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2010年代做空欧元 ...

  •   2010年2月8日,纽约上东区一间豪华别墅内,乔治·索罗斯、史蒂夫·科恩、约翰·保尔森等十多位对冲基金的大佬齐聚一堂,参与了一次名为“集思晚餐会”的活动。尽管组织者强调这仅是一场普通聚会,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晚餐结束后的第二天,欧元遭到了集体抛售,空头期货头寸达到了历史新高。

      随后几年内,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持续处于熊市状态。为什么对冲基金群体选择大规模做空欧元呢?起源于希腊欲加入欧元区的愿望。

      这还得从欧元诞生的10年前讲起。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发行。当时的欧盟15国中,有四国未加入欧元区,其中英国、丹麦和瑞典选择继续观望,希腊则因不符合条件而未能加入。

      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1992年,欧盟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该条约规定,任何希望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其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
      简而言之,马约要求成员国必须有良好的财政纪律,不能持续负债累累。
      因为欧元的信誉本质上取决于成员国的政府信用,债务过多会导致国家信用崩溃,从而影响欧元的稳定。然而,仅凭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并不能长期压制欧元,美国必须寻找新的方法。

      就在这时,希腊主动向美国求助。希腊的请求很简单,希望在不让欧洲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美国的帮助达到马约的标准,从而加入欧元区。但美国的打算却不那么简单,看到希腊糟糕的财政状况,美国人想到了一个摧毁欧元的绝佳方案。
      高盛的特洛伊木马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迅速为希腊设计了一套方案。
      这套方案非常巧妙,不仅能帮助希腊掩饰债务,还能使希腊政府继续挥霍。
      我们来看看高盛是如何为希腊提供服务的?
      首先,希腊政府需要发行一笔10年期国债,募集100亿美元。
      然后,高盛与希腊签订一个10年期的货币互换协议。
      货币互换指的是在合同期初和期末各进行一次货币兑换,例如在2000年合同期初,希腊用100亿美元换取高盛的80亿欧元,到了2010年合同期末,希腊再用80亿欧元换回100亿美元。
      由于货币互换协议的兑换汇率是双方商定的,这为希腊和高盛提供了操纵空间。

      按市场价格,希腊借来的100亿美元原本只能换得80亿欧元,但高盛却同意在期初给希腊90亿欧元,相当于希腊白白多得了10亿欧元。然而,高盛并不是慈善机构,10年后当货币互换协议到期时,希腊想要换回100亿美元,就必须额外支付10亿欧元。
      简单来说,高盛仅仅是让希腊在合同期初获得了10亿欧元的好处,这些好处将在10年后完全返还。
      这套方案本质上是高盛向希腊政府提供了10亿欧元的贷款,但这笔贷款在会计账目上并不视为债务。

      我们都知道,希腊政府的财政状况一直不佳,如果它无法撑过这10年而破产,那么高盛可能无法收回这10亿欧元。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不择手段的高盛向一家德国银行购买了价值10亿欧元的CDS。
      CDS也是一种互换协议,全称信用违约互换,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保险:如果希腊没有出现问题,高盛每年向德国银行支付一定的保费;如果希腊出现问题,无论是破产还是信用评级大幅下降,德国银行都必须全额赔偿高盛的损失。

      借助这些操作,高盛一举三得:
      一是将希腊作为特洛伊木马植入欧元区;
      二是将业务风险转嫁给了德国银行;
      三是从希腊政府那里一次性赚取了3亿欧元的佣金。

      除了这笔货币互换,高盛还为希腊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掏空资产的方案,比如将国家彩票和航空税等未来收入用作抵押,打包出售以换取现金,这实际上是一种资产证券化操作。
      总而言之,高盛几乎将希腊能出售的所有资产都卖掉,仅为了让希腊政府能继续挥霍。
      2000年6月19日,在高盛的协助下,希腊成为第12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美国已经掌握了希腊的经济细节,只需等待合适的时机,华尔街便可以引爆希腊的债务危机,进而拖垮欧元。
      2008年次贷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重创了华尔街,美国五大投行中有三家倒闭,仅剩的两家,即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岌岌可危。
      为了救市,美联储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大规模印刷美元以接盘有毒资产,这使得高盛得以存活。
      美元的大量印刷导致其持续贬值,到了2008年4月,美元兑欧元的贬值累计达到了37%,这一幅度令人震惊。

      为了保值资产,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向欧洲,美元信用受到动摇,美元霸权面临被欧元取代的危险。
      对于美国来说,要挽救美元,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停止印钞,提升美元信用;
      二是制造欧洲的大危机,只要欧元的情况比美元更糟,美元就能够恢复活力。
      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难以短期内消除,让美联储停止印钞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救美元,唯一的办法就是摧毁欧元。
      高盛10年前埋下的特洛伊木马,如今终于要发挥作用了。只要能够引爆希腊的债务危机,欧元的信誉必然大幅下降。
      为了推动希腊走向边缘,华尔街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公开唱衰希腊经济;
      二是停止购买希腊国债,并开始大规模做空;
      三是大量购入希腊的信用违约掉期。

      当时的希腊经济已是一片混乱,加入欧元区后,希腊国内许多行业因德法企业的竞争而崩溃。
      次贷危机还导致希腊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和航运业基本停摆。希腊的财政状况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华尔街的大规模做空使得希腊借新债越来越困难,国债收益率飙升,希腊面临债务违约的危险。

      为了帮助希腊,欧洲金融机构接手了美国抛售的所有希腊国债。
      在希腊近3000亿欧元的债务中,超过80%由欧洲国家持有,其中法国是最大的购买者。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换届,新政府不久后便宣布希腊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达113%,几乎是马约要求的两倍,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美元指数已跌至历史低点,希腊的债务问题成为美元的救命稻草,美国必须把握这次机会。

      希腊政府刚刚结束发布会,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便开始降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
      我们都知道,信用级别低于3B即为垃圾级,即使是经济表现不佳的发达国家,也不应该降至如此低的等级。
      但三大评级机构似乎决心要打击希腊,希腊的信用评级从A级急剧下降到3B,随后进一步降至2B、B、3C。
      惠誉一度将希腊的信用评级降至C,成为垃圾级中的最低等级。

      希腊政府的融资成本一度高达印度和巴西的两倍以上,这个曾经的发达国家被迫陷入与非洲国家相似的财政困境。
      如前所述,希腊的债务绝大多数被欧洲金融机构持有,希腊国债成为垃圾债券后,欧洲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然而,更让欧洲头疼的问题还在于,由于希腊的信用不断下调,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经济状况也受到影响。

      华尔街开始大肆炒作这些国家的债务风险,"欧猪五国"的名号很快传开,这五个国家的信用评级接连被降低。
      欧洲金融市场风声鹤唳,国际资本再次从欧元区撤离,纷纷流向美国,美元指数从71的历史低点迅速回升至90附近。

      本来在次贷危机中元气大伤的美国金融机构,借助做空欧洲资产再次获得巨额利润。
      高盛手中持有的希腊债务CDS的价值翻了三倍,而其在欧元和欧债的空头头寸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这场欧债危机直接使美元和华尔街得以原地复活,次贷危机虽然过去,但欧债危机紧随其后。
      2000年,高盛在希腊种下了特洛伊木马,2010年,凭借这场策略,美元击败了欧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