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
1、雍凉:这里意为雍州寒凉之地,并非行政意义上的雍凉。古代行政意义上的雍凉是汉武帝设立凉州后衍生出的名称,最初指河西走廊以西的广大区域,位于甘肃省中部,以甘肃省武威市为核心,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邻宁夏银川,西接青海西宁,南连兰州,北通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辐射周边区域,是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的交汇点。
2、朔方:即朔方郡,置于西汉武帝时期。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甫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容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3、哀劳:古哀牢国,公元前5世纪生活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以今勐掌为中心的原始部落。公元前世纪,汉武帝扩张版图征服云南,把此地称之为哀牢国,而如今的哀牢山是当时哀牢国的东段界山,哀牢山由此而得名。
4、羌戎: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5、大月氏:古族名,月氏族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甘肃敦煌一带迁往伊犁河流域,不久又迁往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左右灭大夏。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通西域至其国,后与汉往来渐密。
6、自次王:指赵信。赵信原为匈奴贵族,后归降汉朝,因功被封为翕侯、前将军,后因兵败再次降归匈奴,成为地位仅次匈奴单于之下的第二位自次王。
7、妻以己姊:这里意为匈奴单于伊稚斜把自己的姐姐嫁给赵信作妻子。
8、锁子甲:也称作链甲、网子甲,是一种在铁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铠甲,以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以防身。
9、盘匜(yí):古代盥洗器皿盘与匜的并称。盘以承水,匜以注水。
10、大傩:秦汉时,于腊日(腊月初八)前一日,民间击鼓驱除疫鬼,称为“逐除”。
11、方相:在古代汉族神话中方相为逐疫驱鬼之神,《周礼·夏官· 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有时也在驱鬼祭仪中作开路神,先导神。方相神的形象特征为头长双角,鼓目呲牙,满脸凶相。
12、十二吞兽:即十二兽吃鬼,在相关典籍上的记载非常少,它的流传大多依靠民间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关于十二兽的典故都没有找到确切的起源之处,这大概与当时汉末战火纷飞的混乱环境有关系,大多典籍被战争摧毁。根据民间传说,所谓十二吞兽是指:甲作、肼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它们都是神兽,要吃虎、疫、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观、巨、蛊十一种鬼疫。据说,十二吞兽在吃掉十一鬼疫之前还会苦口婆心劝导鬼疫离开,不再作乱,如果鬼疫执迷不悟就只能被吃掉,且死状极惨,一般会被抽筋扒皮、掏心挖肺。
13、伥:即伥鬼,指古代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助虎伤人,为虎作伥(喻帮恶人作恶)。
14、驺骑:驾驭车马的骑士。
15、五营骑士:汉代军队中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主要负责京师的戍卫和皇帝的仪仗。其名称来源于汉代禁军的编制,分为五个营,每营由一定数量的骑兵组成。
16、金错:铜器装饰中异常繁复的技法之一。主要有四道工序:
①铸器:铸造金错铜器,多数在作范时,先把母范上的纹饰预刻凹槽,待器铸成后,以便在凹槽内嵌金。少数精细的金错纹饰,其金丝细如毫发,在铸器后,在器表錾刻凹线,用金丝嵌入。
②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需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先用墨笔描绘纹样,然后按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做“刻镂”,也叫“镂金”。
③镶嵌:镶嵌金丝或金片时,金丝、金片都要用火适当加温,金丝需截作点线,然后捶打,使之嵌入浅槽。金丝、金片都较细薄柔软,并富有延展性,金丝可根据需要拉细延长,金片亦可捶展。
④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然后在器表用木炭(椴木烧制的磨炭)加清水打磨,使之光滑平整。若用皮革反复打磨,光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