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3、第223章 《追风筝的人》上映 ...

  •   12月2日,《追风筝的人》正式上映。

      这一天的洛杉矶,空气格外冷。文森特从清晨开始就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这虽然不是他第一次上映作品,但却是第一次作为导演在赌一个公司的未来。

      《追风筝的人》属于标准的文艺片结构,但又在几个关键段落用了极具规模的场面调度:
      喀布尔街头的群演、雪地奔跑的长镜头、追风筝比赛的大场面……
      这些都让预算膨胀到了中等制作的体量。对刚成立不久的光影公司来说,这几乎就是一次“全仓□□”。

      在投资的时候,资本方其实并不看好。
      一方面文森特没有出演。
      另一方面达芙妮虽然实力好,但商业号召力仍不足。
      还有其余演员几乎没有知名度。

      外界的评价很明确:
      这是一部没人会在意的文艺片。

      因此,当文森特一夜没睡第二天来到公司,开机锁定首夜票房的那一刻,空气几乎像凝固一样。

      制作人、经纪人、公司财务团队、市场部所有人都坐在会议桌旁。
      达芙妮也赶来了,她刚结束排练,外套都没脱下。

      电脑页面刷新的一瞬间,整个会议室好像静止了。

      $10,073,086。

      谁都没有说话。
      文森特盯着那个数字,脑子里一片空白。

      紧张感没有立刻消失,而是像从胸口被人慢慢抽走的铁钉,拔出来的时候还有钝痛,但终于能喘气了。

      达芙妮先反应过来,小声地:“一……千万?我们第一天?”

      市场部主管瞬间红了眼眶,一边笑一边骂:“我靠……这下不至于死了!不至于死了!”

      经纪人一把拍在桌上:“活了!我们活了!”

      文森特这才真正松了口气。他背靠在椅子上,整个人像塌下去一样,喉咙深处发出一声轻笑——带着劫后余生的颤。

      对于光影公司来说,这不仅是票房,更是被市场承认的存在感。
      对资本来说,这是一记耳光。
      对文森特来说,这是第一次用导演身份被认可。
      对达芙妮来说,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高光跳跃。

      很快,各大媒体开始发第一时间的评论,社交平台也在自发传播片段。
      有人夸摄影,有人夸剧本,有人夸文森特的导演手法“已经蜕变成了成熟的导演”。
      行业内部更是炸开了锅——没有大牌,没有流量,凭什么?几个大制片厂的人当天凌晨还在互相发信息确认票房数字是不是真的。

      而最重要的是:
      光影公司撑下来了。
      不止撑下来,体量甚至开始往上跳了一个等级。

      文森特看着窗口外渐亮的天色,轻轻呼了口气。
      他知道
      真正的战斗从今天才刚开始。

      上映后的第一个周末,光影公司上下一片神经紧绷,仿佛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虽然首夜 1000 万的成绩已经足够漂亮,但没人敢低估第二天的潜在回落。
      文艺片一向如此,第一天靠好奇,第二天靠口碑,而第三天……则靠命。

      所有人都做好了迎接“正常下滑”的心理准备。

      然而,周日上午十点,市场部的服务器先震了一下。

      随后,数据界面突然跳动了一下。

      然后是一串不可思议的数字跳跃——

      1200 万。

      市场部的实习生第一个叫出声来:“上、上涨了?!不是……它反而涨了?!”

      部长猛地站了起来,甚至撞到桌角,疼得龇牙咧嘴也顾不上。他一把夺过电脑,确认数据是否错误,然后立刻拨打院线的电话。

      “你们的数据也是涨的吗?确认?真的?全部地区都涨?”

      对方的回答让他扶着额头笑了出来——那种险些笑出泪来的笑。

      确认无误。

      电影的票房在涨。

      下一秒,整个市场部的办公室像炸开的锅,椅子滑动的声音、掌声、尖叫、拍桌子声混作一团。

      有人喊:“这片要成了!真的要成了!”

      周日晚上,分析原因的人忙得像电脑一样计算:

      文艺片观众给出的评价比预期高太多

      社交媒体开始大规模出现真实观众的长文分享

      多位专业影评人发了“意外地优秀”“惊艳新人导演”的评语

      不少城市的影院直接自发加场

      所有指标都在向同一个方向指去:

      这是一部正在从“冷门电影”变成“全民话题电影”的作品。

      但真正的奇迹出现在周日。

      周一早八点,实时票房数据被刷新。

      市场部安静得可怕。
      所有人盯着同一块屏幕。

      下一秒,数字跳了上来。

      1400 万。

      逆跌。

      第三天反超第二天。

      文艺片中几乎从未见过的走势。

      有人忍不住捂着嘴,眼眶发红。
      有人愣住三秒,然后狠狠砸了一下桌子:“卧槽——!!!”

      整个办公室瞬间爆炸。

      那一刻,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荒诞的错觉——
      他们不是在看一部现实电影的票房走势,而是在见证一枚火箭正在离开地球表面。

      周末累计:3600 万。

      没有大牌。
      没有流量。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
      甚至没有商业类型片的噱头。

      只是凭借实力、口碑、电影本身的力量——它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路。

      光影公司高层在会议室盯着那条像心电图一样上扬的线,久久没说话。

      直到财务部的主管瑞秋抖着手,把新的预测表递上来:

      “我刚重新计算了预算,如果走势继续……我们今年不但不会亏,甚至、甚至——会提前盈利。”

      沉默了一秒。

      随后,文森特等人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有人靠在椅子上,手都在微微发抖;
      有人笑得像终于从噩梦里醒来。

      他们知道那种悬在心口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而光影公司正在被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是它命运的转折点。

      三天的时间,就像把整个好莱坞按下了重新加载键。

      文森特的名字在行业里像被风卷起一样四处飞散——不是以往那个“实力演员”,也不是“票房保障”,而是一个从天而降、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的成熟导演。

      而他的手机,就是这一切最直接的证据。

      电话几乎没有停过。
      早上九点刚过,第一家大型制片厂来电,语气里带着谨慎又急切,想要“讨论未来的合作”。

      十分钟后,第二家制片厂的高层又打来,说得更直白:“你想拍什么,我们都愿意听。”

      半小时后,其余三家也全来了——像是商量好了一样。

      接着是经纪公司。平日里端着架子、挑三拣四的行业巨头,此刻竟亲自派代表打电话,语气客气到几乎有点过头:“如果光影公司有融资意向,我们可以马上派团队过去。”
      那种生怕被别人抢先一步的紧张感,透过电话线都能听得出来。

      到了午后,制片人们仿佛闻到了腥味的鲨鱼,一窝蜂冲来。
      五位在业内有名有姓、常年站在颁奖季第一线的制片人纷纷发来邮件、短信、语音,全都只有一个核心问题:
      ——“下一部戏是什么?我能不能先听一遍?”

      紧接着,是国际电影节。
      两个顶级电影节直接略过经纪人,将邀请函亲自发到他的邮箱里。
      邀请函落在手机屏幕上时,他甚至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

      而最夸张的,是投资方的态度。
      上部电影还没走完第二个周末,新的投资意向书就已经发过来了——预算是这次的三倍。
      理由只有一句:“你值得更大的舞台。”

      那天傍晚,他正准备关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
      一位他尊敬已久的导演同行,行业里公认的强者,只给他发了九个字:
      “你把标准拉高了,兄弟。”

      短短一句话,比所有电话都沉。

      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
      行业看他的眼光变了。
      不是演员,不是明星,而是一个真正被认真对待的导演。

      他多年的紧绷像被人轻轻松开,肩上的压力在票房、口碑、邀约中一点点被溶解。
      空气里带着轻盈,他第一次深刻地感到:

      自己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光影公司的大门在周一一早便被彻底推开了。

      不是因为员工来得特别早,而是因为电话铃声、脚步声、文件夹的翻动声,早在太阳升起之前,便将这栋原本安静的小楼点亮。
      随着《追风筝的人》周末爆发式的声势席卷而来,公司内部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看不见的电流——
      一种躁动、振奋、带着不可置信的气息。

      每个人都明白,光影公司正进入从未体验过的全新阶段。

      过去,公司主动约制片厂都不一定能约上。
      而今,情况完全反了。

      早上九点,会议室外便站着三组人马——派拉蒙、索尼、华纳的副总裁和市场主管,各自抱着厚厚一摞宣传资料与预算计划,像是三个等待面试的求职者,却谁也不敢摆架子。

      会议室的门刚被推开,空气里便弥漫着市场人特有的香水味与咖啡因。

      他们谈论北美以外的地区发行、流媒体窗口期的买断权、未来三年的合作计划……
      每一句话都快得像是怕被别人抢先开价。

      “我们愿意给东南亚地区 30% 的票房分成。”
      “如果能拿到流媒体首播权,我们可以再增加一千万宣传预算。”
      “下一部电影,我们愿意提前投资。”

      短短半天,光影公司的会议室成了好莱坞最忙的地方。

      午饭前,瑞秋从办公室冲出来,像是踩到了电门般兴奋。

      “我们又收到两组投资意向,一个直接出原来估值两倍的价格。”

      消息像烟火般迅速炸开。

      外部资本比所有人想象得更疯狂,他们不问剧本、不问演员、不问预算,
      只问一句:
      “文森特导演下一部什么时候拍?”

      资本可以说是嗅血的野兽,永远比普通观众更早看出潜力——
      在他们眼里,文森特就是一个未来极可能诞生的大师级导演,而能提前押中他,就等于提前押中未来十年的票房密码。

      《追风筝的人》口碑爆发后,采访邀约如雪片般飞来,工作人员甚至没来得及吃午餐。

      市场部的负责人抱着电脑站在走廊里,满脸写着不可思议:

      “我们这周得剪十个宣传片、接四十家媒体邮件,还要准备导演的专访稿……人手完全不够。”

      下午三点,公司正式宣布:

      “市场部扩员。”

      消息一出,全办公室竟然响起掌声。
      这不是浮夸,而是一种真正的松一口气——
      公司已经从生存模式切换到了发展模式。

      傍晚六点,公司召开紧急开发会议。

      马库斯拍了拍桌子: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建立剧本池。
      下一部电影必须尽快推进。”

      于是,开发人员像一群突然觉醒的猎犬:

      有人立刻打电话给经纪公司,询问旗下编剧的最新项目;
      有人开始翻阅过去几年未被改编的获奖小说;
      还有人直接打开文学代理网站,逐条筛选欧洲与亚洲的热门版权。

      纸张翻动声、键盘敲击声混成一片——
      这是一个公司第一次开始主动挑选未来。

      晚上十点,影展部门的办公室灯依旧亮着。

      墙上贴满了戛纳、威尼斯、多伦多的报名时间表与资料清单。

      工作人员肩上披着外套,一边喝着凉掉的美式,一边整理导演阐述、影评人资料、幕后花絮素材。
      所有人都知道,《追风筝的人》已经具备冲击国际影展的可能。

      如果能入围,那将是光影公司正式被国际认可的时刻。

      光影公司不是没做过梦,但他们从来没离实现梦想如此接近。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气息:我们真的要起飞了

      那天深夜十一点,公司的人陆续离开。

      但和以往拖着疲惫步伐不同,此时每一张脸都带着光——
      一种兴奋到睡不着的光。

      “我们要起飞了。”
      不知道是谁轻声说了一句。

      无人反驳。

      因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这不是一句夸张的豪言。
      这是现实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在会议室里、在每一次电话铃声中,逐渐变得越来越响。

      光影公司,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