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6、华夏的选官制度 ...
-
华夏的选官制度
(原文456章)
1、先秦时期,官员世卿世禄。就是爹死了儿子继承,儿子死了孙子继承。循环往复,底层永无出头之日,世卿之家代代安享富贵。
战国晚期,各朝各代都在探寻者新的变革之法,而其中大多数都东顾西忌,不敢动这千百年来从未更改的制度之基。底层百姓没有说话的权利,贵族瓜分着蛋糕,决不允许逆行者的出现。当第一个逆行者被五马分尸,七零八落尸首也在震慑昭告着天下人。谁敢妄图动贵族手中的权柄,谁便是这样的下场!!
2、直到秦始皇嬴政横空出世。他将那逆行者留下的残片擦拭干净,重新填补完整。身为贵族阶级的既得利益者,他却对自己的阶层发出了嗤之以鼻的冷笑。庶族与贵族有什么不同?无用的蛀虫想白吃他的饭?做梦。
“庶族百姓不论出身,以军功赐爵。”
“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受爵位。”
他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将大秦打造成了一个战争机器,却也给了底层百姓打破阶级的渠道。更让那些高床在卧的贵族恨之入骨,唾骂千百代。为何在评价帝王功绩之时,秦始皇永远都不可避免的居于高位。哪怕是在全球历史的长河中,拥有这样魄力的帝王也举世罕有。
华夏,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打破了固化阶级,第一个底层百姓代代都能够站起来反抗的国家。
而秦始皇,是有记载以来,全世界第一位用自己的手打破了贵族阶级垄断的统治者!
他站在天下的对立面,将权柄递给了底层的黎民众生,点燃了一场代代薪火相传的文明奇迹!! 在无数贵族还畏惧无比的紧握着手中权柄,躺在奴隶堆砌起的尸山血海中享用荣华富贵时。这位皇帝陛下以一种相当嗤之以鼻和轻描淡写的方式捏碎了他们的幻梦。在他眼里,某种程度上也许众生确然是平等的。
弹幕默默吐槽。
【——平等的大秦打工人是吧!(狗头)】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行笑死我算了!】
【嬴政:你这个年纪你睡得着么?都给朕站起来卷!!】
【贵族?什么贵族,对朕没用的就是废物!】
【穿到嬴政手底下,你完全可以不用担心自己是男女还是老少,是贵族还是乞丐,你只需要担心自己有没有用(狗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甚么?秦始皇居然是平权运动的首创者!!】
【我好想懂了为啥六国贵族那么恨秦始皇了……】
【卷王自己卷就算了,突然拉着躺了几百年的废物们一起卷,并且告诉他们卷不动就去死,他们当然恨啊(狗头)】
【呵呵,躺在奴隶们尸山血海堆积起来的富贵上,我看他们纯是活该】
【说来也是,贵族处在自己的阶级上,肯定都会维护自己的阶级,害怕底层庶民拿到权利之后推翻他们,为啥秦始皇就完全不怕呢?】
【这个问题吧……你说为啥李世民不怕武将们造反呢(狗头)】
【李世民杯酒释兵权是吧(狗头)】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对不起没忍住!!】
【嬴政就是儿子太废物,自己又活的太短了,否则他活着一天,天底下就没人敢挑事儿!】
【政爹就是政爹!!】
【秦虽亡,秦之魂永存!!秦始皇虽死,秦始皇的精神不朽!!!】
弹幕叽叽喳喳了一圈,又很有些开始无脑吹嬴政的趋势。那些用词羞耻的天幕前的嬴政本人都忍不住捂了捂眼睛。刘邦在一旁啧啧称奇。
……
秦时的军功爵制尽管意义深远,但于长远论,并不是一个适合稳定社会的选拔制度。在大秦一统之后,秦始皇开始寻找新的选拔制度。但很可惜的是,在找到之前,他已然无奈的辞世。尔后秦王朝以一种迅疾的方式溃散,一切都化为了云烟。
3、汉承秦制,也同样其中试图寻找。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开始被推行发展。察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通过地方官员考察当地‘孝顺清廉’的人,以品德选拔一批人出来入朝为官。这种制度,固然也能一定程度上选拔人才。但也是同样造成汉时文官匮乏的根本原因。尽管一个品德败坏的人很难做一个好官。但一个人只是孝顺品德好,也同样不等于他为官做宰的治国能力就强。
何况,当一种选拔制度需要地方上的官员推举时。它本质上就注定了其中必然不可能纯粹。装模作样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譬如西汉末的某王某莽,可是当时底层民选的道德标杆。
譬如东汉末的某曹某操,同样是举孝廉出来的大汉忠臣。
——足以可见本制度的漏洞了。
弹幕没绷住,全都暴笑如雷了起来。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尼玛例子举的好啊,举得是真的好啊!!(黄豆大拇指)(鼻孔出气)!!】
【笑吐了救命啊!确实,短短两个例子,已经足以证实该制度的漏洞了(狗头)】
【这分明是个渔网吧,那何止是天衣无缝啊,简直处处都是漏洞啊(狗头叼花)!!】
【要这么列举的话,我觉得刘邦完全可以申请出战,必然榜上有名啊!!】
【哈哈哈哈哈家学渊源了是吧!孝啊,实在是太孝了!!】
【这察举制好啊,实在是太好了,看看都给自己选出来了点什么缺德的大爹(狗头)】
【哎!!怎么能说咱们曹老板缺德呢,曹老板明明是自己阵营的道德巅峰好吧(狗头)】
【哦,差点忘了程昱贾诩那两个家伙了,要这么比的话,咱曹老板雀食是道德高峰啊!(肃然起敬)】
【老刘家家学渊源的道德缺失,所以就采用了个察举制妄图补一补是吧(狗头)】
【胡说八道,老刘家也不全是道德盆地啊,那不还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刘小秀撑着呢么(嘿嘿)】
【啧……刘秀真是一点也不像刘家崽,不会是抱错了吧(狐疑)】
……
4、这也进一步催生了接下来延续了一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九品’,顾名思义。将官员按照三个方面划分为九个品级授官。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家世、道德和才能。 ‘中正’,则是维系该制度的选拔官的称呼。朝廷选出大大小小的中正官儿,去往各州郡县来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拔。
与察举制有什么分别呢?大抵是改了个名儿,又在选拔官员的条件里增添了‘家世’这一项。如果说察举制起初还为寒门士子们提供了一个明面上的上升渠道,只是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变为了豪强的工具。那么九品中正制就是一个打一开始就赤裸裸的完全服务于门阀世族的选官制度。自此数百年,底层士子们抬头再怎么样寻觅,看到的也只余下一片漆黑的深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弹幕淡淡的讽刺。
【真是越走越拐回去了,曹丕当初颁布这个制度的时候,真不知道过过脑子。】
【难怪姜维被诸葛亮随便儿一拐就拐走了,就曹魏这个环境,狗都不待!】
【察举制好歹还是到了东汉后期才开始慢慢烂掉的,起初也多少挑了点有用的人才!
这九品中正制那是不到两晋就光速腐化,一点都不带挣扎的!】
无论九品中正制是否是一个好的选官制度。当他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华夏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哪怕后来被科举制所取代,内核也被完全的更替迭代。但它在华夏延续了近四百年的官员品级框架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一直到清朝末年,朝廷中官员仍然按照九品划分。 一品最高,九品居末。
5、 回到魏晋南北朝末年,隋朝初初建立之时。紧随着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官制。便是科举制。
隋文帝上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底层士子头上笼罩了数百年的阴云消散,抬头便可望到灿灿明光。只要大踏步的向前跑,只要怀抱一腔才学,便可暮登天子堂,一展宏图志。秦皇穷尽一生没有找到的答案,跨越了成百上千年,直到隋文帝再次将天下一统,再一次走上了这条必经之路。才终于交出了一个答卷。
这条路,走的很艰难。艰难到华夏大地几乎再次支离破碎,几乎在乱世的磋磨中走向消亡。然而,文明的韧性永远给出的是不肯屈服的回应。我们不肯就此终结。阴云无论笼罩多久,都终究有驱散的一日。答案无论有多难找,都终会有前赴后继者用鲜血铺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