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第十章 京城-李文禄(二) ...


  •   从县中学退职回到杨家屯那年,杨宝凤四十七岁。
      原本的杨家、杨宝琴嫁过的李家以及杨宝凤嫁过的罗家都曾是地主,阶级成分不好,再加上杨宝凤名声不好,黄氏和杨宝琴身体也不好,导致福姐儿和禄哥儿一直都没找到对象。
      那时,福姐儿已是个三十七岁的老姑娘了,早就没了嫁出去的指望。她自己倒也不很在意,每天都安安心心地在生产队里干农活,挣工分,闲下来就在家里操持家务。
      禄哥儿虽然才二十岁,但在农村也已到了该定亲的年纪,不过,根本就没有哪个正经人家愿意把好好的姑娘嫁给一个地主家庭出身、来路不明的野孩子。

      杨宝凤思来想去,决定把退职时领到的两千块钱拿出来给家里盖房子。
      她还记得办退职手续那天,县教育局的会计把这两千块钱退职金交给她,二百张大团结票子,用牛皮纸条捆成厚厚的两叠,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在当时算是不小的一笔钱。
      可是,这就是我往后余生所有能用的钱吗?这些钱真够我用一辈子吗?杨宝凤在心里很悲伤地想,如果我还能活二十年,每年就能用一百块钱;如果我还能活四十年,每年就只能用五十块钱了……
      她这样计算着,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了罗老爷交给她的宣德炉和王吉途放在她手上的金条。
      可是,那些东西在破四旧的年代能有什么用呢?她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变成现钱。即便知道,她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坏分子、国民党反动派的臭姘头,怎么敢拿着黄澄澄的金条和沉甸甸的香炉去换钱花呢?
      但是她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将来了,她要不惜一切代价,让禄哥儿在合适的年龄娶上媳妇。
      她思来想去,决定用自己的退职金在杨家老宅的旧址上盖两套带院子的正房,先让杨宝琴带福姐儿和禄哥儿住一套,她带黄氏住另一套,如果哪天禄哥儿定了亲,就腾出其中一套给他娶媳妇,家里其他人都搬到另一套里去住。

      在农村,盖房子算是顶大的事儿。那些天里,杨宝凤天天烧火做饭,好吃好喝地招待匠人们;禄哥儿也经常给匠人们打下手,围前围后地跟着他们一起干活儿。
      杨宝凤一闲下来就在工地上四处溜达,留心观察匠人们的一举一动,看他们如何垒砖,如何和泥,如何抹灰……
      别人都以为她是怕人家偷工减料,没人想到她其实是在暗中学艺。
      东院盘炕那天夜里,她趁着没人,拿起瓦匠师傅留在房子里的家什,把那只宣德炉和那三根金条悄悄盘进了东院的炕里。

      盖房子那些天,禄哥儿跟那帮匠人们混得越来越熟,居然跟瓦匠师傅和木匠师傅学到了不少手艺。
      到底是心灵手巧的孩子啊,可惜只到初中毕业就没有书念了,杨宝凤暗自感叹,出钱给他买了一套工具。待到新屋落成,匠人们离开时,已经答应以后再接到盖房子的活儿就带上禄哥儿一起去干。
      于是,禄哥儿在务农之余,像模像样地干起了木工和瓦工,经常帮人盖房、修理家具,也能赚到一些钱贴补家用了。

      然而,令杨宝凤万分失望的是,新屋落成也没能给禄哥儿带来好姻缘。只有邻村一户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禄哥儿,那姑娘小时候发高烧,烧退之后就变成了哑巴,据说脑子也有点儿烧坏了。
      杨宝凤和禄哥儿一口回绝了这门亲事。

      更令杨宝凤意想不到的是,先一步成亲的居然是快要四十岁的福姐儿。

      福姐儿之所以能嫁出去,完全是因为罗树。
      1967年,几乎与杨宝凤被遣返回杨家屯同时,罗树大学毕业了。凭着响当当的烈属身份,他被分配到省城一家很重要的军工企业里工作。
      那时候,罗树已经和曾启珍确定了恋爱关系。曾启珍比他小一岁,在省城的铁路医院当医生。两个人正筹备结婚的时候,不巧,刘云生病了,浑身泛黄,肚子疼得厉害,被下放的农场当成传染病,退回原单位治疗,病势越来越沉重,没过多久,确诊患了肝癌。
      罗树推迟了和曾启珍的婚事,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刘云。
      不久,刘云在省肿瘤医院动了手术。
      罗树白天要上班,没法去医院陪着刘云,就写信把福姐儿叫到省城,让她每天在医院里陪床,专门照顾刘云。

      一年之后,刘云去世了。
      那时罗树已经和曾启珍领了结婚证,单位也已经分了他一套两居室的住房。
      罗树没让福姐儿回杨家屯,安排她暂住在他的新家里,再做打算。
      没过多久,曾启珍怀孕了,害喜很厉害。福姐儿就帮忙料理家务。
      罗树想着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得给福姐儿找个人嫁。
      碰巧他刚上班时带他的那位巴师傅几年前丧偶,他就把福姐儿介绍给了他。两人相处几个月,觉得还行,就结婚了。婚后,福姐儿的户口从杨家屯迁进了省城。
      村里人都羡慕得很,只是仍然没人给禄哥儿提亲。
      “要不咱写封信跟树儿和福姐儿说说,让他们把禄哥儿也弄进城里算了,他当木匠、当瓦匠都行。”有一天,杨宝琴傻傻地对杨宝凤说。
      杨宝凤摇摇头。
      她知道,罗树肯帮福姐儿,是因为他小时候住在杨家屯那些年里和福姐儿最亲。至于禄哥儿,罗树在这世上最不待见的人大约就是他了。

      福姐儿出嫁后,杨宝凤其实也没在杨家屯住多久。
      转过年来,罗树的女儿罗兰出生了。
      杨宝凤当上了奶奶,欢欢喜喜地来罗树家里伺候曾启珍坐月子,帮忙照料罗兰。
      那时,她当初得到的两千块钱退职金已经所剩无几了,虽然跟罗树和曾启珍相处得不是很融洽,她也决定不再回杨家屯,毕竟她只有罗树这么一个名正言顺的儿子,如今罗树在省城有了工作,安了家,她也只能在儿子家里养老了。

      杨宝凤进省城的第二年,福姐儿也生了个女儿,取名叫巴欣欣。她婆婆年纪很大,身体不好,杨宝琴就从乡下来福姐儿家里伺候月子。
      杨宝凤在杨家屯盖的那两套正房里只剩下了黄氏和禄哥儿两个人。
      禄哥儿仍在村里务农,虽然有木工和瓦工手艺,农闲时帮人盖房,也赚了一些钱,但仍没有娶上媳妇。
      福姐儿的孩子满周岁后,杨宝琴就返回杨家屯了。她一边伺候黄氏,一边帮衬禄哥儿,三个人在一起,守着两套房子过日子。

      1976年底,县政府给杨宝凤平反了。可惜她已经满了五十五岁,虽然平了反,却也不能再回县中学去任教了,只能从退职变为退休,补发了八年多的工资,此后按月领取退休金生活。
      那时,杨宝凤已经跟儿子和儿媳一起生活了五六年,虽然彼此之间有过无数磕磕碰碰。但罗树和曾启珍看到她从退职变成退休,不仅退休金挺高,而且还能享受公费医疗,从此生活有了保障,也很替她高兴。刚巧那时曾启珍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夫妻俩想着家里正需要有老人照应,就托关系把她的户口从杨家屯迁进了省城。

      禄哥儿三十岁那年,终于说到了媳妇,是邻村一个从外省过来投亲的姑娘,叫祝小婉,父母都不在了,虽然长相很一般,但好在年轻,才刚满二十一岁。
      而立之年的禄哥儿就欢欢喜喜地成了亲。

      杨宝凤思来想去,没去参加禄哥儿的婚礼。
      那几年,黄氏和杨宝琴已经全靠禄哥儿挣钱养活了。杨宝凤担心禄哥儿娶亲之后负担太重,就从自己补发的工资里拿出一大半,以给黄氏养老的名义,交给了杨宝琴。
      罗树和曾启珍知道后,三个人不免又大吵一架。
      杨宝凤一向是个嘴巴上很厉害的人,但每次和曾启珍吵架都没赢过。一方面因为曾启珍也是个牙尖嘴利的人,另一方面也因为曾启珍一旦说不过杨宝凤,就会阴阳她,明里暗里指责她是个不正经的女人。
      每逢这时,杨宝凤就会忿忿地想,曾启珍怎么会知道那些陈年旧事?毫无疑问就是罗树这个傻狍子说的。
      但杨宝凤从不敢当面责备罗树。
      即便母子俩已经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五六年,罗树对杨宝凤仍然不冷不热,不咸不淡,让杨宝凤完全找不到当娘的感觉,更不敢对罗树提任何意见。

      不久,禄哥儿媳妇生下一个女儿,福姐儿给起了名字,叫李向荣。
      没过几天,曾启珍也生了儿子,取名叫罗林。
      杨宝凤不仅得了孙子,还在罗兰之外又新添了一个孙女,心里欢喜得不得了。

      也许是乐极生悲吧,就在禄哥儿的女儿满百日那天,黄氏去世了。
      那天,罗树没到下班时间就回家来了,同他一起进门的还有哭红了眼睛的福姐儿。
      杨宝凤正在家里给罗兰念故事书,一看就慌了,把故事书往罗兰手上胡乱一塞,问福姐儿道:“这是咋的啦?”
      “二姨……”福姐儿又哭了,“我姥没了……”
      罗树就从衣袋里掏出禄哥儿从县城拍来的电报,递了过去。
      杨宝凤来省城后,通信一向都用罗树单位的地址。她展开电报,只看了一眼,也哭开了:“娘啊……”但只哭了一声,就停住说道,“没工夫哭了,咱得赶紧回去,慢一步就赶不上出殡了。”
      福姐儿一听,也忙止了哭,看向罗树。
      罗树就从家里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边翻边说:“我给你俩查查坐哪趟车最快。”
      杨宝凤听出罗树不肯跟她和福姐儿一起回杨家屯,也不劝他,只和福姐儿两个连夜从省城赶回去奔丧。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7章 第十章 京城-李文禄(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