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第 66 章 ...
-
外婆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老太太,两个儿子,一个做晴天生意,一个做雨天生意,她就总是忧心,无论是晴天雨天,她都过不好。说的是父母的心里面,总是会惦记过的不好的那个儿子。以前我总是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人对自己的态度,乐观一点,就是每天总有一个儿子过的好,人不能把自己置身于负面的境地。事实上,人做了父母,很少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子女之上了。
昨天读到一个日本80岁的老太太写给僧侣的信。说的是丈夫死后要把遗产分给两个女儿,她给大女儿写信要账号,大女儿没有回复她。心中她坦承,夫妻两个一直是对小女儿好一些,大女儿嫁的好,但是也对他们偏心小女儿有意见,跟他们少有联系,他们生活中对小女儿多有贴补,小女儿的遗产也拿的比姐姐要多一些。
父母都做到这个份上了,还要抱怨大女儿不懂事,这件事有点惊到我了。作为父母,他们真的不清楚自己给大女儿留下了什么创伤么?明显的,她是在跟僧侣抱怨自己大女儿不懂事,这里有钱分,还不快来拿,都问你要账号了,爱答不理没礼貌。
有人会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十指连心一样疼。可是手心肉多手背肉少,十个指头伸出来不一样长呢。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懂事的子女明白自己多占,父母会不高兴;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早早独立的子女又会认为父母有分配自己财产的权利,自己无权干涉。
不被看好的子女,往往会尽力的帮助家庭做事,承担家庭责任,走入社会之后,往往会更多的反哺家庭。是为了获得认可吗?是为了获得夸赞吗?是为了让他们承认曾经亏待了自己,是做错了吗?可能都有点,这种之间一天放不下来,一天都不会成为自己。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来理解家庭共产主义,他有一个系统,创造和分配资源。子女在能为家庭创造价值之前,得到的资源分配往往来自父母也就是系统的意志,按需分配。不被偏爱的子女,自然不能有无限的需求,就像看到桌子上有东西,不能随便伸手,更不能试探着去闯祸。日积月累的生活中,人在幼年阶段,几乎是天天都要规训自己的。
父母并不会为了给子女奉献而忘了自己,因为他们的爱的分配和钱的分配,也是凭借自己的意愿。这个意愿可能是,某个子女她的生存能力差了,就多贴补一下;也可能是这个子女长得更像父母,父母多了恻隐之心,会多爱一些;也可能是性别的原因;跟出生的先后顺序有关系;有的地方还跟父母子女的八字有关系。这一切看起来随机,却都是有迹可循,虽然有迹可循,但也是隐藏不露的。
共产主义,始终是少数人的吧。日本出演情书的女性,前一段时间,在入浴的时候猝死了。看后续的新闻报道,她的儿子拒绝接受她的遗产,理由是跟她的关系不好。虽然是小姨促成了入葬前的会面,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去送了生理上的妈妈最后一程,但是儿子以拒绝接受妈妈遗产的方式,表达子女的态度。
这时候,我想我能理解儿子的选择。但大部分时间,人都是缺钱的的,越是这样,反而体现出了,人的情感也是有价的。人说,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可见,共产主义,它不是一个绝对的均衡。人不光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爱的需求。作为父母,凭借本能的给予爱,去托举子女,我相信子女都会理解,相反,去操纵资源,不掩盖自己的内心,傲慢的认为,有的人稍微给一点,就得赶快回来跪舔,这种态度,我不会站在父母一方。
总归,这是个体人生课业的一部分。