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当夜幕笼罩纽约曼哈顿中央舞台,巨幅LED屏上的倒计时归零,聚光灯如昼般刺破黑暗,万众瞩目中,那位以“白月光”之名走上世界的歌者,却永远缺席了属于她的最终谢幕。
林欢言,27岁,国际顶流,唯一一位三年内蝉联五大音乐奖项的华人女性唱作人,原定于今晚举办她“LUNA·Final”全球巡演的终场演唱会。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被无数人称为“时代终章”的文化事件。
就在两个小时前,全球媒体同步推送了一条突发消息——
“BREAKING:华语歌手林欢言在演唱会开场前30分钟,于更衣室内离奇死亡。”
简短一句,如同重锤掷地,震碎亿万人耳膜。
演唱会观众中,不乏从世界各地飞来的忠实听众。
他们花光积蓄,只为亲眼目睹她在人生巅峰的谢幕演出。有人从东京转三趟航班抵达纽约,有人因错过上一场而提早两个月就预订门票——而此刻,他们眼睁睁看着舞台黑屏,从倒计时“00:00”静止到紧急熄灯,再到数百保安维持秩序、广播反复播放“技术故障”,再无人登台告知真相。
直到这条推送发布的五分钟后,屏幕上冷冷地跳出白底黑字:
“演唱会取消,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当“死亡”与“取消”这两个字眼同时落在聚光灯之下,时间仿佛凝固。
一场应是热烈、震撼、辉煌的告别演出,就此终止。
有人尖叫,有人跪地痛哭,有人瘫坐椅间失声抽泣。无数闪光灯同时亮起,拍下空无一人的舞台。
而大屏幕上的她,依旧微笑着。
是三天前彩排的预热视频——她身着纯白礼裙,背靠无边星海,语气轻柔:“如果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别替我难过。因为我一直都知道,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像极了预言。
那天早上她还出现在社交平台限时动态,晒出一张彩排场地照片,配文写着:“最后一次灯光试调,好安静。”
她的签名LOGO被打在屏幕上,身影隐入光中。谁能想到,那竟是她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幅图像。
——
新闻铺天盖地地涌现。有人斥责安全事故、有人质疑主办方拖延隐瞒,更有人怀疑是他杀、是自杀、是蓄意消失。
热搜一夜之间爆满:#林欢言死亡真相#、#白月光永别舞台#、#她不属于任何人#、#林欢言临终画面#。
网络如同无数只悲怆的眼,在黑夜中睁开。
而现实也未比虚拟世界安静。
无数歌迷聚集在纽约会场、她曾生活过的公寓楼下、公司总部门前,点燃蜡烛、摆放鲜花、弹奏她的曲子。
有粉丝用竖琴演奏她第一首出道曲《眠》,那旋律如泣如诉,和着人群中的啜泣声,仿佛一场无法结束的安魂曲。
有人高举手幅:“言言,舞台等你回家。”
也有人哽咽着说:“她是我活下来的理由,现在,我该怎么办?”
还有人不愿接受事实,在社交平台留言:“她一定只是累了,过几天还会回来和我们说早安的。”
但每一次刷新,都是心碎的提醒:那个人,真的走了。
更有粉丝将她过往每一场演出的剪影剪辑成纪念短片,音轨只选用了她在深夜电台中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终点注定是黑夜,那我愿意做唯一为你发光的星。”
她真的做到了。
——
国内时间凌晨四点,林欢言所属的璨星事务所突然发出唯一一条官方声明:
“因重大突发事件,璨星全线业务暂停,深表歉意。”
一句话,未提死因,未提善后,未提任何一名负责人。
随后,公司官网关闭,社交账号清空,董事长与其他负责人皆音讯全无。整个行业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扯开裂缝。
她的遗体被悄然送往曼哈顿某私人医院,无任何公开画面。外界所有报道几乎只字未提死因,更多的是回顾她的辉煌——而不是她的痛苦。
沐与和刷着手机,指节泛白。
他坐在江城警校图书馆顶楼的阳台上,身前堆着几本未翻完的刑侦心理教材。
林欢言的身影在他耳机里反复播放——她的歌,他几乎每首都背得下来。
此刻却觉得陌生。
那些歌词,每一个音节、每一句呼吸、甚至咬字间的顿挫,都像是某种密语。
藏着她曾试图说出却被忽视的痛苦。
他怎么也无法把“死亡”与那个舞台上冷静、克制、完美无瑕的她联系在一起。
他看着评论区翻涌的信息,有人悼念、有人怒斥、有人怀疑、有人冷嘲热讽。
但所有人都忘了,她曾说过:“我不属于任何人。”
那是一次采访中,她面对镜头淡淡地说的:“如果你觉得我温柔,那只是角色。如果你以为我爱你,那只是你相信了编剧。”
媒体称她冷感,也称她疏离。
可沐与和始终记得那支MTV里她为流浪狗抚琴弹唱的画面,那眼神里不是冷漠,而是沉默的慈悲。
她从不属于观众的幻想,她只属于自己。
——
沐与和摘下耳机。
他第一次认真想要“查清一件事”。
不是为了成绩,也不是出于职责,而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直觉。
他说不清林欢言对他意味着什么。
只是觉得,那个从不示弱、从不求助、从不与人亲近的她,在死亡前一定曾挣扎过、呼救过,只是没人听见。
可他愿意听。
哪怕现在开始,也不算太晚。
于是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只写了四个字:
林欢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