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 34 章  ...
            
                 
                
                    - 
                          “六爷!”
 
 李晚到得慕容真跟前,被他那样犀利的眼神攫住,心中莫名有些忐忑。
 
 也不知,方才的话他都听了多少?
 
 不过,她又没打算“背主求荣”,为何要感到心虚?
 
 为了摆脱这种莫须有的心虚感,李晚打算先告他一状:“六爷气性也太大了些,奴婢不过早饭时忘了回六爷的话,六爷就撇下奴婢自个儿出去……”说着,她往他身后看了一眼,“六爷身边怎么没人跟着,双全呢?”
 
 话音才落,双全从后面气喘吁吁地赶来,气还没喘匀呢,就委屈巴巴地向李晚辩解道:“奴才在这呢,实在是六爷走得太快,奴才这才没追上……”
 
 慕容真静静看着李晚,见她神色如常语气关切,他掌心一松,绷着的脸色不由缓和下来。
 
 李晚在一旁悄悄吐出一口浊气,这人方才的气场委实骇人,有那么一瞬间,她甚至觉得他的眼神里藏着一股杀气。
 
 主仆三人站在曲桥上,慕容瑾抱着手臂望过去,再次与慕容真的视线撞个正着。
 
 不过,他已敛去盛怒的气息,眼神克制了不少,只是瞧着仍旧是冷冰冰的模样。
 
 慕容真不着痕迹地移开视线,抬脚离去。
 
 李晚和双全落后两步,忙忙地追了上去。
 
 书房内,慕容真将手中锦盒递到李晚面前。
 
 李晚拿着茶壶的手一顿,问他:“这是什么?”
 
 “打开看看。”慕容真示意她。
 
 那盒子的装饰方式很眼熟,李晚接过,顺手打开,见里面是一只足有婴儿拳头大小的长命锁,她好奇地拿起来掂了掂,感受到其实心的份量,不由“哇”了一声:“这么贵重的东西,六爷是要拿去送礼吗?”
 
 慕容真低头看她:“喜欢么?”
 
 这可比金锭好看,谁会不喜欢?
 
 李晚诚实地点了点头。
 
 慕容真眼神顿时柔和起来:“那便收起来吧。”
 
 李晚呆了片刻,好不容易反应过来。
 
 “这是……送给我的?”
 
 慕容真淡淡“嗯”了一声,走到书架边上去拿书。
 
 李晚捧着金锁,跟着挪了过去,她眉眼间尽显纠结:“无功不受禄,这东西太贵重了,奴婢不好收的呀……”
 
 她确实很想要,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道理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基因里。
 
 “送给你,自然是因为你有功。”慕容真手上一顿,转身看她,“况且,我亦有愧。”
 
 “奴婢不明白。”
 
 慕容真垂眸,目光落在她微尖的下巴上。
 
 “昨晚那一场‘枯树生花’,委实令我叹为观止。”
 
 李晚愣了一下,惊喜道:“六爷的意思是,我完成了约定?”
 
 “嗯。”慕容真点头,嘴角牵起些微弧度。
 
 “太好了!”李晚捉住他的袖子,忍不住兴奋起来。
 
 他即将正式进入剧情线,她功不可没!
 
 随后,她想到了什么,问他道:“六爷说自己有愧,又是什么意思?”
 
 慕容真目光凝住,沉默片刻后,他低声道:“昨晚,我没能承认你完成了约定,因为……”
 
 “我有私心。”
 
 他的手缓缓抬起,终于捏住了她精致的下巴。
 
 李晚未曾预料眼前的情形,不由浑身僵住。
 
 慕容真低着头,凑近了她:“即便我参加春闱,即便我明年高中,即便真的如你所说,我将入阁拜相名垂青史,我也不想放你自由。”
 
 他的声音,带着极致的蛊惑:“我可以去科考,但你,必须留在我身边。”
 
 他今日才明白,他根本忍受不了旁人碰她一根指头。
 
 琮玺说对了,他实非君子。
 
 慕容真指尖微微用力,在她下巴上掐出一圈苍白的痕迹。
 
 李晚吃痛,“啪”的一下打开他的手。
 
 “不放就不放!只要你愿意科考,比什么都强。”
 
 开玩笑,这么粗的大腿,不抱白不抱。
 
 本来那也是当初为了接近他才编出来的理由,不放她出府,将来他和余秋音都得给她养老,毕竟,她可是劝他读书科考的功臣。
 
 未来晋升“李姑姑”“李嬷嬷”,一路混成府内高管,一眼望到头的富贵日子,她傻了才不过。
 
 李晚想的极其通透,不如说,这正合她意。
 
 “当真?”
 
 慕容真愣了片刻,不由细细观察着她脸上神情,他心中惊疑不定,一面为她这句话感到狂喜,一面又怕她说着哄他玩。
 
 如此患得患失,倒是从未有过的心境。
 
 李晚不知他内心纠结,笑着道:“当然是真,奴婢干嘛撒谎?”
 
 慕容真上前一步,逼得她后背抵在书架上。
 
 “那,若是有人以姨娘之位相许,诱你离开我呢?”
 
 李晚紧张得攥紧手中金锁,他果然听到了她和慕容瑾的对话。
 
 这可是表忠心的最佳时机。
 
 “我那不过是在讥讽五爷,六爷怎么反倒当真了?”她看着慕容真的眼睛,认真道,“再说,就算他真的许我以姨娘之位,我也不稀罕!”
 
 “别说是五爷,就是侯爷王爷也不行,凭他是谁,我这辈子,绝不给人做妾。”
 
 天王老子来了都不行。
 
 她说这话时眼底闪着坚定的光,慕容真溺在这一抹光里,许久才找回心神。
 
 他退后两步,与她保持了本该有的礼貌的距离。
 
 “你倒是个有心气的。”
 
 李晚不服气:“心气高怎么了?只要六爷努力,将来给我撑腰,我看有谁敢笑话我!”
 
 慕容真脸上神情一顿,忽然牵起嘴角。
 
 他从书架上选了一摞书,抱着放在了桌案上。
 
 见他在案旁坐下,翻开了书页,李晚忙过去给他添茶:“六爷要用功,也不必急于一时。”
 
 慕容真眼也没抬:“不努力,将来怎么给你撑腰?”
 
 说的也是,李晚翘起嘴角,不愧是她笔下的男主,觉悟就是高。
 
 将热茶放在他手边,李晚把那块金锁收进盒子里,一面埋怨他:“这东西沉甸甸的,也戴不出去,还不如换成金锭呢。”
 
 慕容真抬头,看见她脸上压不下去的嘴角,随口道:“金锭容易花出去。”
 
 李晚恍然,好像还真是,她买烟花的银子都是卖了老夫人给的那些首饰换的银钱,若慕容真给的是金锭,她说不得就直接拿去剪了。
 
 “还是六爷想的周到。”李晚收起盒子,准备拿到自己房间存起来。
 
 慕容真叫住她道:“往后若有用银子的地方,只管从屋里那只钱匣里取。”
 
 “那怎么行?”李晚起身,回过头道,“那是六爷的月钱,奴婢怎可使得?”
 
 说罢,她撂了帘子,闪身出去。
 
 慕容真张了张嘴,余下的话到底没来得及说完。
 
 四月春盛,天气一日一日地暖和起来,慕容真越发地不出门,成日埋头在书房,倒是比之前还要用功些。
 
 李晚乐见其成,对院里的小丫头们也严格起来,严禁她们凑在一处闲话打闹,唯恐扰了十方斋的清静。
 
 也因此,外面很多消息都不曾传进李晚的耳朵里。
 
 五月初一,是余老夫人六十四岁寿诞,宁国公府上上下下忙成一团,就连慕容真也难得地出了院子,奉命接待外客。
 
 不管内里闹得如何,在外人跟前,这一家人还是要做出一派和睦相亲的样子。
 
 府上主子们都在外面,唯独馨荷院里的秦氏被老夫人派了人盯着,以免她出来搅合寿宴,丢了宁国公府的脸面。
 
 男客那边自有小厮们伺候,丫鬟们都被大夫人派去服侍女眷,李晚也在其中。
 
 此刻她正引着刚到的几位夫人和贵女去往花厅,也是巧了,林夫人和余秋音也在几位客人之中。
 
 李晚正寻思着,等宴席散了得找个机会让余秋音和慕容真见上一面,互相增加好感。
 
 她身后,长亭侯夫人正和林夫人说话。
 
 “你家四丫头的事才定下,你这心里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不像我,闹心得很!”
 
 林夫人笑了笑,安慰她道:“正所谓好事多磨,你家二丫头的福气在后头呢。”
 
 “什么福气……”长亭侯夫人被女儿从后面扯了下衣袖,忙把后面的话吞了回去,换了个话题,“算了,不说她了,你家四丫头和那陶二的婚期可定下来了?”
 
 李晚听见“婚期”二字,脑子里轰地一下嗡嗡作响,脚下不由自主地顿住了。
 
 什么婚期?谁和谁的婚期?
 
 才过了两个多月,余秋音和陶玉德怎么就发展到讨论婚期的地步了?!
 
 林夫人扭头对长亭侯夫人道:“定在了正月,说是让我们阿音在娘家再过一个年。”
 
 “是那陶二的主意吧?他对你家四丫头,那真是没得说!”长亭侯夫人一面说,一面忍不住泛酸,“这样好的才俊,这京城里怎就不能再多一个?唉……”
 
 见前面引路的丫鬟突然站着不动,她皱了皱眉:“怎么不走了?”
 
 李晚回过神来,忙垂了头道歉,好在林夫人不计较,命她继续引路。
 
 到了花厅附近,那程芸芸抱着长亭侯夫人的手臂道:“花厅里人太多,女儿想去旁边园子里转转。”
 
 长亭侯夫人四下看了一圈,不赞同道:“这要是遇见……”
 
 “我与秋音姐姐一起,不会有事的!”程芸芸撒娇道,“母亲,就允了女儿吧。”
 
 长亭侯夫人看向一旁的林夫人,林夫人会意,忙叮嘱余秋音:“既然如此,你就陪程二姑娘去散散,记得早些回来。”
 
 见余秋音应下,程芸芸便指了李晚道:“你与我们带路。”
 
 这种场合之下,李晚自是遵从。
 
 她引着两人一路逛至湖边,见亭中无人,正想问她们是否要进去歇歇脚。
 
 哪知一阵妖风袭来,众人纷纷掩面,李晚还未来得及说话,就听程芸芸“哎呀”叫了一声。
 
 李晚回过头去,只见程芸芸身上手帕被吹进了湖里,那绣着海棠花枝的罗帕浮在水面上,正随着水波荡远。
 
 程芸芸气得跺脚:“去哪儿不好,偏引我们到这水边来,这下可怎么办?”
 
 那手帕是她随身之物,更是她亲手所绣,若是遗失在外被人捡到,恐生事端。
 
 余秋音替她出主意道:“不若找几个人来,拿了竿子兴许能捞起来。”
 
 “等她们来,我这帕子早不知漂哪儿去了。”她忽然回身一指李晚,问她,“你可会水?”
 
 李晚一愣,下意识答道:“会一点儿。”
 
 “你下去,给我捞起来。”程芸芸命令她。
 
 李晚犹豫了一下,正想说府里有船可以下去打捞。
 
 哪知话还没来得及出口,不知是谁在她背后推了一把,她“噗通”一下就跌进了湖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