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今日之中国乡村 ...
-
犹如费老在暮年将研究中心转向了城镇这一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形态,正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乡土社会必将向着城市中的社会演变,而城镇则是这演变中至关重要的桥梁。
我曾多次前往乡村,并对其进行了观察。我发现如今的乡村虽然还保有一些乡土社会的特征,但已经离费老所言的乡土社会有了一定的距离。我把这些改变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年轻人都有了文化知识,他们打破了乡土社会的长老统治与教化的力量,而老一辈的人也受其影响,使乡土社会向着城镇化发展。这样,农村的人都普遍识字,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因为现在只具备口口相传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再封闭的地方也得和外界交流。
第二,随着农用机械的发展和科技的发达,仅靠种田获利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了。因此,在交通日益发达的情形下,年轻一代纷纷外出打工,而乡成了空巢。我认识的或听说过的许多表叔表舅表姨都在大城市工作、安家,有些一年里只有春节才能回农村老家看看,但也不过是过完节就走。那春节喜洋洋热融融闹闹哄哄的景象仿佛是错觉,过不了几天便是人去楼空,又只剩下空落落的院子和孤零零的老人。这样,随仍是熟人社会的乡土社会中的熟人也彼此陌生起来了。人口流失是现代农村的常态。
第三,法治社会的发展使得教化的力量减弱了,人们都以法律为基准,而不是听从老人的教诲,人们也不再那么抵触打官司,因为打官司再也不象征着教化的不足了。人们不再那么服膺于传统规则,不再认为这些事情是当然的。在这个随时发展的流动着的时代,法律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符合社会的现状。这样,名与实的分离也不再存在了。而法律便成了专门的知识,不明白法律去请教别人也不是可耻之事。
虽有改变,但仍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如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那犹如水波纹轮轮外扩的的人际关系网络仍在继续。我们给朋友同事套上兄弟姐妹的称呼,以此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中国的乡土性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仍有很多乡土社会的印记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指导着我们的生活。这些也许是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也也许是珍贵的遗产与记忆。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得不舍弃掉一些东西,中国的乡土性也许将会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无论怎样,这些都是前进的必要代价。在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下,新的生活方式将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