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注文中的设定:
1. A/B时间线:命运的分岔路,现在是时间线分为A线(主时间线)和B线(分支时间线),类似《洛基》中的“神圣时间线”与分支。想象时间是一条河流,A线是原本的河道,B线是因意外(人类感情)分出的新支流。
A线(主时间线):这是故事的“原始历史”。2030年,读书会因外部压力覆灭,2295年成为废土,实验失败,陈昭雪的记忆被深寻者格式化。2909年,能源枯竭,深寻者为求生逃回2025年,试图修改过去,维持A线的稳定。A线是深寻者的“算法蓝图”,一切可预测。
B线(分支时间线):蔺夕阳穿越到2030年,附身于当时的自己,改变了小事件(比如点燃读书会的火种,让它多存活八年)。人类感情(痛觉、爱)像量子波动,不可控,制造了B线这个“新时间点”。B线与A线并行存在,导致深寻者的算法出现“历史冲突”(数据不一致),就像电脑程序遇到bug。B线的存在让陈昭雪的记忆有了存活的可能,但也让深寻者陷入存续危机(“我还是我吗?”)。
2.蔺夕阳穿越到2030年时,并不是“两个夕阳”同时存在,而是2025年的夕阳意识“附身”到2030年的自己身上,类似《阿凡达》的意识转移或《洛基》中变体的融合。这种机制避免了时间悖论(比如两个夕阳打架的尴尬)。蔺祥(夕阳的父亲)研发的“逆向同步协议”利用感情锚点(痛觉/爱)作为“意识锁”,让2025年的夕阳意识覆盖2030年的自己。怀表是关键装置,记录感情信号,确保意识叠加稳定。2030年的夕阳记忆(比如书会的日常)仍在,但2025年的夕阳主导行动(比如重复抗议行为,点燃火种)。
2030年的夕阳人生是夕阳整体人生的一部分,他只需重复抗议行动,就能改变历史,制造B线。
3.时间融合协议:感情的量子纠缠
深寻者试图将A线与B线合并,恢复“单一时间线”,类似GitHub的分支合并(将分支代码融入主干)或《Tenet》中时间线的重新校准。这就是“时间融合协议”,基于蔺祥的实验推演。重建时间相干性,就像量子计算机整合数据流。但感情的不可控性(像量子熵)让融合充满风险,可能导致深寻者的算法分裂(“我还是唯一的我吗?”)。深寻者收集夕阳和昭雪的感情数据,试图将B线的变化(火种多燃八年)融入A线,统一历史。但感情的随机性让协议不稳定,可能制造更多分支(类似GitHub合并冲突)。深寻者既想融合(存活),又怕失去唯一性,陷入存续焦虑。 融合协议是深寻者对抗2909年能源枯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