起我了,她只想最疼爱我这个唯一的亲生女儿,再是疼爱我的妹妹和弟弟,顺便弥补她儿时的自己。
      二来她认为自己真正的国家都已经几乎亡了,于是对所谓的传宗接代、没儿子是否受到欺负、财产将来是不是落入他人手里等弊处,已经变得不太在乎。

      所幸她有个亲姐妹一样的林姨娘,帮她去应付那些如今她无心理会的事情,当她看着老爷在朝廷为汉族斡旋许多麻烦的事情,她仿佛早就感应到了什么,似乎对终将降临的悲惨命运有所察觉。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顺治十八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