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5、租地 ...

  •   一到过年就要分别小十天,没等骡车停稳,秀才院和制糖院就跑出来一群娃娃,热烈欢迎探亲归来的少爷团队。
      画砚头一个跳下车,挨个拥抱了最先跑过来的黎仁安和梁言梁文。
      “我回来了!你们想我了没?”

      程颂跟着跳下车,看得眼角直抽。算了,再忍两年。等画砚再大点儿,非得把这毛病掰掰。动不动就拥抱可不是大琞礼仪,在他身边无所谓,出去外面怕要把人吓到。

      梁文身后,黎仁诚从秀才院出来,眼中含着笑意走向程颂。
      看到男朋友,画砚的礼仪教学立时被甩去脑后。小少爷比书童蹿得还快,冲过去一把将人抱住。
      “黎兄!想我了没?!”

      “嗯,想了。”
      黎仁诚张开双臂,稳稳地接了个满怀。
      ……

      作坊的年假还没放完,程小东家和男朋友就忙成了陀螺,丝毫不得闲。

      “少爷,黎秀才与我算了三遍,最好再有一千亩,嗯,上等田最好。”
      吃过晚饭回了屋,梁言取来账本,一样一样汇报。
      过年期间大家都歇工了,小账房却是兢兢业业,把去年的账目全过了一遍不说,还和黎仁诚一起预估了年初各个作坊的原料采买与种植。

      年前已经商量好了要安排几处耕地实施轮作,具体的耕作如今都由周伏带着两个儿子管理,种什么还是要程颂拍板。

      梁言依照去年的出货量与积压的订单做了推算,确认要想实现少爷制定的计划、又要合理轮作,现有的田地定是不够。自己算了两遍,又找黎秀才帮忙核对,最后的结论是一样的。想要稳妥保证作坊用料,还欠一千亩田地。

      “一千亩,那就租吧。”
      程颂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梁言誊好的账本,黄豆蚕豆、辣椒西红柿、麦子甘蔗,一项项写得清楚明白。孩子字也好,清雅端正,颇有风骨。

      “租?”
      画砚坐在一边剥榛子,听少爷说要租地,问得比梁言还快。
      “为何租啊少爷?咱们不买地了?”

      “不买了,明日去找舅父商量,请他去四处转转,看哪里的田地合适,最好离着南北新村近些。”
      程颂放下账本,盘算着要不要再多租几百亩。酱料酱油腐乳冰糖,都是不愁卖,种多了也浪费不了,原料不足才是难办。

      长宁境内连成片适合耕种的田地不多,面积最大的两处都让他买下了,再买未必没有,但程颂确实不打算再买地了,至少不在长宁买了。

      “颂弟是不愿从农户手中买地?”
      黎仁诚试着猜道。
      “是!”
      程颂笑了,还是男朋友懂我。

      “不愿从……少爷不都是和衙门买地?”
      画砚可没懂。
      “衙门没那么多合适田地,再者,如今南北新村的佃农加起来近三百户,再买地就要从其它县寻找佃户了。”

      长宁总共两万多人口,三百户老老小小加起来千人上下。之前程颂没觉着,坐下来细想才发现自己担了这么多百姓的生计。他不怕责任大,只要把东西做好卖出去,保证这些人的温饱、甚至过上不错的日子都不算太难。他也买得起田地,可跨县城招佃户,怕是会有问题。

      “不能去合杉招募佃户吗?”
      梁言也好奇着。他自小在合杉长大,家里没田地,不懂这些。但南北新村的佃户,要么是家里没地的,要么是土地太少太贫瘠,还有些是家里遭了难卖了田,温饱难以为继。这样的百姓,合杉也有啊。

      程胜勤学也坐在桌前听着。尤其是程胜,谁发言他就看过去,十分专注。他不参与作坊经营,但对其间的琐事也很有兴趣。黎秀才说过,要想做好文章,熟悉民生是必须的。

      “跨了县域,可以招抚流亡,不可争抢良民。合杉近来并未遭灾,寻常百姓,即便日子穷苦,也不可随意招揽。”
      黎仁诚给大家解释。

      程颂听得点头,黎兄所言与他猜想一样。人口的稳定与增长应是考核县令的重要标准,他要愣冲冲去了,把其它县城百姓拖家带口划拉到长宁,怕是首个挨骂的就是单县令,甚至可能被参个“争民”的罪名。

      “那就只能租地了?”
      几个孩子听得直点头,梁言最先开口。
      “买地也行,只是一千亩地,愿意出手的富户怕是难找。”
      程颂琢磨道。

      “富户不卖,那和百姓买不行吗?”
      程胜跟着提问。
      “田地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若非遭了大难,轻易不会售卖。咱们需要的只是制作吃食的原料,无需让农户变成无地户。”

      大琞看似河清海晏,却也逃不过封建王朝太平时期的通病。土地财富过于集中,贫富差距极大。豪强权贵兼并土地的现象,十分常见。
      穿越前程颂从来不了解这些,在现代学过历史,再回看当下,才明白百姓的生活有多不易。平日他时常与黎仁诚聊起民生,知道比起大琞立国初期,添丁的分田已经从二十亩降到了五亩,普通农户手中的土地通常也就够个全家温饱。

      “租地的规矩就参照当初合作种植的办法,先签订一季的。”
      “只签一季?”
      梁言不解。作坊这些吃食是全年售卖,一季的收成哪够?

      “到期了可以续,让舅父安排人时常抽查耕种情况。收成过低、不能仔细侍弄田地的就换掉。”
      程颂端起茶杯喝了口,没要画砚递来的榛子仁,让他自己吃。

      穷苦与良善是两回事。他要是租地,给出的条件不会差,至少比农户自己种地强。想耍懒钻空子的一定会有,这种人筛出来就不用留情面,直接踢出合作名单。

      “颂弟思虑周全。”
      黎仁诚赞道。
      ……

      租地的事程颂只要出个章程,后面就交托给舅父表哥。次日一早,他就与黎兄、宋归带着几个孩子去了新北村,书院这里也有不少事等着他拿主意。

      骡车进了书院,画砚中途下车去了饭堂。少爷说今日要在书院忙活一天,他得去知会一下焦大师傅用饭人数。

      过年期间饭堂依旧开着,程颂特意给焦大父子发了大红包,请他们留在书院,给酒坊的工人和护卫的差役做饭。

      酒坊出完年前最后一批货,董凡就带着随从回了京城。据说不是为了探亲,是要回去述职,过了年就回来。
      他是不在,酒坊却没停工,听说只是给工人们轮流放了三天假。衙门派来护卫的差役也没撤,饭堂自然得开着。

      焦大家就在长宁城里,有了十两银子红包,谁还在乎过年这几天住哪儿。院长也给他们父子分了个小院,这个年全家人都是来书院过的。

      “少爷,这招生帖子还要贴到府城去?府城人会来长宁读书吗?”
      画砚从饭堂回来,一进屋就听梁言问招生帖子要发去府城多少份,很是惊讶。

      饭堂到他们住的院子不近,见画砚额头有汗,程颂掏出自己巾帕让他擦擦。
      “府城供不起孩子读书的百姓多得是,家中穷苦的读书人也不少。”

      程颂正在校对刚印好的教材,黎仁诚和郭年宋归在誊写招生帖子。这帖子内容多,需用大幅纸,不好雕版,只能抄写。
      帖子上招生内容只占了半张纸,下面还有个招聘夫子和助教的附加内容,主要面向备考科举的读书人。

      学问高会授课的可以应聘夫子,工钱每月十两银子。能力不足或是不擅长授课的可以担任助教。
      助教每月只有二两银子工钱,但书院包了食宿,还可以免费借阅书籍。对于正在备考科举的穷书生而言,算是非常难得的高薪兼职。

      今年的招生年龄依旧是满七岁即可。现在的人都是按虚岁算,满七岁的实龄就是六岁。
      束脩的标准与去年一样,可以全额缴纳只来读书,也可以半工半读。书院提供多种做工机会,每月扣掉一半工钱缴纳束脩,交够了就可以全额领取工钱。

      为了能让更多低龄孩子入学,之前程颂还想过由家人代工抵偿束脩的方式,推演之后发现这办法不易实施。

      书院要面向整个云州招生,长宁以外的人家送个孩子来读书还好,再匀出个劳动力做工却未必便利。书院还要解决食宿,成本反而更高。
      再者天气渐暖,马上就要进入春耕,很多人家未必能抽得出人手。

      这个主意很快就被程颂自己否决了,束脩的缴纳方式还是沿袭去年的办法,大小学子们自食其力吧。
      这套勤工俭学的政策执行起来不算简单,记录核对的工作量很大,需要专人负责。

      “要不我来做?”
      宋归自荐道。
      “你要授课,还要编写话本,哪有工夫干这个。从招来的助教中找人吧,书写工整,心细些就能干。”
      小院长直接驳回申请。

      书坊的插图话本十分热销,年前有客商传来消息,说其它书坊也开始编印了。只是即便画师技艺高超,故事内容还是差得多。论起受追捧,诚颂书坊的话本依旧远胜其它。

      眼下编写话本的主力只有陈卓宋归,他俩还要兼顾自己学业,已经够辛苦了。记录核对的人不难找,用不上宋归。

      “等人招来了,就给你安排,不合适就换。”
      程颂转过头,看向正在制定“做工计划”的黎仁平。

      书院的教学主管是郭年,此外的一切杂务都由黎仁平负责。打下手的暂时只有许正。程颂打算开学后再挑选几个能干的娃娃培养培养,像彭二娃兄弟和彭小牛那样的就是不错的苗子。

      从炒杏仁炒豆干、与周家父子带领青壮开荒、跟着曹匠人修建书院,到今日独自负责书院杂务,离开村子到了学田,黎家人中做事最杂的就是老二黎仁平。

      程颂有私心,总想帮着兄弟俩再进一步,却看不透这黎家二弟喜好做什么。后来黎仁诚劝他:
      “相较当初在村里种地,如今二弟三弟做的事都是自己选的,也并无不妥,由着他们吧。”

      亲大哥这么说,程颂便不好再插手。其实他也看明白了,黎家姐弟的关系看似平淡,实则极为亲厚,而且这四姐弟还都特别有主意。

      黎兄心无旁骛一心仕途,学业越发扎实。沈衍王显早就说过,依黎兄的功底,莫说乡试,取中会试都是大有希望。
      黎大姐不断为绢花作坊谋划新出路,设计上更是从未停止创新。带着一群女工拼事业,作坊的名气与收入都是蒸蒸日上。
      黎仁平做的事最杂,但每一次变动都是他自己提的,在一次次做工变换中成长得愈发自信。就连最小的黎仁安,去印坊画插图也是他自己提的。用特长挣高薪,黎家小弟每日上工都是高高兴兴。

      “好。”
      黎仁平应得干脆。
      他只比程颂小不到一岁,却对同龄的院长小东家心服口服,敬佩之情仅次于大哥。这一年多他干的活是杂,样样不沾边,却从未有过厌烦。
      他清楚自己没有大哥读书的本事,也没有三弟作画的天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尽力把交托给他的事情办好。
      搬到学田后,他和三弟同住一屋。每到发工钱的日子,哥俩取出各自钱箱,总是忍不住再数两遍。他俩知道娘和大哥大姐手里银子更多,但这钱箱里的都是靠自己双手挣下的,数起来常有几分说不清的不同,总是格外踏实。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65章 租地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