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章武三年。
白帝城已接连十二三日阴云密布。自托孤诸葛亮之后,刘备病情每况愈下。四月以来,更是昏睡多于清醒。
二十四日清晨,刘备醒得很早。床榻高卧,心中却愈显清明。大约是……回光返照吧。
他在永安宫中呆了已有月余,现如今知道大限将至,反而下了床来。这几日赵云一直在屋外待命,见刘备缓步而出,忙上前问候:“陛下染有微恙,还是……”
“无妨。朕想独自走走,你在此地候着即可。”
赵云犹豫片刻,道了句“陛下小心”,便在门口站定。待刘备走远,他心中思忖再三,还是转身赶往丞相府。
刘备虽算是病入膏肓,神智还很清楚。赵云走得急,刘备却明白,他是找诸葛亮去了。不由轻叹:“如今,连子龙,都要瞒着朕了。”
孔明啊,纵然你从未想过自居帝座,却又如何能挡得住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如此一想,刘备心中更是烦闷不已。索性将袖一拢,慢慢地踱了回去。
赵云赶到丞相府的时候,诸葛亮正整装出来。自刘备患病以来,诸葛亮每日必要去永安宫,多是汇报朝中事务。偶有得空,若刘备愿意,便轻抚一曲。这几日琐事骤多,他鲜有松下来的时候,才托了赵云在宫中照看。但这个时辰见到赵云,诸葛亮不由蹙眉。
“子龙,可是陛下有任何吩咐?”
“丞相,陛下今日起得甚早,说是要独自走走,不让末将跟随。末将担心……故擅自赶来,告知丞相。”
“子龙,有你在宫中,我很放心。”诸葛亮极缓极缓地挥了挥羽扇,低低叹了口气。
赵云突然明白过来诸葛亮心中所虑,只道:“陛下自然是很相信丞相的,这本无须担心。”
诸葛亮摇头,不再提此事。
“既然如此,我还是先随你一道去永安宫吧。”
相府到宫里不近不远,平日里诸葛亮一直是步行,今天却和赵云一起驾车而去。赵云看了看正在沉思的诸葛亮,本想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开口。
天色依旧昏暗,马蹄踩在青石路上踢踢踏踏,恼人心神。
正行着,赵云奇了一声,勒住了缰绳停在路中。诸葛亮掀起竹帘,却见刘备站在宫门外不远处。
诸葛亮忙起身,和赵云一同前去拜见。
“子龙,你为何不在宫中等候?”
刘备语气平平,教人难以参详其中深意。赵云顿了一顿,正要告罪,诸葛亮已抢先一步下拜道:“陛下,臣不请自来,还请陛下谅解。”
“孔明啊……”刘备的神色说不出是何意味,他凝视了诸葛亮半晌,还是轻轻摇头道,“朕,并无意怪罪子龙。你们一心为汉室江山,朕,深感欣慰。”
他伸出手,似是要相扶,但终于只在虚空中顿了顿,又收回去。
刘备将袖一拢,背过身去:“既然来了,都进来罢。”
屋内已有下人温了茶,氤氲着一缕雾气。
诸葛亮只不过三五日没来,此时却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赵云一直尽责地站在门边,并未说话。他总是坚持站着,刘备也不再多劝,只是定要诸葛亮一同坐下,这才点了点头。
“即便你今日不来,朕也会谴人传话。丞相,朕托孤之言,你可深记?”
“绝不敢忘。汉室必兴,中原……必定。”
他的信念还是如过去一样坚定,只是声音已有些竭力克制的颤意。刘备如此……可是准备交托遗言?
刘备看着诸葛亮复杂隐忍的表情,反低低笑了。
“当年……先生一句三分天下,眉宇间的意气豪情,都如昨日景象一般在我心头,从未散去过。”
诸葛亮猛然抬头。
“孔明啊,你就是太聪明了……未听你劝,致使我一步踏错,此生留憾。先生,是刘备,有愧先生!”言毕,刘备欲起身相拜,谁道诸葛亮已跪在塌下,泣道:“陛下!陛下知遇之恩,臣永生难忘!若无陛下,世上绝无今日诸葛之名。臣必倾力辅佐陛下和少主,绝无他意。”
“何苦自欺欺人,”刘备叹了一声,忽然咳嗽不止,“你……你我都知,大限……已至了。”
赵云这时也走上前来,却不知该说些什么。诸葛亮闭上眼睛,眉心终是纠结成了散不开的浓愁。
“遗诏……我已拟好。”刘备左手撑着茶桌,右手向前虚探,可抓了一阵,始终没有触到诸葛亮的脸。他什么都没有抓住,也什么都抓不住。
甚至连眼前人,都已看不真切了。
“二弟、三弟都来接我了……孔明啊,朕——”
朕字之后,再无他响。刘备静静地坐着,右手下垂,过膝。
诸葛亮心中绞痛,一时竟不能言。他在地上跪了半晌,终于背对着赵云道:“子龙,去唤众臣来罢。”
“末将……明白。”赵云深深地看了刘备一眼,硬是将眼中男儿泪逼了回去,领命召集百官。
待赵云离去,诸葛亮终于睁开了眼睛。
刘备的眼睛已经闭上了。
他走的时候很安详,纵然心中仍有话未曾言意未曾抒,也知天命已尽,死而无憾。
诸葛亮看着他的面孔,就像之前无数次的凝视一样平常。他何尝不记得隆中一对,刘备请他出山时,眼中藏不住的壮志殷盼?那时候,刘备对他说:“叩请先生,出山相助。”
他伸出双手,却不知该不该将自己交托给这个初次谋面的汉室后裔。直到刘备再拜,抬头。然后他们四目交接的那一刻。
诸葛亮便已明白,这一望,将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