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1、唐高宗——李治 ...
-
【唐高宗——李治】
1、昔年。李世民曾拿着《孝经》考校李治。“此书中何言为要?”
李治不作犹豫的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既是“亲”也是“君”的李世民听着听着忍不住露出了姨父笑。你说当爹的,甭管什么身份,哪个不希望崽子孝顺?
一个七八岁的小娃娃,睁着一双纯净水灵的大眼睛瞅着你,脆生生的背诵爹爹天下第一好。这谁能绷得住。反正李世民是没绷住。
他难得的开始对这个幼子上心。从那以后,李治以极快的速度在他心里地位赶超李泰,直逼李承乾。
后来,李承乾作了个大死,把自己给玩崩了。最受宠的李治地位毋庸置疑直接超然了起来。
李治九岁那年,长孙皇后忽然病逝。
朝中动荡。年仅九岁的孩子惨白着小脸跪在母亲的棺前,喃喃摇头长跪不肯起。连日连夜的油米不进,直到把自己活活饿晕过去。满朝皆慨叹帝九子治之纯孝。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
李世民因此对这个最是年幼的小九儿愈加宠爱,几乎是捧到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稚奴,汤烫不烫?耶耶给你吹凉了再喝好不好?”“稚奴,走路脚疼不疼?耶耶让人给你做一架舒服的轿子好不好?”“稚奴,今日冷不冷?耶耶的龙袍给你穿好不好?”
李治抚着胸口,摇摇头,虚弱的流着泪道。“耶耶,治儿不冷,治儿想向您讨一个恩典,天冷了,给娘烧一件厚实的衣服吧……”
李世民顿时心软成了一滩水,嗓音柔的能掐出蜜汁来。“耶耶的乖乖稚奴啊,你娘要是知道你如此孝顺,定然会欣慰的。”
父子俩于是抱头痛哭开始追忆长孙皇后。如此肉麻事端,不一而足。
也不是没有碰巧撞上的皇子忍无可忍,逮着李治青筋暴跳谩骂一通。“你装也装的够了吧?!还没完没了了,娘都死了几年了,整日掐着这事儿在耶耶跟前装模作样博宠,恶心死……”一句话没说完,阴森的冷气在身后浮动。
李世民怒气勃发的拎着那小兔崽子甩到了一边,森森骂道,“逆子!你娘才死了几年,你就敢将他忘了,白养了你这么个小白眼狼,竟然还敢指责朕乖乖稚奴,滚!!”
李治柔弱的轻声劝告,“耶耶,算了吧,娘心胸最是宽广,哪怕子嗣不孝,也应当不会计较的。”
李世民一听,顿时从愤怒转向暴怒,继而开始喷火!!“小兔崽子!!今日不教你做人,你耶耶就不是你耶耶!!”
皇子:……
【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弹幕嘎嘎笑着划过。【哈哈哈哈救命我要笑死了,李治不愧是李治啊,黑莲花从小培养(狗头)】【说实在的,李治从小开始各种事儿都能表明他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这小子蔫儿坏,心里有数的很!】【李治:拿捏(狗头)】【不过那时候李治才九岁哎,死了娘伤心也是正常的吧(疑惑)】【伤心确实正常,但是悲伤到朝野俱知不能说里面一点东西都没有。】【不管怎么样,人家也没干啥事儿,顶多拿捏了一下亲爹,博了个皇位罢了(狗头叼花)】【《博了个皇位罢了》】
2、
天幕缓缓转过。李世民临死前,曾有数月卧病在榻。妃妾们会轮流侍疾。孝顺着称的太子爷李治自然也少不了这种场合。药香弥漫的寝殿中。李治抚着面前女子鬓边的发,低声道,“媚娘,别伤心,会有办法的……”
弹幕幽幽然划过。【龙床上的李世民:6】【二凤你就睡吧,一睡一个不吱声(狗头)】【二凤:怎么滴,我也是你们play里的一环是吧?(狗头)】【二凤:刺激么?李治:刺激武则天:刺激(狗头)】【三个皇帝一台戏,除了你老李家怕也没人敢这么演(黄豆贱笑)】
……
【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太宗崩。】
当象征着帝王崩殂九道钟声响起,皇宫大殿中无数人驻足抬首,眉眼哀伤。
后宫一角,女子轻抚瑶琴,神色平静。年轻的太子坐在一旁,遭风一刮,虚弱的咳了几声。
武则天微微笑了笑,“太子,你该走了。”
李治定定的看了她一眼。“……媚娘,你信我,我一定会想到办法的。”
武则天拨了拨琴弦,不置可否的笑了一声。“不过是入寺庙为尼罢了,对后妃而言,已是最好的结局,媚娘听不懂太子的意思。”
李治充耳不闻,只是平静道。“媚娘再耐心些吧,会有办法的。”他撑着桌子起身,缓慢的转身走了。
武则天拨断琴弦,眸中隐隐浮动看不清晰的冷色。她忽然前仰后合的笑了起来,轻声道。“办法?办法,呵呵、呵呵呵呵呵……”她说,“稚奴,你哪里是需要办法,你需要的,是勇气。”
将你父亲的女人据为己有的勇气。你怕天下戳你的脊梁骨,你怕朝中因此霍乱,你在衡量我的价值是否值得你做出选择!!
武则天怎么可能不明白?但她不甘心!!不甘青灯古佛了此余生,不甘就这样庸庸碌碌泯灭在历史的洪流!
她拽紧琴弦,直到手指寸寸滴落鲜血。“太子爷……不,陛下,寺里清冷,别让媚娘等太久。”
……
天幕上。
临死前的李世民叹惋之际,还微微忧虑。“稚奴纵然纯孝,只性子确实太过柔软良善,容易被不服管的大臣们欺负啊……”他合上双眼,渐渐陷入长眠。
弹幕幽幽划过。【《性子柔软》《良善》《容易被大臣欺负》】【看来二凤对他这个崽还是缺乏一些深入的认知(狗头)】【二凤啊,悄悄告诉你个事儿,你《纯孝》的崽正在你后宫里跟他小妈刺激哩(狗头)】
画面配合的一分为二。一边儿,是安详闭眼的李世民。一边儿,是深情对望的李治和武则天。
弹幕登时爆笑如雷。【哈哈哈哈哈哈救命啊笑不活了,这也太损了,还好二凤看不见,否则非得高血压哈哈哈哈!!】
3、【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
……要么说李治是个白切黑呢。许多事儿呢,打眼一看,好像跟他没多大关系。仔细一瞧,就能品出点问题来。譬如说接武则天回来这事儿。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是他亲自操办的,是他当时的皇后——王皇后一手促成的。这事儿也挺稀罕的。怎么说当时人也是正牌皇后,算是他的正妻。你让她亲手给自家男人的接个外面的小妖精(当然用来形容武帝有点子微妙),而且还是个相当冲击当时三观的小妖精,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但你说王皇后她是被逼的么?不,她高兴的很,堪称是心甘情愿迫不及待。这不得不提当时在后宫中也十分有存在感的另一个女人——萧淑妃。
……
【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俩昔日撕的头破血流的女人居然又成了盟友,合起伙来对付武则天,设了许多计谋想陷害她。
李治全跟瞎了一样充耳不闻。【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弹幕幽幽然划过。【什么叫降维打击啊(狗头)】【武帝屈尊跟她们宫斗属实是杀鸡焉用牛刀了,瞧瞧这段位吧,压根不是一个档次的(狗头)】【哎不对啊,武帝掐死亲闺女才把王皇后阴下位那段呢?】
4、【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
“天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天后万岁万岁万万岁!!”朝臣叩拜,恢弘的殿堂之上,二人共同俯视着天下众生。是为“二圣临朝”。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很多人,在提起李治时,常将他与武则天两极分化。有人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时,便有人将卡在中间的李治拿来玩笑。事实上,严谨一点来说这句话本身其实没有问题,只是不够完整,因为在李治当政时,基本上已经是武则天在朝堂上辅政了。
贞观之后紧跟着的年号称为“永徽”,意味着对李世民贞观之治的承接和传续。在永徽短短六年的时间内,李治干了几件大事儿,第一把亲爹李世民的妃子娶回来,第二把这个妃子立为了皇后,第三借着废王皇后一事把长孙无忌那伙儿关陇世家全给收拾了。
要么说李治白切黑呢,你说他不喜欢武则天吧,人家冒着被史书臭骂的风险把亲爹小老婆光明正大娶了回来。你说他喜欢吧,该利用的时候一点也不手软。明面上是废王皇后给武则天腾位置,但实际上就是借着武则天的手狠狠打压了一把世家集团,把自己摘的好像朵恋爱脑上头无可救药的白莲花。
……
也许是心虚,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不久,李治麻溜的把寓意着承继的“永徽”年号给改了。是为——“显庆”。
而在显庆年间,朝中的局势也再次发生了一大变动。李治身体越发虚弱,患了一场风疾之后就再也无法正常上朝了。是以,朝中一应事务基本移交武则天代为执行,久而久之,她在朝中威势几乎已经与帝王无异。
所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一说法用来形容武则天是合适的,但无疑要将李治的名字加上。画面中,隐在遥远的时间长河中看不清模样的帝王交出手中的火炬。年轻的帝王伸手接过,转身前行了两步,无可抑制的捂着嗓子咳嗽了几声,脚步虚弱而脸色苍白下来。威仪万千的凤袍女子抬步而来,轻柔而又坚定的搀扶住了帝王的手臂。
二人携手,一步一步踏上了前行之路。直到时光流转,帝王苍老疲倦,渐渐在她身旁消散如烟。她却脚步不停,凤袍寸寸化作华丽的龙袍,最后独自一人踏上至高的巅峰,平静而又威严的回头凝望!!
史书浩荡,无数先贤在其中绽放出了不可忽视的璀璨华光!!
史书漫漫,无数英雄在其中留下万世不朽的姓名和佳话!!
她说,“我的一生无需尔等揣测,我的功绩无需后世评说!!!”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史书承认的女帝,她开创的,是一场无可睥睨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