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二章 杨家屯-陶姨娘(二) ...


  •   放暑假那天,杨宝凤出了学堂。校门口来接她的,是姐姐杨宝琴。
      杨宝琴笑吟吟地站在正午的阳光里,身上的镜面缎旗袍闪着粼粼的光。
      婢女招儿立在她身侧,含着笑问候杨宝凤:“二小姐好。”
      “姐,怎么是你来接我?” 杨宝凤奇道。
      “我捎信给咱家里,说过几天要回去看看咱奶奶和爹娘。咱娘就回信,说你放假这天正赶上十五,家里的车要送咱奶奶和她去感应寺进香,让我晌午先上县里学堂接上你,再一块儿回家。”杨宝琴说罢,拉了妹子的手走向自家马车,指指车夫,“这是赶车的富贵。”
      那车夫就摘下毡帽,弯了弯腰,叫一声“二小姐”,然后在车辕旁放一只脚踏,挑起帘子侧身候在一边。招儿就扶着杨宝琴姐妹俩上了车。
      杨宝琴让妹子坐在自己身旁,指着车厢里另一个抱孩子的女人对她说:“这是福姐儿的乳娘洛妈。”
      洛妈欠身笑问“二小姐好”。杨宝琴就从洛妈手里抱过福姐儿,握着她的小胳膊逗弄:“大闺女,还认不认得二姨?你快给二姨问个好。”
      那福姐儿虽然未满两岁,却也不认生,就乖乖地说了一声“二姨好”,喜得杨宝凤一个劲儿地夸她。洛妈和招儿也跟着凑趣儿,招儿直说杨宝琴姐妹俩长得越来越像;洛妈端详着福姐儿,说这孩子其实长得更像杨宝凤些。
      杨宝琴比妹妹大七岁,四年前嫁到三十里外的李洛村。婚后一两年间公婆相继过世,她就和男人李家齐守着祖上积下来的房舍田产安分度日,家道也算殷实。上个月末他们的二女儿寿姐儿也过了百日,杨宝琴想着已有大半年没回娘家探望祖母和父母双亲,放心不下,就带上大女儿福姐儿、乳母洛妈和婢女招儿,由家仆李富贵赶着马车,回杨家屯省亲。
      杨宝凤问:“姐,我姐夫和寿姐儿怎么没一块儿来?”
      “这阵子地里活计多,你姐夫得在家里盯着,走不开;寿姐儿太小了,抱不出来,乳娘在家里带着呢。”杨宝琴说。

      马车一路颠簸,傍晚时分才到杨家屯。
      那日天清气朗,西天被晚霞映红了大半边。夕阳余晖洒在杨家大宅的门楼上,一片粉红淡金。屋顶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柴禾饭香。
      连升听见车马声,忙打开院门,帮富贵拉着缰绳,笑道:“怎么这早晚才到?老爷都吩咐我去村口望了七八趟了。”
      窦妈闻声也从堂屋里一溜小跑迎出来,笑道:“哎哟哟,两位小姐和小小姐总算回来了!老太太都念叨大半天了,你们没人觉着耳朵发热吗?”
      招儿扶着杨宝琴和杨宝凤下了马车,洛妈抱着福姐儿,窦妈帮忙提着礼物,一行人说说笑笑向堂屋走。连升就带了富贵到马厩去卸车喂马。
      杨老太太和黄氏都等在堂屋里。就连平时不太出来走动的杨明礼也端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等着女儿们回来。
      杨宝琴和杨宝凤进了堂屋,先给坐在炕上的杨老太太行了大礼,又向杨明礼夫妇问了安好,然后叫福姐儿给太姥姥、姥爷和姥姥磕头。
      小小的人儿粉妆玉琢,煞是招人怜爱。杨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搂过福姐儿,即刻赏了一个大红包。
      洛妈和招儿也见机上前行了礼,黄氏吩咐窦妈带她们下去吃饭歇息。
      杨宝琴和杨宝凤刚要落座,杨老太太却搂着福姐儿笑道:“哎哟,你们姊妹俩先别忙着坐下,我一看见福儿,欢喜得糊涂了,竟忘了这屋里头还有一个人。”
      听祖母如此一说,杨宝琴和杨宝凤才注意到,在父亲的椅子后面立着一个年轻女子,正在给父亲轻轻打着扇子,看身量与杨宝琴相仿,长着一张心形的脸,额前垂着几缕刘海儿,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硕大的云髻,髻上斜插着一支碧玉簪,簪头上垂下一小束绯色流苏,随着她打扇子的动作一摇一摇的,眉眼弯弯,左边嘴角旁有一颗米粒大小的胭脂记。
      杨宝凤正觉眼前的女子看着面熟,杨老太太就向那女子招招手,说道:“桃子,你过来。”
      那女子就款步走到杨老太太身旁,有些羞赧地微微一笑,那颗胭脂记刚巧落在酒窝里。
      杨宝凤突然想起了她是谁,叫道:“奶奶,这不是你去年冬天从感应寺捡回来的那个姑娘吗?”
      杨老太太嗔怪地看了她一眼,笑道:“凤丫头不要胡说,她现在是你们的姨娘了。”
      杨宝凤一怔,不知这话从何说起,正要询问,却被姐姐拉住了手,轻轻捏了一下,就住了口。
      杨宝琴到底年长几岁,又出了阁,经的世事比妹子多,听祖母如此一说,再看看父母双亲的脸色,心里立时明白了这女子是父亲新纳的妾侍,赶忙拉着杨宝凤的手,走上前去行了个礼,笑道:“姨娘好。”又回身从刚才招儿放在炕上的礼物里拿出一叠本来是买给杨宝凤的浅粉色衣料,捧到那女子面前,说,“这段料子的颜色与姨娘挺相称,琴儿就孝敬姨娘做件衣裳吧。”说罢,又从手腕上撸下一只羊脂白玉镯子,放在衣料之上,笑道,“琴儿来的时候并不知道姨娘进门,也没准备什么像样的见面礼孝敬姨娘,这只镯子也请姨娘一并笑纳。东西太简薄,若是入不了姨娘的眼,姨娘就留着逢年过节赏人吧。”
      “多谢大小姐。”那女子伸出双手接过衣料和玉镯,却露出手腕上戴着的另一只一模一样的羊脂白玉镯子。
      杨宝琴奇道:“好巧啊,原来姨娘也有一只这样的镯子。”
      “是我送她的呀,”杨宝凤在姐姐身后笑道,“现如今正好跟你送的凑成一对儿了。”
      杨老太太见了,心里欢喜,就对儿子笑道:“明礼呀,你看看我说得对不对?桃子这丫头就是跟我们杨家有缘!她来了之后,你的病就见好了;还有琴儿和凤儿这姊妹俩,就像商量好了似的,各人都是一见面就送了桃子一只白玉镯子,正好凑成一对儿。”
      杨明礼也笑了,对杨老太太说:“母亲说的是,只要咱们一家人和睦亲厚,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黄氏也笑着对杨老太太说:“娘,这两只镯子原本就是一对儿。是琴儿过十五岁生日那天您赏给她的,后来琴儿出嫁的时候,凤儿舍不得姐姐,琴儿就留了一只给凤儿,现在又在桃子妹妹这儿凑成一双了,真是好兆头。”又对杨宝凤道,“凤儿,你还没跟桃子叫姨娘呢。”
      “桃……姨娘。”杨宝凤一怔,结结巴巴地说。
      杨老太太听了,心里更是欢喜,笑道:“凤儿这么一叫,我听着比单叫‘姨娘’更好听,也更显得亲厚。行了,以后就叫桃姨娘吧。”
      桃子姑娘只低了头,脸上微红,一声也不言语。

      “咱们这位新姨娘今年十几岁了?”杨宝琴问窦妈。
      窦妈正在收拾杨宝琴出阁前住的那间闺房,停下手里的活儿,简单讲了几句桃子姑娘的身世,然后摇摇头道:“要论模样儿,倒是一副好模样儿,就是年纪小了点儿,我估摸着,比咱们二小姐也大不了几岁。”
      彼时大家都已用过晚饭,杨宝凤也在姐姐的屋子里凑热闹,听了这话就笑道:“窦妈,你净瞎说,冬月里她刚来咱家那天我也在呀,老太太说她和我差不多大,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这才过去半年,难道只有她一个人长岁数了,我就没长不成?”
      窦妈被杨宝凤堵了嘴,只嘿嘿干笑,不知如何接口。
      杨宝琴却似笑非笑地看着妹子,说道:“凤儿,还真让你说着了——这半年里呀,原来的桃子姑娘长了一辈,变成桃姨娘了,你呢,还是原样,一点儿也没变。”
      窦妈听杨宝琴说得好笑,忍不住咯咯咯地笑开了。
      在一旁铺床的招儿和抱着福姐哄睡觉的洛妈虽然不明就里,却也跟着一起笑了。

      杨宝凤平日里在洋学堂住校念书,连春节都回不了家,说起来已经有一年多没见到杨宝琴了,这次好不容易赶上姐姐回娘家省亲,就整天粘着姐姐,一刻也不愿意分开。杨宝琴虽然也很依恋娘家的亲人,但终究放心不下独自在家的丈夫和不满四个月大的寿姐儿,只在娘家住了五天,就张罗着要回去。
      在回去前一天晚上,黄氏来杨宝琴房里看福姐儿。可巧福姐儿正在跟二姨玩,趴在炕桌边,兴致勃勃地看着杨宝凤拿剪子把一叠折起来的彩纸剪成一长串手拉手的小人儿。杨宝琴就瞅空儿把母亲拉到炕梢,切切地说些体己话。
      杨宝凤手上剪着纸人儿,耳朵却支楞着偷听下巴嗑儿。
      “……我爹身子这么虚,怎么还收小啊?娘,你也不劝一劝。”杨宝琴低声说。
      黄氏就叹一口气,低声说道:“唉,你爹连气儿都还喘不匀净呢,哪有闲心收什么小啊?还不都是老太太的主意。”顿了顿又说,“也是合该咱们家里有这档子事儿——去年一入冬月,你爹就肺火上炎,日咳夜咳的,咳得肺管子生疼,吐的那痰里都带着血筋儿,可吓人了。老太太见吃药也不见效,急得没法儿,说要去感应寺烧香许愿,可巧去的那天就在路上捡了这姑娘回来,看她可怜,就收留在家里了。她说自己在人牙子手里的时候叫黛黛,老太太嫌听着不像好人家的姑娘,就给改了叫桃子,先说是伺候老太太起居的,后来你爹的病居然真有了起色,身子渐渐安稳了,老太太不知怎么一想,就让她来伺候你爹了。”
      杨宝琴半晌没言语,后来说道:“家里为这事摆酒之前,怎么也不捎个信儿给我?我好歹也该送个贺仪过来,现在倒好像我们做晚辈的缺了礼数似的。”
      “嗐,没摆酒,”黄氏撇撇嘴,说,“老太太有话,说桃子年纪还小,先有个名分就行了,一来大家好称呼,二来也方便她伺候你爹,过两年等你爹身子大安了再圆房。”
      “要这么着,也好吧。”杨宝琴说。
      杨宝凤在一旁偷听得似懂非懂,手上的小人儿也剪得三心二意。
      福姐儿着急地在一旁直拽她的手,嘴里嚷着:“二姨把小人儿的脚脚都剪掉了……”

      杨宝琴回去后,杨宝凤很寂寞了一阵子。如果桃子姑娘仍然是祖母的婢女就好了,她不止一次这样想。
      的确,整个杨家大宅里,和杨宝凤年纪相仿的就只有桃子姑娘一个人。但她现在名分上是杨明礼的妾侍,杨宝凤自然就不好整天拉住她问长问短,说东道西了。更何况她整天亦步亦趋地跟在黄氏身后,照顾病中的杨明礼饮食起居,即使偶尔在饭桌上或杨明礼的病榻前与杨宝凤打个照面,两人互相说的也多半只是一成不变的客套话——
      “桃姨娘安好。”
      “二小姐同安。”

      时光忽忽而逝,杨明礼的病势越来越沉重,家里的产业越来越微薄,但好在杨家大宅仍然像一小块沙洲,在岁月的长河中努力保持着浮出水面的状态。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二章 杨家屯-陶姨娘(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